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菌渣对姬松茸产量的影响

所属栏目:作物生产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7-05-05 11:53 热度:

   姬松茸是在一种常见的菌类,在姬松茸的种植过程中,利用杏鲍菇菌渣栽培取得良好效果,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本文就主要探讨这种种植方法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主要栽培技术要点。

食用菌

  《食用菌》农业技术杂志征稿,创刊于1979年,由上海农科院主办,是一份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专业性技术期刊,主要报道食用菌科研成果,广泛交流生产经验,宣传普及食用菌知识。主要读者对象为食用菌行业管理人员、食用菌科研工作者、技术推广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生产经营人员和生产专业户。

  目前,栽培姬松茸的主要方法是培养料经过2次发酵后进行床架式栽培,为了探索一种用菌渣栽培姬松茸的较好出菇方式,该试验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杏鲍菇菌渣,设置5种配方,进行堆制发酵,堆制后的培养料装袋,并进行常压灭菌,菌丝满袋后,采用2种出菇方式,一种脱袋后掰块覆土出菇,另一种直接袋内覆土出菇,通过调查菌丝爬土时间、生物学效率、出菇周期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脱袋掰碎覆土出菇方式效果较好,其菇型均匀,畸形菇少,生物学效率高。

  中国是世界上食用菌生产大国,很多食用菌出口到日本等国。其中,杏鲍菇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珍稀食用菌,近年来在中国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01年全国杏鲍菇总产量仅2.1万t,2004年达到6.1万t,且正以迅猛的势头发展[1]。据统计,仅福建省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企业就达几十家。随着杏鲍菇产业规模化、工厂化的发展,每天都有大量的菌筒被淘汰,如福建南平和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每天均有1万~2万筒杏鲍菇菌筒被废弃,粗略估计,福建省杏鲍菇菌筒被废弃的数量每年将超过2亿筒。这些废培养料如果不及时进行妥善处理,将会给食用菌生产带来极大的隐患,轻则造成环境污染,影响食用菌产量和质量,重则导致病虫害大量蔓延,造成食用菌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姬松茸在福建省种植较多,尤其是莆田地区,菇棚随处可见,使用杏鲍菇菌渣栽培姬松茸,采用不同的出菇方式,通过对比,找出一种优质高产的出菇方式,为大规模使用杏鲍菇菌渣栽培姬松茸,降低成本,缓解环境污染,解决栽培原料短缺等问题的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姬松茸菌株,购自福建省农科院地热所,菌株编号为ABM(姬松茸)L9。菌渣,购自杏鲍菇生产企业;稻草、牛粪等材料,从农户家购买;其他辅助材料从食用菌生产合作社购买。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配方。设5个栽培料配方,配方设计见表1。每个配方各栽培200袋。

  1.2.2 各配方培养料的发酵及发菌方法。具体如下:

  (1)培养料处理。①拌料:将各组培养料按配比逐一称好,摊在干净的水泥地上拌匀,堆成凹形,再将溶好的红糖倒入其中,边倒边搅拌,拌料要均匀透彻,直至有少量水渗透料堆底部流出,料水比约为1∶1.2,含水量约60%。②发酵:原料准备好后,各组料隔离混合建堆,利于料温的升高。建堆5 d后,料温达到50 ℃以上,翻料,适当补充水分,并调整pH值到8。重新建堆后,每组培养料的中央处插入空心竹竿作为通气孔。第1次翻堆后3、5 d进行第2、3次翻堆[2],2 d后将培养料推开冷却。③装袋:用17.00 cm×33.00 cm×0.05 cm的聚丙烯折角袋装料,每袋装干料0.4 kg,要求松紧适宜,棉花封口。

  (2)接种。待料温降至室温,在接种室的接种箱内无菌操作接入原种,将菌袋搬至洁净的培养室内培养。

  (3)发菌培养。密切注意培养室内气温的变化,及时通风换气,温度控制在20~30 ℃,接种后1周应排查栽培袋,观察菌丝体生长情况,发现污染袋,应及时将其清理出培养室,之后再做1~2次检查。待菌丝长满栽培袋,便可移放到栽培室开袋出菇。

  1.2.3 后期栽培管理。根据覆土出菇方式不同设2个处理,即脱袋掰块覆土出菇(A)、去掉封口棉后直接在袋内覆土出菇(B)。每个处理均设表1所示的5个配方。

  (1)覆土。待菌丝透底时,将处理A中每个配方的90个菌包脱袋压碎,整成宽1 m、长3 m、厚6 cm的菌块,然后覆土,土层厚约3 cm;同时,将处理B中每个配方的菌包去掉封口棉,直接覆土。覆土后喷水1次,水要湿透土层,通风6 h,再盖上编织袋保湿,以便菌丝爬土。

  (2)出菇管理。1周后,大部分菌丝爬上土面时,掀开编织袋通风降湿,让菌丝在土层蔓延密集。这一阶段要密切观察覆土湿度,当表面覆土发白时,应及时喷水,使表面土粒保持捏之能扁而不散且不粘手的湿润状态。当土层内出现很多黄豆大的子实体时,向土面喷重水1次,直到培养料稍湿为止,并且要少量多次喷洒,喷水期间要增大通风量,以免子实体窒息死亡。出菇期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温度控制在20~28 ℃。一般覆土10~15 d出菇,一潮菇采毕后,应整平畦面,停水4~6 d后,重复上述管理。

  (3)采收。当菇盖开始向外生长而菌膜未脱离菌柄时采摘。采摘后削净泥土,洗净鳞片,及时脱水烘干,分级存放待售。

  (4)转潮管理。一潮菇采收完毕,视覆土层含水量而定下一潮的喷水时间,若比较干,可马上喷水,或待子实体出土时再喷水。该试验的一个生产周期,共采收5潮菇。

  2 结果与分析

  2.1 覆土后菌丝生长情况对比

  不同出菇方式下覆土后菌丝生长情况见表2。袋内直接覆土菌丝爬土时间较短,菌丝爬土时间最多差1 d,如处理A、B的配方1及处理A、B的配方2均分别相差1 d,而2个处理的其余3个配方的菌丝爬土时间则完全相同。该结果表明,袋内直接覆土虽然没有破坏菌丝的原来状态,但是菌丝爬土的时间没有大大缩短,同时脱袋掰块覆土的情况,菌丝虽然破坏了原来的完整状态,但是菌丝爬土时间没有明显延长。

  2.2 不同组别前5潮菇现蕾天数与采收天数比较

  不同出菇方式下前5潮菇现蕾天数与采收天数对比情况见表3。处理A的转潮天数短于处理B的转潮天数;前5潮菇,处理B的整个出菇周期比处理A的长。处理A和处理B各组转潮天数相差无几。处理A中配方2的转潮天数与处理B中配方2的转潮天数差别较大,处理A中配方3的转潮天数与处理B中配方3的转潮天数差别较大,其他组别间的转潮天数相差较小。

  2.3 不同出菇方式的出菇效果对比

  不同出菇方式的出菇效果见图1、2,可以看出,脱袋掰块覆土,子实体均匀,菇型漂亮,畸形菇较少;袋内直接覆土出菇的,菇柄较粗大,子实体大小不一,均匀性差,畸形菇较多。

  2.4 不同出菇方式下前5潮菇产量对比

  由不同出菇方式下各配方前5潮菇产量对比(表4)可知,同一配方,处理A的子实体,平均每朵重量比处理B轻,如差别最大的为处理A、B中的配方1,二者的平均每朵重量分别为22.51、25.69 g,相差3.18 g;处理A每个配方的子实体重量差别较小,如CK和配方1的平均每朵重量分别为22.38、22.51 g,相差0.13 g,而处理B每个配方子实体重量差别较大;对于每袋的平均总产量来说,处理A的产量较高,如处理A、B中配方1的平均总产量分别为0.196、0.167 kg/袋,其对应的生物学效率分别为48.95%、41.79%。但是对于2个处理来说,其生物学效率与配方的设置是一致的,生物学效率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处理A:配方1>CK>配方2=配方3>配方4,处理B:配方1>CK>配方2>处理3>配方4。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同一配方的2种出菇方式,菌丝爬土时间没有差别或差别较小,前5潮菇的现蕾天数差别较小,对于转潮天数,袋内覆土处理有所延长。

  通过2种出菇方式的对比,可以发现,脱袋掰块覆土出菇的子实体大小均匀,菇型好。2种出菇方式的生物学效率差别较大,同一配方脱袋掰块覆土出菇产量高,袋内覆土出菇产量低。但是2种出菇方式中,生物学效率最高的都是配方1,说明配方1的菌渣添加量在5个配方中最理想。总之,脱袋掰碎覆土出菇较好,和目前姬松茸主要采用床架栽培的方法比较接近,为杏鲍菇菌渣床架栽培姬松茸提供理论参考。

  4 参考文献

  [1] 胡清秀.杏鲍菇栽培(新农村建设丛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

  [2] 姬松茸栽培技术[EB/OL].[2013-01-18].http://www.yuanlin365.com/yuanyi/41198.shtml.

  [3] 陈政明,邱春锦,李碧琼,等.双孢蘑菇废菌渣不发酵连栽姬松茸配套技术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6):989-993.

  [4] 熊维全,曾先富,罗小波.金针菇菌渣栽培姬松茸新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2(9):34-35.

  [5] 卫智涛,周国英,胡清秀.食用菌菌渣利用研究现状[J].中国食用菌,2010,29(5):3-6.

  [6] 黄毅.食用菌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64-266.

  [7] 吴海花,张福元.不同覆土材料对鸡腿菇出菇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食用菌,2003,22(6):18-20.

  [8] 郑林用,黄小琴,彭卫红.食用菌菌糠的利用[J].食用菌学报,2006,13(1):74-75.

  [9] 韦强,黄漫青.杏鲍菇菌渣栽培金针菇配方试验[J].食用菌,2010(3):29-30.

文章标题:杏鲍菇菌渣对姬松茸产量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zuowushengchan/3565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