碰撞与融合——创作关系维度下纪实摄影理念在手机上的新应用

所属栏目:美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1-05-28 09:55 热度:

   摘 要: 当下广泛普及的手机,由于其小巧精致的外观,自然地具备了隐藏性、低侵犯性和非专业性的特点。当其迅速介入到纪实摄影领域的时候,相较于单反,它更容易帮助拍摄者处理好与创作相关的不同“关系”,进而逼近真相,实现纪实影像的终极追求。本文主要从创作关系的维度,分析手机纪实摄影不同关系的处理带来的结果差异。旨在在结果中发现影像不同层面的真实,进而指导手机纪实摄影根据具体的拍摄情境,来平衡创作关系,选择与主题最相符的事实。

碰撞与融合——创作关系维度下纪实摄影理念在手机上的新应用

  关键词: 手机摄影; 创作关系; 真实性;

  一、手机与纪实摄影的天然联姻

  纪实摄影一直是摄影领域的重要分支,长久以来扮演着许多重要的角色。首先,纪实摄影是将发展着的不同时代的人物定格成一卷卷历史相册,形成民族记忆,让历史和文化有了直观留存的可能。其次,它的选题大多关注的是社会现象、焦点和问题,展现的是人类生存的状况,带来的是对人与社会的赞扬、批判和反思。最后,它的创作逻辑和艺术价值体现在用外在的社会真实,表现拍摄者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外在的纪实性,并不能掩盖拍摄者思想的光芒。纪实摄影的魅力就在于用有限的现实符号表达无限的抽象思考。

  以上纪实摄影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和艺术价值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关心历史、关注现实、关照内心的摄影人投身创作。但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这种看似最简单的现实再现,却也成为最艰难的挑战。如何能够捕捉真实,如何才能企及本相,这是每一个纪实摄影人需要深思的问题。

  很多纪实摄影师在使用单反进行创作时,就遇到过很多困难。譬如,在旁观式拍摄的过程中,单反显得过大,拍摄工具和拍摄者都容易被发现,失去隐藏旁观的可能。再如,单反在生活当中并不常见,具有一定的侵入性,会让被拍摄者表现得不自然,失去被拍摄者生活层面的真实性。还有就是单反作为专业的摄影工具,会在潜意识里暗示创作者,要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去固守某些创作理念,在此过程中,有可能会舍本逐末,以致最终获取的也仅仅是影像的真实而非本质的真实。以上的问题,常常会成为纪实摄影师逼近真实的阻碍。

  当下手机的广泛普及,也使之迅速介入到纪实摄影领域中。由于其小巧精致,于是就具有了隐藏性、低侵犯性和非专业性。在实践过程,用手机进行纪实摄影相较于单反创作,它更容易帮助拍摄者处理好与创作相关的不同“关系”,更易于把握纪实摄影的精髓,更进一步地逼近真实。以下就从关系角度,分析用手机进行纪实摄影的创作思路。

  二、创作关系对手机摄影真实性获得的影响分析

  对于纪实摄影来说,它的首要目的是要能动地逼近真实,逼近真实的核心技巧大多不是在于摄影的外在技术,而在于处理好不同的创作关系。有些时候,要建立与拍摄对象之间一种疏远的关系,在关系中隐藏自己才能捕捉影像层面的真实。有些时候还要建立与拍摄对象之间亲密的关系,如此才能与拍摄对象一道创作出其生活层面的真实。另外,纪实摄影师还要建立与客观事实的恰当关系,敢于有所争取有所放弃,才能在创作中收放自如,最终追求影像本质的真实。而手机介入纪实摄影,在这一过程中,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一)手机摄影不做介入地冷眼旁观:捕捉影像表层的真实

  纪实摄影大师卡迪尔·布列松非常推崇这种摄影理念,他也用一生来实践着他的信仰。他常常如幽灵一样出现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凭借条件反射式的思维和莱卡相机精确的快门结构,捕捉了无数震撼人心的“决定性瞬间”。生活中的他总是拒绝别人给他拍照,他声称如果大家通过照片认识了自己,以后就不能在芸芸众生当中做一个“隐形人”。这种旁观的思路,偷拍式的创作,的确捕捉了摄影史上一张又一张经典。当下手机的小巧精致性,可以进一步帮助摄影师隐藏设备、隐藏自己,将这种旁观式的抓拍理念发挥到极致。而巨大的时代变迁,也正需要手机来继承和发扬这种理念,为这个时代建立更丰富的历史相册。

  但这种拍摄思路是有使用范围的,对于记录正在发生的、现场急剧变化的事件,它的作用功不可没。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事件现场视觉造型丰富,人物情绪难以控制,本能地通过表情迸发出来,所以捕捉的画面极具动感,冲击力很强。但是,对于记录已经发生的事件,或是表现事件人物的内心图景,这种旁观式的抓拍常常会无功而返。

  当然有人会提出异议,人物表情如果不佳,这完全可以使用场景氛围来做渲染,正所谓一切的景语皆是被摄者的心语,现场环境一经构图就变得震撼了,人物表情自然也没有那么重要了,这不正是摄影师基本的艺术功力嘛。话虽如此,但这终究只能是退而求其次的视觉弥补。外在环境展现人物内心,固然是重要的艺术手法,但毕竟不能取代直观震撼的人物表情,因为表情背后是复杂的心灵符码,眼睛背后是一个个不可替代的深邃灵魂。所以真正流芳百世的纪实艺术一定是两者的结合,并且真实记录在前,艺术表现在后,谁也不可替代谁,两者在一番精妙地融合后,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艺术效果。

  (二)手机摄影介入被拍者的生活:发掘生活层面的真实

  手机摄影在大多数时候,可以遵循布列松的创作思路,隐藏自己进行客观抓拍。但在操作过程中总会存在具体的实际问题,比如,当拍摄者被发现的时候,被拍摄者表情和肢体动作必然会变得不自然。再比如,对于一些纪实性人物专题,其故事不一定是即时发生的,人物也不一定擅长流露情感,这无疑给纪实摄影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很多人会好奇,同样的拍摄对象、同样的摄影理念、同样的摄影器材,为什么大师就能捕捉出触动人心的真实呢?其实有的时候,摄影的秘密在摄影之外,跟技术和器材无关。

  很多成熟的摄影师在纪实摄影创作中,都尝试与被拍摄主体建立关系。在关系中理解、在关系中发现、在关系中参与、在关系中创作。譬如,直截了当地告知拍摄的目的,打消对方的疑虑。譬如,与对方建立友谊,创造更多发现的可能。再如,了解拍摄对象的内心诉求,并与之一道实现纪实的再现与表现。在这种信任基础上,拍摄对象更容易释放自我,真情流露,甚至参与进来,主动展现他生活中的真实。例如,新疆本土的摄影师牛思源,他擅长使用小巧的手机进行创作,并且注重与拍摄对象建立亲密的关系,最终凭借真情流露的《老人与鹰》夺得第九届IPPA摄影大赛总冠军,并登上了美国的《时代周刊》,这样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手机天生小巧不具有侵入性,常见而又显得生活化,所以更易帮助摄影师与拍摄对象建立真实而友善的关系。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它不能作为纪实摄影的终极武器不加思考地直接使用。什么时候要拿起手机,什么时候该放下,这是值得每一位纪实摄影师深思的问题。

  在纪实影像创作过程中,这种介入式的理念也让笔者获益良多。比如,在使用手机进行纪实性专题创作前,要先与拍摄对象进行深入沟通,这样不仅能征得对方的同意,还能发掘更多细节以便找到合适的主题切入。在拍摄初期,手机不宜直接近距离地侵犯拍摄对象,可以选择先拍环境后拍人物,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创作,让对方对镜头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在拍摄的间隙,会把相关的摄影素材展示给对方,一者征求对方同意传递尊重,二者建立关系引发更多的深入话题。

  (三)手机摄影介入作品内容的“创作”:创造本相层面的真实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纪实摄影不是记录真实吗?创作者的思想一旦介入,不就变成了一种主观的艺术存在吗?真实性一旦被打破,摄影师不就成为众人唾弃的骗子吗?实际上,绝对的真实并不存在。摄影师在创作的过程中,会选择不同焦段的镜头、会把控光圈与景深、会对事件时空进行有选择的定格,在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刻,绝对的真实已经不复存在。所以纪实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在真实再现的大前提下,是有选择地介入创作者思想进行艺术表现的。

  这种有选择的思想介入,由于其方式和程度存在差异,使得纪实作品在真实性方面呈现为三个不同层次。首先,是影像表层的真实;其次,是生活层面的真实;最后,是本相层面的真实。影像表层的真实注重事件,捕捉的是事件现场的即时冲击,创作者常与拍摄对象保持距离,冷眼旁观及时捕捉即可;生活层面的真实注重人物,捕捉的是事件背后人内在的精神与情感,创作者需要与拍摄对象建立关系,使之生活层面的人之常情得以正常流露;本相层面的真实注重思想的洞见,挖掘的是现实素材中存在的或是“有待加工”的终极真相,需要创作者与客观事实保持恰当关系,打破泥古拘方的固定思维,方能呈现。

  实际上,所谓本相层面的真实,一般人不容易接受。譬如着名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的作品《时代广场胜利日之吻》,在遭到摆拍的质疑后,命运一度从被捧上天到跌入谷底。从外在的拍摄方式来看,这个作品的新闻现场确实经过了人为的调度和指导,破坏了纪实摄影的常规原则。但顺着作品进一步地思考,我们不免有新的发现:现场的历史时刻是真实的,现场的喜悦氛围是真实的,作品所构筑的精神价值是真实的,局部的接吻摆拍反而成为画面的情趣支点,成为创作者创意的集中体现,这么看来,这种艺术加工也不能被批评家全盘否定。如果换一个角度,选择站在记录写实和艺术表现两者的边界线上,迎着无限延伸的边界进行眺望,没准能发现纪实摄影的另一个大门:纪实摄影也许应该允许适度地引导和干预,在不改变事实的基础上,传递深刻的内涵和饱满的情感。这种经过简单干预的摄影作品,可能超越画面表象的真实,创作出历史本相的真实。

  对于手机纪实摄影来说,创作工具的轻便、廉价、生活化,弱化了传统摄影的仪式感。相较于传统摄影中创作者较为严肃的拍摄心态,手机摄影的创作显得更加轻松随意。正是这样,使得手机纪实摄影在真实性上有了更多探寻的可能,也更容易以玩的心态触及本相的真实。

  三、创作关系在手机纪实摄影中的应用启示

  从影像表层的真实到生活层面的真实,再到本相层面的真实,不同层次的真实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每种真实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意蕴,另外不是每一种题材都适合在创作关系中更进一步地介入,如果没有做好度的把握,有时候真的会弄巧成拙,甚至变成弄虚作假。所以对于手机纪实摄影来说,单凭硬件小巧的外形优势是不够的,我们依然需要以上的思维“软件”来武装头脑。特别是要根据选题的具体情况,来平衡现实中的创作关系,由此选择一种与主题最相符的真实。如此这般训练下来,我们才能如武侠世界的扫地僧一般,手持最简单的工具,在纪实摄影的世界里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碰撞与融合——创作关系维度下纪实摄影理念在手机上的新应用》来源:《戏剧之家》,作者:王世峰

文章标题:碰撞与融合——创作关系维度下纪实摄影理念在手机上的新应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meixue/4580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