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范文谈冯小刚电影的转型与回归

所属栏目:导演论文 发布日期:2014-11-28 14:50 热度:

  [摘要]在中国影坛中,冯小刚走出了一条独特而又成功的道路。在他十多年的影视创作历程中,充满着艰辛、怀疑和冷遇,然而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场新年视听盛宴,逐渐赢得了各方面的关注和认可;在创作实践中,有不断的突破、转型,也有回归。文章从人物身份、主题内容、语言风格三方面加以分析,并以《甲方乙方》《一声叹息》《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私人定制》等几部典型作品进行案例求证。

  [关键词]核心期刊,冯小刚电影,转型,回归,语言风格

  在当代导演中,冯小刚走出了一条独特而又成功的道路。他以自己的成长背景及社会阅历为基础,借鉴王朔、刘震云的叙事和语言风格,用中国喜剧式的温情哲学,通过贺岁片的模式为中国观众奉献了一场场新年视听盛宴。在20世纪末那个社会转型时代,大多数国产影片没有市场,更谈不上票房,甚至没有上线的机会,而冯小刚一马当先地开拓了本土娱乐电影的制作策略,不论是前期策划还是后期运作,都始终按照商业生产流程,针对中国市场特点,满足普通民众的心理预期和道德倾向,电影票房不断攀升,创造了一个个国产影片的奇迹。

  自1997年以来,冯小刚导演拍摄了《甲方乙方》《大腕》《手机》《天下无贼》《集结号》等贺岁大片,已经成为我国大众文化的一种知名品牌。2013年年末又重磅推出了《私人定制》,从《甲方乙方》到《私人定制》十多年的作品中,有转型也有回归。文章从人物身份、主题内容、语言风格三方面加以分析,并以《甲方乙方》《一声叹息》《夜宴》《集结号》《1942》《私人定制》等几部典型作品进行案例求证。

  一、人物身份

  冯小刚早期电影主要反映北京底层市民文化,大众文化特征明显。主人公大都是生活自由、率真洒脱而又要为生计奔波的都市小人物,他们的语言、动作、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和现实中的都市青年一样,因此影片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如:《甲方乙方》《没完没了》等,主人公是厨师、书摊老板、出租车司机等社会底层市民群体,他们生活在城市,需要为了赚钱而辛勤工作。影片所关注的是底层市民由于生存问题所产生的喜怒哀乐。 [1]

  2000年的《一声叹息》发生了一个明显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对中产阶级小众文化的认同,主人公梁亚洲是一位编剧,影片所关注的对象从都市底层市民转向中产阶级。但由于婚外恋的主题及主人公狼狈的生活状态使影片缺少正能量,票房上并未获得较大的提升。

  之后,冯小刚电影更加接受和迎合中产阶级消费需求,并继续向这种小众文化靠拢。在《大腕》及《手机》中,选择了摄影师、制片商、主持人等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天下无贼》构建了盗贼王薄和王丽弃恶从善的鲜明形象,使人们看到了天下无贼的乌托邦,价值取向积极乐观,符合主流价值观。经过这次完美转型,呈现出了当代中产阶级的正面形象,构建了一种理性、宽容、幽默的中产阶级文化,获得了广大中产阶级观影者的肯定。[2]

  二、主题内容

  由于主体人物身份的变化,导致影片主题内容的变化。当影片中主角身份、地位提高的同时,冯小刚也越来越多地加入了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其早期的都市喜剧作品《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都具有平民化的主题,影片从小人物的视角描绘他们的都市生活,用具有市民特色的、狂欢式的语言让观众获得愉悦的观影感受。

  从《大腕》开始,冯小刚向影片中投入了更多的对社会的思考。尽管《大腕》仍具有很强的喜剧性,但更多是对当今社会中广告泛滥现象的嘲讽;《一声叹息》,表现了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在家庭、感情、伦理之间的矛盾心理及生活状态,令人深思、耐人寻味;《手机》表达了对现代社会技术、工具的理性批判;《天下无贼》表达了对人性善良的反思;《非诚勿扰》,表达了对爱情、婚姻、世情的观点,其前半部分的叙事方式与《甲方乙方》相似,可以说是一种回归,而后半部分的正剧成分就越来越多了。[3]

  再后来的几部作品,如:《夜宴》《集结号》《1942》,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题材上都有了较大转型和突破。从内容上看,冯小刚在自己的电影中越来越多地投射自己对社会的哲理反思,使影片具有更深的思想性;从题材上看,冯小刚电影正逐渐脱离都市喜剧,向情节剧、正剧甚至悲剧的方向发展。

  冯小刚电影始终关注爱情、婚姻、家庭等话题,但是前后期作品还是有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从生存到生活的微妙变化。在前期电影中,爱情、婚姻、家庭只是一个辅助产品,与生活、工作等主题组合在一起。如:在《没完没了》中,严冬和小芸的爱情是情节发展过程中的副产品,无足轻重;而在后期,爱情、婚姻与家庭主题成为影片表达的主要内容。如:在《非诚勿扰2》中的浪漫爱情观,《天下无贼》中婚姻与爱情的交融与对立,《一声叹息》中受到抨击的爱情,《唐山大地震》中对家庭的构建与分解等。[1]

  三、语言风格

  在语言方面,冯小刚吸收了王朔的戏谑和幽默,而放弃了王朔的敌意和叛逆,采用了一种更加温和的方式,从而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受生活经历的影响,冯小刚电影中的人物对白采取的是北京风格的幽默语言,常在嬉笑怒骂中表现小市民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

  冯小刚电影大量采用相声、小品、段子等常规的喜剧手法来增加影片的喜剧效果。首先语言上大量借鉴相声的说、学、逗三大技法。比如:《不见不散》中对电影人及出国人员的调侃那段,“本来智商低,再不给选点好看的景,不是更看不过去了吗?”《不见不散》中“今天大踏步地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是向经典电影学习,利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思维,将宏大的叙事用在日常对话中,产生幽默感;《天下无贼》中傻根高喊:“你们谁是贼?站出来瞧瞧!咋样?没有吧。”这些出人意料的呼唤,就像故意缝制的包袱,突然抖开,产生强烈的逗乐效果。[4]   更多时候,冯小刚电影好像是几个小品串联起来的合成体,以小品拼盘的形式制造出人意料的笑料。比如:《不见不散》,北京人刘元和李清在纽约相识相恋,在几次聚散中不断产生喜剧笑料;[5]《私人定制》在展现五个梦想模拟实现的过程中,德国上校、外宾、农民、豪宅、民工聚居地等场景和角色交替呈现,产生滑稽、幽默之感。这种小品式的喜剧使人们在观影过程中得到了轻松愉悦的审美体验。

  冯小刚早期电影采用的是狂欢化的语言,舞台小品式的表演,几乎不用外景和特技,酷似室内放大剧。从《一声叹息》,冯小刚开始自觉地运用各种 “电影化”的手段,即电影语言由“狂欢化语言”向“电影化语言”转变。如《一声叹息》中的金鱼缸,象征着男主人公就像金鱼一样,尽管很向往外面的世界,但却无法冲破鱼缸(家庭、亲情)的束缚以放纵自己的情欲;《天下无贼》中频繁使用特写镜头的快切、长镜头以及慢放等方式来展现动作和场面,多次运用音乐来渲染气氛;《夜宴》在光色、音效及画面布局等视听要素上,精心雕琢、精益求精,电影语言可谓精致、完美。[6]

  四、案例分析

  《大腕》是冯小刚为了打开海外市场而进行的一次转型。为了迎合海外市场,冯小刚放弃了自己拿手的风格,结果由于文化的差异,国外观众对中国式葬礼并不接受,不但没有赢得海外市场,还伤及了国内市场。

  《夜宴》是冯小刚电影转型的又一次尝试。在国外,对中国电影只认可古装武打片类型。因此,为了进一步打开海外市场,提高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冯小刚利用类型片的程式创作了这部古装武侠片,但从获奖和影评人的评价来看,这次转型似乎也不太成功。

  标志着冯小刚成功转型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是《集结号》。《集结号》获得了普通民众及主流媒体的普遍赞誉,同时也被专家誉为“有史以来最好的大片”,在主流意识形态、商业和艺术方面取得了极少见的三重成功。

  《集结号》以其恢弘、震撼的场面,打破了以往温情贺岁的风格。在影片中冯小刚不再满足于对大众戏谑场面的打造,而是致力于营造大众感奋的正剧场景,极力回避自己惯用的大众戏谑的技巧,不仅忍痛割爱,舍弃了有票房保障的主角葛优,还舍弃了屡用屡爽的流行对白。大众集体感奋取代了大众集体戏谑。[7]

  《1942》由刘震云小说《温故1942》改编,最终实现了冯小刚伟大的艺术梦想,是冯小刚电影转型的一个顶峰。冯小刚曾经表示:之前所打造的冯氏喜剧,都是为了集聚观众,为拍这部电影做准备。

  其实从《一声叹息》开始,冯小刚已不再满足于纯粹的喜剧风格。《一声叹息》中男主人公的情感冲突与迷惑,《手机》中的“手机如雷”,《天下无贼》中用生命来对“恶”的感化,都体现了影片的正剧成分。这些影片尽管保留了一些喜剧元素,整体上仍以温情来感动观众,但已不再是戏谑喜剧。[6]

  《私人定制》对于冯小刚电影来说,算是一种回归。首先影片采用了小品串接式的叙事策略,与《甲方乙方》相同,打破了电影惯用的线性叙事结构。当年的《甲方乙方》以现实为基础,展现了七个风格迥异、独具内涵的“好梦”。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私人定制》中梦的内容、背景和人物发生了变化,向人们展示了当代生活中的烈士梦、高官梦、脱俗梦、富豪梦以及致歉梦,这些梦都很具有众生相,每一个普通人好像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影片虽然没有过多体现冯小刚以往喜剧电影中的冷幽默、调侃、戏谑的风格,但仍然不乏喜剧性的语言表达、温情的呵护,少了点笑点,多了点反思,寓意更加深刻。

  其次《私人定制》中最后向大自然道歉的段落,体现了对生存、生命的反思,是对影片主题的升华,对于冯小刚电影来说,也是一种延续和回归。冯小刚电影常把“游戏”扩展到整个市民文化,在游戏的氛围中揭示深刻的主题。比如《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天下无贼》在对工作、爱情游戏化背后对人性的思考和尊严的关怀,《大腕》《手机》在对生活游戏化以后对当今媒介暴力的揭露等。

  在多年的影视创作中,冯小刚一直游走在商业与艺术之间,一方面坚持商业片的路线,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心中始终存在着“艺术冲动”和“艺术情节”,冯小刚试图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寻找平衡点,但似乎并没有把握准确,因此冯小刚电影距离经典仍有一步之遥。

  [参考文献]

  [1] 焦勇勤.从大众到小众:冯小刚电影的中产阶级文化转向[J].电影文学,2011(24).

  [2] 王一川,石川,边静,等.众说冯小刚[J].当代电影,2006(06).

  [3] 党君.冯小刚贺岁喜剧电影主题变化分析[J].东南传播,2010(04).

  [4] 万素花.从《天下无贼》看冯小刚贺岁片特点[J].电影文学,2009(21).

  [5] 刘振东,杨晓辉.相声、小品的电影化――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文化要素[J].电影文学,2009(21).

  [6] 吴景明.冯小刚贺岁电影十年求索(1997―2007)[J].当代文坛,2008(5).

文章标题:核心期刊范文谈冯小刚电影的转型与回归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daoyan/2400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