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用地利用等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研究

所属栏目: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8 16:30 热度: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农用地利用等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方法。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研究结果: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对过去已经批准建设的三个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情况,应用农用地分等技术方法,进行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利用等别计算,并按照海南省耕地占补平衡折算系数表进行折算,提出耕地占补平衡的措施。研究结论:(1)实施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可以确保占补耕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2)通过对补充耕地项目的优化设计,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关键词:耕地占补平衡;利用等别;参评因素;耕地质量;土壤改良
  为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确保耕地占补平衡(1),其方法是建立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的一套方法体系,即按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原则,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和方法,将补充耕地数量、质量与被占用耕地等级挂钩并进行折算,实现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平衡(2)。
  1海南省农用地分等体系
  1.1农用地分等因素体系
  1.1.1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体系
  在农用地分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指标区的特点,“海南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专家组成员集体讨论,确定海南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11个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3),具体层次结构图1:
  
                           tb.jpg
 
                                                                                               图1海南分等因素指标体系
  Fig.1GradetheindexsystemofthefactorinHainanProvince
  1.1.2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分级及分等因素权重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分级和分等因素权重确定的技术方法有因素成对比法和特尔菲法,因素指标分级及权重见表1。
                                    表1海南省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分级及分等因素权重表
               Tab.1ThefarminglandgradesthefactorindexandgradesandgradestheweightformofthefactorinHainanProvince
               tb2.jpg

                   tb1.jpg
  
  1.2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食产量的相关性
  以利用等指数作为自变量X值,以标准粮食产量作为因变量Y值,应用EXCEL数据分析功能,通过对6712组样点数据进行模型拟合,建立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食产量的关系函数(4)。
     tb.jpg
  图2样点利用等指数—标准粮食产量散点分布图
  Fig.2Distributingspotchartofstandardgrainyieldofthesamplesandrankofuseindex
  通过对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食产量散点分布图可直观看出,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食产量两变量相关系数R2=0.8996,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为0.9485,达到显著水平,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食产量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1.3农用地利用等分等
  按照利用等别间标准粮食产量差约为50kg的标准,海南省农用地利用等总共分11个等别,对应国家农用地利用等别为6~17等,如表2。
                                         表2海南省农用地利用等别与利用等指数对应关系表
                             Tab.2Therelationofthefarmingland’sgradeswithuseindexinHainanProvince

        tb1.jpg

  1.4利用等别折算系数表
  根据海南省农用地利用等别划分标准及农用地利用等分等成果,建立全省统一的农用地利用等与粮食生产能力的关系,建立关系模型,并以综合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原则,计算农用地利用等之间的折算关系,并经实地验证和专家论证,建立海南省耕地占补平衡等级折算系数表,如表3。
  
  
  
                                              表3海南省耕地占补平衡等级折算系数表单位:公顷

             tb2.jpg       
  2农用地分等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实际应用
  2.1占补耕地利用等别的检测计算
  2.1.1参评因子指标等级确定
  参评因素指标等级的确定,主要是指对建设占用耕地项目和补充耕地项目中减少和增加耕地的各项因素指标的评定,该评定是基于海南省统一的农用地利用等分等因素—指标—分值—利用等指数评定体系,确定占补耕地各参评因子的等级(5)。海南省农用地分等因素是由11个参评因子组成,即有效土层厚度、表土质地、剖面构型、有机质含量、pH值、障碍层、排水条件、地形坡度、灌溉保证率、岩石露头、灌溉水源。根据各参评因子的特征、特性的不同,依据有关规程规定,分别采取测定、检测、测量、设计测算等方法确定其指标,作为等级评定、项目初步设计的重要依据。
  2.1.1.1实地取样测定
  对项目区的有效土层厚度、剖面构型、表土质地、障碍层、岩石露头5个因素,采取开挖探坑进行综合取样测定。
  2.1.1.2取样检测
  结合探坑开挖,在表土层0—0.3m范围内均匀取样,样重1—2千克,送有检验资质单位检测化验,按照有关规程测定有机质含量、pH值共2个因素指标。
  2.1.1.3测量确定
  对地形坡度、灌溉水源流量等因素指标采取现场实测。
  ①对补充耕地项目区实施最小1:10000地形测量,并绘制有代表性地形剖面图,准确量算项目区的地形坡度。对地形较为复杂的,应考虑分区确定指标。
  ②针对不同灌溉水源及条件进行水量测量。采取地表水灌溉的,应对不同季节流量、集水面积等参数进行实测。采取地下水灌溉的,应按有关规范对现成或新挖水井进行抽水试验,确定可靠的供水量。有必要的项目,应进行水文地质勘查。
  2.1.1.4设计测算评定
  在完成以上因素测定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初步设计工作,完成相关标准的排水条件、灌溉保证率2个因素及相关因素的项目方案设计、因素指标的量化测算评定。
  2.1.2因素分值的确定
  依据已制定的11个因素评分体系,分别对照分级标准确定级别,对照全省统一的因素指标等级评分表,分别评定其分值。
  2.1.3利用等别指数测算及等别评定
  2.1.3.1计算补充耕地应达到的自然质量分
                                                        tb.jpg
  
  式中:CLj为补充耕地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Wk为第k个分等因素的权重,各参评因子权重见附表1;
  fjk为补充耕地第j种指定作物第k个分等因素的指标分值,取值为(0~100),各参评因子指标分值见表1。
  2.1.3.2计算补充耕地应达到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tb1.jpg
  式中:Rj为补充耕地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αtj为第j种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直接查《农用地分等规程》附录D;
  βj为第j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直接查找该区域的农用地分等成果。
  补充耕地的自然质量等指数由下式计算:
                                      tb2.jpg  
  其中:R为补充耕地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2.1.3.3查找土地利用系数,计算补充耕地应达到的利用等指数
                                     tb.jpg
  式中:Yj为补充耕地第j种指定作物的利用等指数;
  Klj为补充耕地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直接查找该相临耕地地块,利用类型一致的土地利用系数;
  补充耕地的利用等指数由下式计算:
  
                                  tb1.jpg
  
  式中:Y为补充耕地的利用等指数。
  根据表2中的等级划分间距,确定建设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利用等别,如表4。
                                                                     表4占补耕地面积、等别表
                             Tab.4TheformoftheImpropriate-SupplementoftheArableLand’sareaandclassification
                tb2.jpg

  2.2占补耕地等级折算
  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即当补充耕地利用等别高于占用耕地利用等别时,折算系数为1,即占1亩耕地补1亩耕地;当补充耕地利用等别低于占用耕地利用等别时,按折算系数表进行折算。以海南为例,如占1亩13等的耕地,需补充1.21亩的11等耕地。依据表3,计算得出耕地占补平衡情况表,如表5。
                                                                              表5耕地占补平衡情况表
                                          Tab.5TheinstanceformoftheBalanceoftheImpropriate-SupplementoftheArableLand
                        tb.jpg
  从表5可以看出,如果按照过去的耕地“占一补一”,以上三个建设项目的耕地占补是平衡的,且补充的耕地数量大于占用的耕地数量。而按照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则海口市美兰区2005年城市第一批次和三亚湾新城开发区建设项目没有达到耕地占补平衡,其中海口市补充耕地少11等的耕地0.504公顷,三亚补充耕地少9等耕地0.0666公顷;海口市2003年第一、二批次建设项目达到耕地占补平衡,并有余10等耕地0.3179公顷。
  3数量平衡后,在质量上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措施
  通过表5可知,其中两个建设项目的耕地占补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其补充的耕地利用等别小于占用耕地的利用等别。因此,在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耕地占补数量平衡后,提高耕地质量,使耕地占补在质量上相当,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一项重要措施。
  针对目前建设项目补充耕地的途径多为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新增的耕地补充占用的耕地。因此,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以针对土壤的不良性状和障碍因素,通过项目优化设计,采取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和耕地11个参评因素的等级,进而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占补耕地质量相当。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就在于进行土壤改良,土壤改良工作一般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逐步实施。
  3.1土壤改良的保土阶段
  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使土壤流失量控制在容许流失量范围内。保土措施有平整土地和硬化灌排水沟渠。
  3.2土壤改良的改土阶段
  其目的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改土措施主要有土壤化学改良和物理改良。
  3.2.1化学改良
  用化学改良剂改变土壤酸性或碱性的一种措施称为土壤化学改良。如对碱化土壤需施用石膏、磷石膏等以钙离子交换出土壤胶体表面的钠离子,降低土壤的PH值;对酸性土壤,施用石灰性物质,提高土壤PH值。
  3.2.2物理改良
  采取相应的农业、水利、生物等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的过程称为土壤物理改良。物理改良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有效土层厚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质地和改善灌排条件,降低障碍层深度、岩石露头度和坡度。具体措施有:适时耕作,增施有机肥,改良贫瘠土壤;客土、漫沙、漫淤等,改良过砂过黏土壤,提高土层厚度;平整土地,降低障碍层深度、岩石露头度和坡度;设立灌、排渠系,改善灌排条件,降低、避免因排水不畅引起的耕地盐碱化。
  4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实施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可以确保占补耕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2)在全国各省区的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生产潜力有限的背景下,通过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优化设计,提高补充耕地参评因素的等级,进而提高补充耕地的利用等别,应该是当前全国耕地占补平衡的一项重要措施。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28号.
  [3]马利,杜富殿.海南省农用地分等技术报告.2005.
  [4]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海南省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工作报告,2006.
  [5]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海南省补充耕地项目初步设计方案条件质量等级评定办法,200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文章标题:基于农用地利用等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huanjing/100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