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发表艺术专业需要关注过度教育问题

所属栏目:动画艺术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15-03-09 16:30 热度:

   摘要:我国高校艺术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里出现了过度教育问题,突出表现为相当比例的艺术生教育性失业和转行就业。从供求关系看,艺考生入学需求旺盛,艺术院校办学规模大幅扩张,艺术行业人才需求相对疲软,是艺术专业过度教育问题的主要成因。随着艺术学独立升格为学科门类,这个问题可能变得更加严重。

  关键词:艺术论文发表,艺术专业,过度教育,艺术行业

  2011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升格为学科门类。此后不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艺术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予以了充分肯定。学科规制升格,加上高度的价值认同,给艺术学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使艺术教育渠道更加广阔,学科设置更加合理,学位授予更加自主。艺术学界因此而洋溢着乐观情绪,有知名艺术学者乐观地指出,升格之后的艺术学“方方面面都会上新台阶”。然而,艺术学的发展形势似乎容不得如此乐观,因为它正受到诸多问题的严重困扰,尤其受到艺术专业过度教育的沉重拖累。

  一、艺术专业过度教育问题的突出表现

  过度教育(over education)亦称“教育膨胀”,指的是教育培养的人才超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大扩张,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经历了从稀缺到充足、再到过度的历史性转变。在此过程中,我国高校艺术专业教育在较小的存量基础上实现了增量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里出现了过度问题,并在艺术生就业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1.艺术生教育性失业

  教育性失业(educated unemployment)亦称“知识失业”,指的是受过教育者找不到职业或找不到相应职业而处于求职状态。国内外已有很多有关教育性失业的研究,主要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高等教育具有就业效应,能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层次。但是,当高等教育供大于求时,高等教育的就业效应就会降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则会提高。艺术专业是就业面偏窄的专业,容易造成教育性失业,在艺术生大量增加的时候尤其如此。

  过去十余年,我国高校艺术专业教育规模大扩张,所培养的艺术生明显超过了艺术劳动力市场的吸纳能力,导致相当比例的艺术生不能如期就业,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困境。《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在2010届本科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专业排行上,美术学、音乐学、动画3个艺术专业榜上有名,位居第1位、第2位和第9位;动画本科专业不仅失业率高,而且薪资低、失业量大,在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排行上名列榜首;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人物形象设计则进入了2010届专科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专业排行榜,分别居于第5位、第6位和第7位。2012年2月。上海市教委基于详细的数据统计分析,发布红头文件,对该市高校中专业布点多、毕业生连续3年签约率低的18个本科专业提出预警,艺术设计、表演、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5个艺术专业名列其中。总之,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区域范围的调查数据,都显示艺术专业教育存在比较明显的过度教育问题。

  2.艺术生转行就业

  即使在大学生就业率普遍较高的年代,艺术生也存在专业对口率较低、专业改变率较高的问题。有学者曾经做过抽样调查统计,发现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92级的15名学生毕业10年后,还有机会从事表演的只有2人,其余都转行了。该院1998级戏剧文学系22名学生毕业后没有一个成为职业编剧,只有少数人从事不固定的影视编剧工作,大多数人则转行就业。中央戏剧学院是我国戏剧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以小规模、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艺术生尚且存在如此普遍的转行就业问题。由此可以推想,这种问题在高校大扩招之后的艺术生中可能更加普遍。艺术行业内则有研究者称,艺术专业应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不足20%。

  专业对口率是考察教育投资效率的基本指标,其值越小,说明教育投资的利用效率越低。在就业选择日益自由、职业流动日益频繁的当代社会,专业不对口问题有被淡化的趋势。尤其是考虑到就业难的事实,同时为了扩大就业面,很多单位和个人甚至有意淡化这个问题。但是,为了提高教育投资的利用效率,各个教育利益相关者都有必要正视和缓解这个问题,艺术生为了切身利益尤其应该如此。因为,只有专业对口,艺术生通过专业学习而获得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才能得到高效利用,否则这种资本就会(或大部分会)被闲置,甚至会流失,造成巨大的浪费。由此来看大量艺术生的转行就业,其所付出的代价是不容低估的。

  二、艺术专业过度教育问题的主要成因

  从供求关系看,艺术专业教育的供求主体主要有艺考生、艺术院校和艺术行业。艺考生是求学者,对于艺术专业教育具有入学需求。艺术院校(不仅包括专业性艺术院校,而且包括开设了艺术专业的非专业性艺术院校)是办学者,对于艺术专业教育具有供给能力。艺术行业是用学者,对于艺术专业教育具有人才需求。这三者的特征及其关系,对于艺术专业教育是否过度具有主要影响。

  1.艺考生入学需求旺盛,推动艺术院校扩大办学规模

  艺考生的全称是“艺术类高考的学生”,其规模在近些年大幅增长。每年春节之后。大批艺考生像明星赶场式地参加艺术院校的专业考试,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表1显示,艺考生人数由1999年不足10万,增至2010年超过65万,年均增速接近18%。艺考生人数占高考报名人数的比例由1999年不足3%,增至2010年超过7%。不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显示出艺考生已经形成日益庞大的规模。尤其在2004年,随着中国第三次生育高峰期(1985-1990年)出生人口的高等教育适龄期的到来,在高考报名人数猛增的同时,艺考生人数增幅更猛,年度增幅超过116%。之后,在存量已经不小的基础上,艺考生仍然保持了较大的增量和增幅,既为艺术院校提供了充足生源,也为艺术院校扩大办学规模提供了外部动力。   除了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大幅增长这个因素,还有两个因素促使艺考生规模大幅增长。第一,艺考被很多考生看做是“高考捷径”。艺术类高考对文化课的分数要求相对较低,艺术类本科的录取分数线在很多省份比普遍本科至少低一百多分,吸引了很多文化课成绩一般但有一定艺术天赋和特长的考生。还有很多文化课成绩一般又无艺术天赋和特长的考生。为了进入大学,突击参加艺术培训,投机性地走上了艺考这条所谓的“高考捷径”。很多中学对此推波助澜,为了提高升学率,动员文化课成绩一般的学生转考艺术专业。有的中学甚至强行将文化课成绩一般的学生整体分出,另外组建“艺术班”。第二,艺考也被很多考生看做是“成名捷径”。艺术行业的规模虽然较小,但是社会影响较大。为数不多的影视明星、节目主持、播音员、书画家、导演等艺术名人受到社会的过度关注,媒体常常以大量的报道放大着他们光鲜的一面,吸引很多青少年为了成就明星梦想而参加艺考。

  2.艺术院校办学规模大幅扩张,使得艺术人才供给猛增

  建国之后,我国高校艺术专业教育长期效法苏联,主要由专业性艺术院校承担。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校艺术专业教育重新效法欧美,一些综合性大学开始增设艺术专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高校经历了一次量大面广的学科综合化运动。高校学科门类由1994年的校均2.78个增至2009年的校均6.13个,单科性院校数量由408所减至17所。在此过程中,艺术专业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于各种类型的高校之中。前几年,艺术学界经常说到一个话题,“除了医学院没有艺术教育,所有院校都有艺术专业”。随着医学院也开始设置艺术专业,这个话题所说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

  现在,我国艺术专业教育已经打破原有的“三支大军”格局,形成“全民皆兵”的态势。所谓“三支大军”,指的是单科性艺术院校、综合性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所办的艺术院系。所谓“全民皆兵”,指的则是中国教育统计分类中所有12种类型的普通高校都在举办艺术专业教育。对教育部编辑出版的1994年、2001年和2009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进行统计,加上教育部2010-2012年公布的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信息,可见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设置了越来越多的艺术本科专业。1994年全国只有407个艺术本科专业,设置于98所普通高校,“三支大军”是这些高校的主力。2001年,全国设置艺术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增至291所,综合性大学是新增高校的主力;艺术本科专业增至750个,是1994年的1.8倍。2011年,全国设置艺术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增至888所,新增高校遍及各种类型;艺术本科专业增至3360个,是2001年的4.5倍。至于艺术专科专业,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改由省级政府审批,其规模扩张所受的层级约束减少,其增量和增幅可能更大。

  艺术院校办学规模大幅扩张,除了受到艺考生规模大幅增长的外力推动,还受到经济利益追求的内力作用。艺术专业学费普遍较高,一般是其他专业学费的一倍以上。因为能带来更多的学费,艺术专业备受高校青睐。很多高校不顾办学条件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增设艺术专业,扩大艺术招生规模,导致艺术生大量增加。表2数据显示,2004-2010年艺术专业本专科招生规模累计达到247.8万人,年均规模增长率超过11.3%;毕业生规模累计达到149.6万人,年均规模增长率接近21.5%。规模猛增的艺术生不仅被新闻媒体广泛报道,而且在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中有所反映。一般而言,教育部只公布分学科门类的招生和毕业生统计数据,不会公布更细节的分专业类的有关统计数据。但是,从2004年起,教育部在公布普通高校本专科分学科门类学生数时,开始将艺术专业单列。同时被单列的只有外语专业。众所周知,这两类专业是1999年以来中国高校扩招中的“大户”。教育部将它们单列,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它们的规模大得需要特别关注。

  3.艺术行业人才需求相对疲软。造成艺术人才供给相对过剩

  近些年,发展中的艺术行业对人才提出了更多的需求。表3数据显示,2004-2010年我国与艺术专业对口的主要机构从业人员大多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增量合计为25.9万人。但是,与表2所列的同期艺术专业本专科毕业生的增长相比,这些艺术机构从业人员的增量明显偏小,人才需求是相对疲软的。之所以如此,主要因为这些机构大多属于事业单位,其就业岗位受人员编制的约束,原本就非常有限,近些年又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市场建设的探索试点中受到影响,以致没有多少增量就业岗位。属于企业性质的艺术机构,虽然在人员编制上相对自由,但是为了节约成本,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是稳定性较差的项目合同式临时签约。

  设计机构是另外一种主要的艺术机构,因为没有全国范同的从业人员统计数据,所以没有出现在表3之中。与表3所列的5种艺术机构相比,设计机构对人才的需求相对旺盛。然而,与大量、快速增加的设计专业毕业生相比,设计机构的人才需求也存在相对疲软的问题,无法为设计专业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岗位。历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都显示,艺术设计是失业量和失业率最大的本科专业之一。在该书2011年发布的本科就业黄牌警告专业排行上。艺术设计高居榜首。在上海市教委2012年发布的本科专业预警名单中,艺术设计名列其中,并且位居前列。

  三、结语

  上述事实说明,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高校艺术专业在一定范围里和程度上出现了过度教育问题。随着艺术学独立升格为学科门类,这个问题可能变得更加严重。以前,艺术学在文学学科门类之中,在一级学科建设和评估中有音乐学、美术学、设计学等二级学科的支撑,还可以借用师资力量雄厚的文学学科的力量。现在,原有的艺术学二级学科独立升格为一级学科,虽然摆脱了学科地位偏低的旧问题,但是面临学科位置偏空的新问题。除了为数不多的专业性艺术院校,绝大多数开设艺术专业的高校在应对学科评估时都会捉襟见肘,尤其缺乏师资。由于追求学科门类齐全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潮流,加上艺术专业能给高校带来更大招生自主权、更多学费收入,已经开设艺术专业的高校一般不会停办艺术学科。为了应对学科评估,这些高校不得不增加师资,师资增加之后又很容易诱发招生规模扩张。而且,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分化出来,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是对艺术学的升格性制度认同,容易使其产生高位自增长的冲动。受此冲动影响,单科性艺术院校可能走向综合化道路,综合性艺术院校可能升格为艺术大学,各级各类艺术院校都可能扩大办学规模。倘若这些可能变成现实,艺术专业过度教育问题势必变得更加严重。

文章标题:艺术论文发表艺术专业需要关注过度教育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donghua/2559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