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与多元的交叠

所属栏目:美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05-29 09:08 热度:

  摘要:中国城市的公共空间正面临着一个全面的转型过程,但目前的公共空间缺乏人文气质,空间的秩序性与人性化不能同时达到。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公共空间进行分析,从而探究现代的公共空间设计与建设。
  关键词:传统,公共空间,精神空间
  1. 引言
  由于中国近代被动的重构城市结构,传统的城市布局在新型城市建设中并没有承传下来,相应的,中国传统的公共空间结构,也被现代西方公共空间结构形态逐步取代。如今,寻求历史文脉和城市肌理已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而继承与发展之间同样存在着一种对立和矛盾,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对传统的公共空间而言,它所形成的原因、目的、所表述的思想,是与当代的历史背景、经济技术、社会制度相一致的,而这些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有了本质的变化。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古为今用,是城市延续其记忆所要解决的问题。
  2.中国传统公共空间的类型和形态特征
  公共空间也称开放空间或开敞空间,是指城市中向全体市民开放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街道、广场、公共绿地、河流以及建筑物之间的公共外部空间,还包括对公众开放的建筑物的公共大厅、中庭、室内街道、室内广场和建筑的灰空间等。
  表1中国传统公共空间的类型和形态特征
  公共空间 场所 功能/活动 使用者 空间结构
  庙宇 城市、乡村和场镇 神明祭祀,庙会 信众和一般民众,老年妇女是主流 
  祠堂 聚居村庄和场镇 祖先祭祀;定期集会;对外交往;学 本族成员、同姓联宗成员 前为大门和戏楼,中为享堂,后为寝堂;
  会馆 城市和场镇 同乡聚会;供奉祭祀神祉;唱戏酬神;救济乡亲;为同乡提供膳食、住宿;调解纠纷 同乡 正门、戏台、正殿、花园
  集市 城市和场镇 部分城镇仍保持定期集市传统 各个阶层、个行各业 
  戏台 城市和场镇 聚会联络;交往、娱乐 各个阶层、各行各业 多在场镇中央,戏台前是宽大的坝子
  茶馆 多在街道、河岸、寺庙等公共场所 聚会联络;交往、娱乐;曲艺演出;商人交易谈判;调解纠纷 各个阶层、各行各业, 大堂,空地,街沿,竹椅木桌,庭院
  街道 城市和场镇 交通;商贸;交往、娱乐;在路口同时产生聚会场所 各个阶层、各行各业 在小城镇中多利用檐下空间
  河流湖泊周边  交通运输、娱乐、集会活动(城市)
  闲玩、纳凉、洗衣(村镇) 城市男性居多
  村镇以妇女、儿童居多
   
  自发性活动场所 城市内适合交往的边角空间  各个阶层、各行各业 场口、桥头、河边、井旁、树下
  
  4.秩序的物质空间
  由于中国城市的传统公共空间脱胎于“市”和以街道为基干的商业区,所以其在形态上体现出布局方正、朝向固定的特点。居民在这些固定的公共区域完成商业交换和人际交往,在传媒不发达的古代,公共空间既是人流也是信息的集散地。
  虽然商业区域相对固定,但是商业活动却有很大的灵活性。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可以看出,虽然商业街从总体上称线性空间,但是在茶馆戏台等人流密集地和桥梁街口等交通节点上,商业形态的布局灵活多变,体现出一种合理的随意性,看似松散的结构在不妨碍正常商业活动的同时实现了交通人流的最大便利化。传统公共空间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当时统治阶级的意识而决定的,而是由于使用者和参与者的需要而将空间划分成并列、包围、对称等形态并相对固定下来。
  5.多元的精神空间
  传统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包含着很多相互没有显著矛盾的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精神空间占据了大量的公共空间,空间也多是引导性、有故事的,而且这些故事都与其使用者相关联,通过意境来赋予空间不同的象征。
  还有一些边界不明的开放性空间,这些空间成为了一种寂静与安闲的的精神场所,为人们的思考、冥想、祈祷、整理思路提供不被打搅的物质环境,也为情感的宣泄提供一个机会。甚至一些空间有刻意建小的倾向。其缩小尺度不是绝对尺度的缩小,而是与参与者的预期而言。小尺度的空间与少数大尺度空间的对比中,强化各自的精神内涵,也是空间产生人情味的原因。现代社会中,建筑的体量、道路的宽度、广场的面积,塔的高度统统被放大,反而原有的精神性。
  6.对现代公共空间设计的借鉴
  6.1对小空间的重视
  现代公共空间设计,往往过分注重功能分区,将人的户外活动相对集中于各种专门用地,如公园、专用绿地乃至城市近郊风景区,而忽视了街道,建筑间空地等小空间。事实上,对每个城市居民来说,真正利用那些专门场地以满足休闲娱乐的机会毕竟很少,而那些与传统城市公共空间类似、人们朝夕相处的街道路口等外部空间才是最应当得到设计师重视的场所。
  6.2使用者的需要
  在城市中,大多数人的随意性和偶然性活动对环境的要求并不高,只是要求一个供他们驻足小憩、交流、观看、聆听或者表现自我的场所而已。然而,受严格的学院式教育出身的设计师们往往将形式美、视觉感受等视为平面布局中遵循的重要原则,有时经精心设计的场所空间,反而比不上未经刻意创造的空间有生命力。
  6.3精神空间的创造
  传统城市公共空间都体现着一种精神力,而我们所处的现代城市正是缺乏这种精神空间,因此人们普遍感到精神生活贫乏,精神压抑,即使具有精神生活的人,其精神生活也是不充分的。如何将生气带回城市,唤起空间精神的再造,仍然是个很严峻的问题。
  7.结束语
  杨•盖尔说:“判断一个城市的质量高低的方法不是观察有多少人在步行,而是调查他们是否把时间花费在了城市中,如停留、观望、或坐下来享受城市、风景和纷繁的人群。”只有振兴城市的公共空间,让单纯物理的空间能转变成具有蕴生文化能力的场所,增强城市活力,延续城市记忆,城市才能一改“钢铁丛林”面貌,回归多情。
  
  参考文献
  [1][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工出版社.
  [2]张大玉,欧阳文.传统村镇聚落环境中人之行为活动与场所的分析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5.
  [3]宛素春.城市空间形态解析.科学出版社,2004
  [4]龚德顺、邹德侬、窦以德.中国现代建筑史纲(1949-1985).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

文章标题:秩序与多元的交叠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meixue/1213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