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松茸塑料大棚栽培技术

所属栏目:作物生产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7-05-15 13:55 热度:

   姬松茸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菌类,其种植技术也早已传入我国,本文主要介绍石屏县姬松茸的的种植条件及发展前景,以供种植户参考。

食用菌学报

  《食用菌学报》上海市农业论文征稿,创刊于1994年,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国内外食用菌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生理生化、活性成分、栽培技术和环境控制、病虫防治、保鲜加工、安全生产和质量控制、产品研发等与食用菌产业相关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研究简报。主要读者对象是食用菌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组织生产、供销的相关领导和管理人员。

  姬松茸原产于巴西、秘鲁,又称小松茸,属于担子菌亚门蘑菇属,是一种夏秋生长的腐生菌,生活在高温、多湿、通风的环境中。姬松茸菌盖嫩,菌柄脆,口感极好,味纯鲜美,食用价值高,营养丰富,体内含有多种活性成分、矿物质以及多种氨基酸等,经常食用对人体有益,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姬松茸菌丝白色,由孢子萌发而成,直径5~6 cm。菌盖颜色浅褐色到棕褐色,原基乳白色,形成菌盖时初期为半球状浅褐色,成熟后呈棕褐色馒头形,最后平展为伞状,顶部中央平坦。直径一般为3.4~3.7 cm,厚度为0.65~1.30 cm,盖缘有菌幕的碎片。菌柄生于菌盖中央近圆柱形,白色,初期为实心,中后期疏松至空心,上下等粗或基部膨大,手摸后变为近黄色。菌柄长5.9~7.5 cm,直径0.7~1.3 cm,菌柄与菌盖边缘连结着菌膜。开伞时,菌膜破裂,在菌柄周围残留一圈菌环,易脱落。菌褶初期为白色至粉红色,后呈咖啡色,成熟后弹射孢子。孢子光滑,椭圆形至卵形,没有芽孔,大小为5.3~6.5、3.8~4.6(5.0)μm,棕褐色。一般子实体单重20~50 g,大的达350 g。

  1 种植条件

  1.1 地理条件

  石屏县总面积3 037 km2;总人口30.73万人,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西部,地跨东经102°08′~102°43′,北纬23°19′~24°06′。东西宽59 km,南北长88 km。是一个“九分山有余,一分坝不足”的山区农业县。

  1.2 气候条件

  石屏县地处低纬高原地带,属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县内立体气候特点突出。四季如春,年均气温17.8 ℃,最冷月(1月)月均气温11.6 ℃,最热月(6月)月均气温22.2 ℃。极端最高气温34.5 ℃(1960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2.4 ℃(1974年1月2日)。无霜期317 d,初霜期12月14日左右,终霜期1月30日左右,年降水量600~1 200 mm。

  1.3 交通条件

  石屏县境内交通便利,高速公路直通省会昆明,经国家级口岸河口到达越南,国道323线(鸡街至石屏高速和在建的石屏至杨武高速)贯穿石屏境内,省道高红公路南至红河,北至玉溪通海,贯通石屏县境南北。

  1.4 政策扶持

  为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在信贷、土地、水利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支持。组织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种植技术,到种植现场参观学习。

  2 姬松茸的营养条件

  2.1 生长条件

  2.1.1 营养。姬松茸是一种腐生真菌,完全依靠培养料中的营养物质生长发育,主要分解利用农作物秸秆。最适合种植姬松茸的材料是甘蔗渣。姬松茸生长除了需碳、氮源外,还需无机盐。配制种植原料时,除了用粪草等主要原料外,还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尿素、过磷酸钙等化肥以及石膏、石灰,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结合石屏县当地的实际情况,种植原料配料成分主要是甘蔗渣、干稻草、干玉米秆、干牛粪、油菜饼、生石灰、石膏粉、过磷酸钙或其他磷肥、尿素等,经过人工堆制,适合于菌丝体和子实体吸收利用[1]。

  2.1.2 温度。姬松茸属于中温型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2~23 ℃。在16~26 ℃均能出菇,以18~21 ℃最适宜,25 ℃以上子实体生长快,从扭结至采菇只需5~6 d,但菇薄、轻;低于适宜温度,子实体生长缓慢,从扭结到采菇需11 d。

  2.1.3 水分。适宜姬松茸生长发育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培养料含水率为68.43%~70.51%。一般室内栽培的培养料含水率为68%。培养料含水量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菌丝生长。覆土层最适含水量60%~65%。

  2.1.4 酸碱度。姬松茸菌丝生长最适pH值为6.5~7.5。进房前的培养料pH值应调至7.0~7.5。土粒pH值达7.0~8.0,可以防止霉菌[2]。

  2.1.5 光线。姬松茸属腐生菌,依靠分解和吸收培养料中养分生活。菌丝体生长阶段可在黑暗中培养,子实体形成时需要一定散射光刺激,但忌光线过亮。

  2.1.6 氧气。姬松茸是一种好氧菌,栽培中必须有良好的通风设备,排除有害气体,补充新鲜空气。

  3 大棚栽培技术

  3.1 菇房设计

  3.1.1 地点方位。菇房宜坐北朝南,建在交通方便、离水源近、环境干净、离堆肥场近、水电设施完善的地方。栽培面积200~600 m2。

  3.1.2 菇床规格。采用层迭式,一般5~6层,层间距离0.50~0.65 cm,底层离地面15~30 cm,最后一层距房顶约1 m。两侧采菇的床面宽1.0~1.5 m,单侧采菇的床面宽≤0.8 m。

  3.1.3 通气设施。采用窗帘式搭挂塑料棚膜。

  3.2 栽培季节的安排

  结合菌株特性选择。根据石屏县的气候条件安排春季栽培,大约3月上旬开始堆制养料。

  3.3 栽培料配方

  3.3.1 配方1。稻草或玉米秆40%、牛粪(干)10%、甘蔗渣40%、饼肥3.5%、尿素0.5%、碳酸氢铵1.5%、过磷酸钙1.5%、石膏粉1.5%、生石灰1.5%。

  3.3.2 配方2。稻草或玉米秆20%、甘蔗渣70%、饼肥3.5%、尿素0.5%、碳酸氢铵1.5%、过磷酸钙1.5%、石膏粉1.5%、生石灰1.5%。

  3.3.3 配方3。稻草或玉米秆60%、牛粪(干)33.5%、尿素0.5%、碳酸氢铵1.5%、过磷酸钙1.5%、石膏粉1.5%、生石灰1.5%。   3.4 堆料

  姬松茸播种前12~25 d堆料。堆料前晚,预湿草料,拌湿牛粪,以不滴水为准。次日堆料时,在地上铺一层草料,厚度为20 cm,根据气候来定宽度。温度低则堆宽,温度高则堆窄[3]。一般宽1.2 m,长5~6 m。在上面铺牛粪1层,根据牛粪用量来定厚度,如此反复堆置,最顶层盖稻草,第2堆紧挨第1堆,如此反复,堆完为止,堆完后插上温度计观察。若下雨,可用塑料薄膜遮盖,注意雨后掀膜。培养料从堆制到进房,需翻4~5次,一般间隔3~4 d,翻堆时通常不加水。应根据天气情况确定间隔时间,并灵活掌握堆温。堆后2~3 d,堆温升至70~80 ℃,早晚可见堆顶上冒出雾状水蒸汽;若不见雾状水汽,说明料太干,应浇水。堆后3~4 d,温度还未升至70 ℃,说明发酵不良,应提前翻堆,加入石膏粉。堆后4~6 d,温度降至约65 ℃,进行第1次翻堆,并加入尿素、碳酸氢铵、饼肥、过磷酸钙。最后一次翻堆时间间隔2~3 d,加入生石灰粉,翻堆后用手握料,以指缝间有水纹为宜。整个发酵期12~21 d。发酵后培养料变成棕褐色,手拉纤维容易拉断,发酵结束后隔2 d进房[4-5]。

  3.5 后发酵处理

  培养料进房后,关闭门窗,让其自然升温,视料温上升情况启闭门窗。使温度达50~52 ℃,维持2 d,随后采用汽油改装成的蒸汽发生炉灶加热,使料室温度上升到55~60 ℃,保持8~12 h,巴氏消毒后培养料仍有氨味,需保持50~52 ℃ 2 d,使培养料氨味消失。

  3.6 播种

  将2/3经过掰碎的麦粒菌种均匀撒在培养料面上,其余1/3撒于床面,最后铺上约1 cm的培养料覆盖菌种。播量为1~2瓶/m2。塑料大棚种植要注意菇房内温湿度的变化。

  3.7 覆土

  在姬松茸菌丝在培养料中成活后,即播后20 d,菌丝长到整个培养料的2/3时覆土。用平铺方式覆土。覆土用的土粒忌坚硬,以含水量为70%~75%的砂壤土为宜。要求砂壤土不含肥料、新鲜、保水、通气性能好。覆土即先在料面上覆上土粒,厚约1 cm,每间隔10~15 cm做1条土坎(宽、高、厚分别为10、5、3~4 cm)。

  3.8 出菇管理

  出菇期温度20~25 ℃。姬松茸菌丝在培养料蔓延之后,才出菇。播后40 d,菌丝发育粗壮,少量爬上上层。此时应在畦床上喷水,膜内相对湿度90%~95%,并保持2 d后,白色米粒状菇蕾出现,继而长成黄豆状,3 d后菇蕾长到直径2~3 cm时,应停止喷水。出菇时,每天揭膜通风1~2次,每次不少于30 min。通风后继续罩膜保湿。阴雨天气,掀开罩膜四周防止烂菇蕾。出菇周期10 d,出菇结束后,用井水或泉水补充畦床的水分,为下次出菇做好准备。出菇可持续3~4个月,可逐批逐次出菇采收(4~5批)。

  3.9 采收和加工

  采收标准:菌盖含苞尚未开伞,表面淡褐色,有纤维状鳞片,菌褶内层菌膜尚未破裂。

  3.10 病虫害防治

  姬松茸可抗杂菌,几乎不受有害菌侵害。但要注意通风换气,忌菇房内和畦面过湿。如果后发酵很完全,几乎都可以防止害虫发生。

  4 发展前景

  4.1 经济效益

  2012年,石屏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顺应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驱使下,经过多方面考察学习,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决定引进种植姬松茸。经过1年多的努力,姬松茸种植已完成了试验、示范过程,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投入产出率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可观,深受广大菇农的喜爱,2012年种植规模达43个棚,产菇6~10 kg/m2,平均4 500 kg/棚,按5元/kg计算,单个棚的产值达2.25万元。仅2012年就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96.75万元。2013年,全县已经落实种植大棚220个,按合同7元/kg收购,产量按2012年的计算,可以增加农民收入693万元。由于姬松茸良好的市场前景,加上姬松茸企业的推动,保证了农民鲜菇的市场收购和经济效益。

  4.2 社会效益

  种植姬松茸活多、收效快,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且种植姬松茸用工量较大,每个菇棚1年需用工120~160个,除种菇户投入主要劳力外,还需请一部分临时工,为村内外闲置劳力增加收入创造了极好的条件;种植姬松茸用工虽多,但劳动强度不大,不受天气影响,老少皆宜,是一个在家边、屋下就可抓收入的好项目。

  4.3 生态效益

  种菇需要的原料包括甘蔗渣、玉米秆、稻草、牛粪等,这些原料在当地都可以就地取材,成本低廉,且避免燃烧作物秸秆造成火灾隐患和空气污染;种菇后的废料,由于其经过充分腐熟,无毒无害,含有多种有机质,是种植水稻、玉米、甘蔗、薯类等作物的优质有机肥。

  4.4 市场前景

  姬松茸因出口前景好,换汇率高,是一个有开发价值的新品种。2012年姬松茸在石屏县的成功种植,给当地村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种菇农户的经济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创造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3年,全县新建大棚220个,涉及5个乡镇,姬松茸种植已经成为解决石屏县人多地少矛盾、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前景较好的特色产业。

  5 参考文献

  [1] 曾绩.姬松茸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12(10):61-62.

  [2] 熊维全,曾先富,罗小波.金针菇菌渣栽培姬松茸新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2(9):34-35.

  [3] 熊维全,曾先富,罗小波.姬松茸熟料高产栽培新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7):97.

  [4] 王海霞,王建宝,陈庆宽,等.玛纳斯县姬松茸人工栽培基料筛选试验[J].中国农技推广,2012(7):33-35.

  [5] 薛勇.姬松茸的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2004(3):12.

文章标题:姬松茸塑料大棚栽培技术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zuowushengchan/3572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