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论文发表王祯的农学思想及其启示

所属栏目:历史论文 发布日期:2015-02-10 16:11 热度: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探析王祯“方、物、器的思想”、“农林牧综合经营思想”和“重农思想”等农学思想,并结合当今中国农业发展现状,提出几点思考,以飨读者。

  【关键词】正规论文发表,王祯,农学思想,启示

  王祯《农书》是我国第一部在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系统研究的农学之书。它不仅包括有关农业各个方面的知识,还讲到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等知识。书中对各种田名、农具、灌概工具、纺织工具等都绘有详图,并附上说明。这是一部我国古代最完备的农业知识的百科全书。[2]

  一、王祯的农学思想

  (一)“方”、“物”、“器”的密切配合

  王祯《农书》在总体结构上是由《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组成。元、明时代为王祯《农书》作序者,大都把《农桑通诀》中所阐述的内容概括为一个“方”字,把《农器图谱》所阐述的内容概括为一个“器”字。如元代戴表元为王祯《农书》作序时说:“凡麻苎禾黍牟麦之类,所以莳艺芟获,皆授之以方;又图画所为钱��耧耙扒诸杂用之器,使民为之”,就是把《农桑通诀》概括为一个“方”字,而把《农器图谱》概括为一个“器”字;而明代阎阂在给王祯《农书》作序时,则把《百谷谱》中所阐述的内容概括为一个“种”字,序中说:“今简王氏书,首以通诀,继以器谱,而终以诸种。”由于“种”字所涵阔的内容比“物”字所涵阔的内容狭小,所以我们在这里以“物”字取代了“种”字。这样,就成为“方、物、器”的综合运用。[1]249~250

  “方、物、器”的协调一致和综合运用,是实现“天地人物的和谐与统一”的重要条件。这里所说的“方”,就是各项农业技术的简称,而各种农业技术都是人们为协调农业生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所采取的措施。这里所说的“物”,是指根据各地的“风土”条件选种适宜的作物和优良的品种,这是充分发挥农作物内在的增产潜力所必需的。这里所说的“器”,则是指完成各项农业技术措施时所应用的劳动手段或农业机具。这三者的协调一致和综合运用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关键。

  (二)农、林、牧的综合经营思想

  农、林、牧的综合经营,是王祯农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桑通诀》总论广义农业的框架结构中,除了重点阐述狭义农业―种植业的技术内容(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以外,也用相当的篇幅阐述了林业、牧业、副业的技术内容。如《种植篇》就是专论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和林业技术的;《畜养篇》就是专论畜牧技术和养殖技术的,其中除了养马、养牛、养羊、养猪、养鸡、养鹅鸭之外,还有养鱼和养蜜蜂;《蚕缫篇》则是专论养蚕缫丝技术的。可见,《农桑通诀》的框架结构就充分体现了农林牧副渔的综合经营。

  在《种植篇》中,他首先引用司马迁《货殖传》中的话:“山居千章之揪,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蜀橘,齐鲁千树桑,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这段话充分说明了“种植之利博矣!”为了推动植树造林事业的发展,王祯还大力宣传历代“种材木果核”致富的典型实例:“龚遂为渤海太守,令民口种一树榆,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民皆富贵。黄霸治颖川,使民务耕桑种树,治为天下第一。后汉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李衡于武陵龙阳洲上种柑橘千树……橘成,岁得绢数千疋。此栽植之明效也。使今之时,上之劝课皆如龚黄,下之力本皆如樊李,材木不可胜用,果实不可胜食矣。”[3]53

  在《畜养篇》中,王祯引用陶朱公的话说:“子欲速富,当畜五�。”在“五�之中,惟马为贵”。“今农家以牛为本”,“牛之为物,切于农用”。养好牛,就不用怕“田畴之荒芜,衣食之不继”。他认为养羊“其羊每岁得羔,可居大群,多则贩鬻,及所剪毫毛作毡,并得酥乳,皆可供用博易,其利甚多,谚云:‘养羊不觉富’,正此谓也”。还认为,养猪“特为省力,易得肥盾……岁岁可鬻,足供家费”。还认为“鹅鸭之利,又倍于鸡,居家养生之道不可阙也”。《畜养篇》中,在讲到“养鱼”时引陶朱公的话说:“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所谓“水畜”也就是水塘养鱼。在养蜜蜂中说:“春夏合蜂及蜡,每窠可得大绢一疋,有收养分息数百窠者,不必他求而可致富也。”[3]58~65

  可见,王祯热情地讴歌了农林牧副渔的综合经营,充分地阐述了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利国利民的举措,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技术,对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倡导重农思想

  王祯作为农学家,怀有浓厚的重农思想。其重农思想以“农本思想”为其特征。王祯在《农书自序》中说:“农,天下之大本也。一夫不耕,或授之饥;一女不织,或授之寒。古先圣哲,敬民事也,首重农。”农业是国家的“大本”,包括双重含义:从绝对的意义上说,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大计,这里的“本”是根本之本;从相对的意义上说,农业同工商业比较而言,农业是“本”,工商是“末”。农业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的根本大计,就是因为,它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农民不种地,就会有挨饿的人;一个妇女不织布,就会有受冻的人。正因如此,古代圣哲才把“重农”做为民事的首要工作。在《农书・孝弟力田篇》里,王祯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了“崇本抑末”思想:“若一夫耕,众人坐而食之,欲民之无饥,不可得也;一女蚕,众人坐而衣之,欲民之无寒,不可得也。饥寒切于身体,其所以仰事俯畜,养生送死者,皆无所资,欲其饥寒切于身体,其所以仰事俯畜,养生送死者,皆无所资,欲其孝弟不可得也。故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岂不信乎?”[3]18如果一个国家,只有少数人从事农业生产,多数人坐享其成,那么,若想老百姓不挨饿受冻是不可能的。如果老百姓挨饿受冻,缺少“仰事俯畜,养生送死”之资,你还要他讲究“孝弟”和礼仪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孝弟”和“力田”二者是“可以相资而不可以相离”的。在王祯看来,“孝弟为立身之本,力田为养身之本”,两者是相互依存而不可分离的。   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王祯《农书》中关于农业的“方、物、器密切配合思想”、“农林牧的综合经营思想”、“重农思想”等精要之处。这些思想在经过了七八百年的检验之后,对时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来说,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几点启示

  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中,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走向富裕强有力的后盾。在现代化发展中,农业成了中国资源的最大供给者。但是,我国农业取得众多骄人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机械化程度低、农业者素质不高、城镇化过快、土地面积锐减等难题。而王祯《农学》中的这些农学思想,对解决当今农业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可行的操作路径。

  (一)重视农业技术、作物品种及农器等要素的密切配合

  “方、物、器”的协调一致和综合运用,是实现“天、地、人、物的和谐与统一”的重要条件。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南方易涝,北方易旱,抗灾能力较差,有些地方的水资源问题仍然无法兼顾。为此,我们可以借鉴王祯关于农业“方物器”的思想,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投资,因地制宜地修建水利工程设施,修建一些蓄水和排水设施,达到南方涝时的顺利排水和北方旱时的及时蓄水。并且要求农民掌握科技手段,提高抗灾能力和水平。以此,顺应自然规律,实现农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近年来,我国农作物的品种不断丰富,我们要运用现代科技研制出适应不同地理气候和条件的新物种。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不断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借助这样的手段,实现农业合理利用土壤和气候的目标。铁农具的推广及其运用,可谓我国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飞跃性的进步。农器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好帮手。在人类历史上,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铁农具、畜力”以及“近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在当今有些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的现状下,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实现农业的高丰收。将农业技术措施、农作物品种和农器合理地结合起来,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协调农业、林业、牧业的综合发展

  王祯农林牧综合经营的思想,强调在天地人的关系中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顺应自然,谋求天地人的和谐。这就是“天地变化,圣人效之”,[5]325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周知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5]307生态平衡是发展生产的基础。中国传统农业中土壤轮耕、深耕细作、耕溽结合、作物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合理施肥以及农林牧渔副多业互补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等等,都是中国传统生态农业化取向的具体表现。[6]目前,农林牧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争夺土地。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小,粮食不足。过去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对于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缺乏足够的认识,花了很大力气去改变生产地的环境,使之适应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却忽视了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挤掉了林业和牧业,导致生态失调,粮食产量虽有提高,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如何有效突破传统的广种薄收、粗放经营、越垦越穷、水土流失的恶性循环圈,确是当前急需探索解决的主题。王祯《农书》中所体现的农林牧综合经营,运用了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观点,通过农林牧的合理布局,可以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如王祯《农书》所说,“种植之利博矣”、“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愁水早,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3]54同时,坚持实行农林牧的合理布局,是改善生态环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当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借鉴传统农业生态思想中的用养结合,不断的提高地利。依靠农业发展畜牧业,林业反哺畜牧业,使农业、畜牧业和林业在和谐的基础上,健康有序的得到快速发展,以此实现农林业综合经营的思想。

  (三)保护农民及其耕地,稳定之中求其发展

  当今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减少的土地与城镇化进程中之间的矛盾,迫切要求我们重视农业的发展,保护农民的耕地,确保农民的利益。土地是农民的命脉,从土地制度这一根本问题入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成了中国最大的资源供给者。农业的就业者不仅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而且为城市的现代化不断的提供人才。在城市化不断蒸蒸日上的过程中,城镇的建设占有农民大量的土地。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土地供需矛盾日益扩大。土地制度的改革必须确保农民的利益。建设城市而牺牲农民的耕地,这是违背规律的行为。只强调发展农村而忽略城市的思路同样不可取。中国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城市和农村长期并存,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广大农村,种地养人仍是一种常态。为此,我们必须重视王祯的重农思想,保护农民仅有的耕地,保证农业的生存空间,解决好城镇化和耕地的问题。

  三、结语

  农业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是我们国家稳定的根本。只有农业稳定,现代化才有保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实现农业与自然、科学、社会的和谐,是我们当代的重要任务。我们既要保重农业大发展,又要为后世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验。因此,我们要在借鉴王祯农学思想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道路。

  【参考文献】

  [1]郭文韬.贾思勰・王祯评传[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傅崇宝,王文霞.王祯及其《农书》[J].春秋,2000(6):51

  [3]王毓瑚.王祯农书校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4]石声汉.农政全书校注[M],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79.

文章标题:正规论文发表王祯的农学思想及其启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lishi/2535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