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特色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所属栏目:农业经济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1-09-14 09:06 热度: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与贵州、四川、西藏等省(区)以及缅甸等接壤,总面积达39.41万km2,其中有21.6%的面积为热区。云南省地理位置特殊,有充足的光热资源,气候类型多样,降水丰富。虽然多山,但是土壤自然肥力较高,适合多种植物生长,成就了植物的多样性,而且区位优势明显。

云南高原特色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设施农业作为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具有节约资源、高效、效益高等优点。随着人们意识水平的提高以及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云南设施农业正在“萌芽生长”,在设施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云南特色设施农业还处在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与日本等特色农业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1]。现代化农业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相关机构以及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公司。一般农户设施以低成本的简易设施为主,设施内基本无任何调控设备,主要依靠人工感应,环境调控能力差,容易受极端环境影响,对经济效益影响较大。本文阐述了云南省设施农业发展状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发展对策,以期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1 发展现状

  1.1 前景

  云南栽培设施从简易的小拱棚、竹竿大棚发展为混凝土大棚、钢架大棚、复合材料大棚,栽培设施正在不断完善,现代化栽培设施建设面积不断增加。“十二五”期间,云南设施农业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整个农业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为云南省高原特色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截至目前,云南省形成了开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思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多个现代化产业园。云南农业统计年鉴表明,2019年云南省各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9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达260亿元。作为支柱性产业,高效的现代化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

  1.2 政府重视,政策支持

  农业是一个与政策关联度极高的产业,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优化农村经济资源分配、优化经济结构具有引导作用[2]。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国家的大政方针从城乡协调发展转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从农业现代化转向农业农村现代化[3]。云南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农业发展方面有着极高的关注度,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以顺应市场和我国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从环境、资源、效益等方面对云南省农业发展进行了综合、科学的认识。结合自然、人文、资源、地理优势,着力打造属于云南省独特的高原特色设施农业,发展绿色无公害以及多样性农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结合各地区特点,形成自主品牌特色,发展具有云南省特色的可持续设施农业,不断探索适合云南省设施农业发展的新道路。

  1.3 云南省设施农业特点

  目前,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目标主要以蔬菜、花卉、果树等为主,其中设施花卉占比最高,达50%;其次为设施蔬菜,占比40%;剩余10%主要为果树、食用菌、中药材。设施农业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昆明、玉溪、曲靖、大理,其温室大棚面积占云南省面积的90%[4]。温室大棚现有类型有塑料大棚、中小型拱棚、塑料连栋温室、玻璃/PC板连栋温室。但是,普通农户或种植商缺乏技术以及资金支持,以低成本的简易塑料大棚、中小型拱棚生产为主,现代化温室投资建设主要依靠大型公司或企业。

  2 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设施农业涉及园艺、花卉、畜牧和水产等多个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5]。各部门出现扶持政策不一致、资金扶持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带头引领不到位的现象。缺乏设施农业建设标准,盲目建设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的推广和发展主要依靠政府和企业直接合作形成示范,但是带动发展的范围小,农民经济承受能力有限,无法较为全面地发展设施农业。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处于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落后,农业部门技术推广和服务受阻,很多乡镇农业推广部门无办公场所,大部分地区无法设置试验推广基地。缺乏现代化生产设备,农业生产以经验为主。农业基础设施的不足以及标准化的缺乏极大阻碍了云南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

  2.2 技术缺乏系统性

  云南省对于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创新研发投入较小,设备、技术发展滞后,缺乏机械化及自动化设备,环境调控以人工调控为主。受制于云南特殊的地势地貌特征,很多现有设备特别是生产作业设备无法满足要求,而自主设计研发速度无法赶上温室大棚建设速度。比如,种植机、播种机、嫁接机在云南省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型人才,针对环境调控以及栽培技术方面培训不到位、效果不理想。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相比于科学技术,大部分农户更愿意按自己的经验开展农业生产。由于设施农业的投资成本较高,很多农户不易接受,对于现有设备缺乏比较专业、系统的知识,导致不会使用,或者担心运行费用高、不会维修而出现设备闲置的现象。

  2.3 设备配置差

  设施农业特殊的生产环境导致露天使用的大型作业设备无法使用,加之云南地势变化复杂多样,对机械设备要求较高,增加了农户的经济负担。农户普遍使用简易的塑料大棚,设施较为简陋,安装的环境调控设备只有遮阳网、卷膜器等较为简单的设备。若要加装其他设备,对设备本身要求高,施工难度也会加大,因而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3 对策

  3.1 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应当规划设施发展,引导资金投入。结合云南自身特点以及市场需求,科学规划符合云南特色的设施农业发展道路,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完善不同产业管理制度,实行补贴、贴息等资金服务体系。设施农业作为高投入、高效益的农业体系,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户资金压力大,无法满足高投入的条件。因此,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资金、技术,推进农户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5],在农民投入资金、掌握生产管理技术等方面提供帮助,充分保障生产效益。将温室大棚及配套设备纳入补贴范围,加大设施农业产业资金扶持力度,实行小额贷款、免息贷款,鼓励温室大棚建设。

  3.2 加大设施设备投入,加强技术指导

  政府科研机构加大设施设备投资研发力度,研发推广适于云南特点的温室大棚及设施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推广适合云南地区的生产栽培管理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含量;实行创新成果奖励机制,促进设施农业创新发展;为农户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设备使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素质和思想水平。

  建立健全设施农业发展标准,实行标准化管理。建立一套符合云南特点的温室大棚和配套设施的生产制造以及施工标准。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3.1 加大宣传力度。

  农业基础设施是设施农业高效发展的保障,云南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建设薄弱,阻碍了云南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可以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还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基础建设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巨大,政府应该整合资金,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和方向,提高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支出比重。农民是农业的直接参与者,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消除种种顾虑,加强其对基础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让每个农民都参与到基础建设中来。

  3.3.2 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基层服务体系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对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农业推广服务站应该覆盖到各乡镇,保证各乡镇农业推广机构的建设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安排,从而壮大基层农业推广力量。依托村委会、居委会,完善农业推广机构的建设,提升工作人员素质,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在加强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推广的同时,提高自身科研成效,通过与农户合作进行基地试验、设置示范基地,探索符合当地条件的生产技术和设施设备,发展具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设施农业。

  3.3.3 完善农业生产保障工程,加大资金投入。

  修筑蓄水工程,在多雨季节储存生产用水,保障干旱期的灌溉,解决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匀问题。完善交通、电力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抗旱能力。设置水利、土地恢复专项款。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平整土地,通过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提高水资源、土地利用率,减轻土壤污染。

  3.4 打造高原特色设施农业

  扶持地方特色农业发展,突出地域、人文特色,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积极引进新品种,对于已有品种要做到优于其他产品,在提升产量的同时注重打造绿色无公害的高品质产品。结合高原特色,打造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特色设施农业。运用大数据,探索新产业以及新经营模式,发展生产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户、合作社、企业合作,实现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服务,面向国内外市场打造属于自己的绿色无公害产品。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出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整合资源,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设施农业。充分运用网络,解决生产、销售问题,节约时间、资源、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叶函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20(13):235-236.

  [2]何权威论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农家顾问, 2015(2):23.

  [3]陈良正,陈蕊,王雪娇,等.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政策创新探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9,31(11):138-145.

  《云南高原特色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来源:《现代农业科技》,作者:张宏成; 胡彬; 黑荣光; 李建; 杨萍

文章标题:云南高原特色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jingji/4670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