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

所属栏目: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0-04-02 09:33 热度: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这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针对中国日益面临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问题,以科技创新、科技有效传播为切入点,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建设问题,事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兴衰发达,是一个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但是,目前国内外尚无直接针对这一方向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等方面。在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方面:林而达[1]的《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及其对策》一文较早系统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毛留喜[2]的《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一文提出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使中国未来农业生产面临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生产布局和结构的变动、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等突出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组建全球变化研究团队通过构建模型,分析得出气候变化对中国未来粮食安全有温和的正效应[3]。2013年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资助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全球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的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则指出了中国农业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上述文献,均从宏观层面系统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世界农业以及中国农业的影响。但是以上所研究的农业均为一笼统概念,既包含传统农业模式也包括现代农业模式,因此,很难具体就气候变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以及现代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反向影响(两者的双向互动影响)做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本课题将在充分借鉴上述科研成果基础上,试图首次理清气候变化与现代农业的双向互动影响机制,即分析研究气候变化给农业带来的影响,尤其是给现代农业带来的影响,气候变化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怎样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也分析现代农业发展对气候变化会产生哪些影响,是否加剧了气候变化,如何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而在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研究方面,不少文献对比介绍了国内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并试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或者服务体系。比较有代表的有颜慧超[4]的《中国农村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陈卓[5]的《中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陈蕊[6]的《建立以农民为中心的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谢舜[7]的《走向公共治理:中国农业科技传播体系转型研究》。这些文献分别以科技服务、科技传播为切入点,研究构建科技传播体系及其相关问题,但并未结合气候变化的大背景,针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探讨科学高效的科技传播体系。本研究在借鉴上述研究基础上,试图梳理并分析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科技传播体系的缺失,从而探索较为科学的传播体系,并试图构建“5个W分层分级环形互动科学传播体系模式”。即科学分析传统的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现代农业中面临的困境,着重指出其理念、机制、体制的缺失,通过对农业科技体系各要素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的分析,通过气候变化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传播带来的新需求的分析,创造性地构建新型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这一体系模式既适应气候变化,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

  1问题的提出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保障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加强保护农业生态的安全、和谐[8]。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发展现代农业是必然选择。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更是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9]。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需要资金、信息、科技等要素的密集投入。其中,科技要素显得尤为重要。与现代农业相关的科技创新和普及必然依托有效的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实现[10]。当前,急剧的气候变化、多种极端气候现象正频繁且形式多变地侵袭着世界,气候变化导致的农业变革正悄然发生。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水资源匮乏、干旱、洪涝、高温、冷冻等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于现代农业产生哪些影响,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现代农业急需哪些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如何通过有效的传播体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11],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又能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科技创新有效带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走上环境友好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将起到极为关键的指导作用,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12]。同时,通过经济学、传播学和生态学三大学科相融合的交叉研究,无疑是结合气候变化大背景,对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理论的一种开创性的探索研究,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

  2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缺失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农业科技传播明显无法适应,呈现体系缺失的状况,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点。

  2.1“传者本位”思想突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无法传播到农村弱势群体

  中国的国情决定粮食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粮食的生产能力,对粮食生产的供求平衡产生冲击。在此背景下,中国必须密切关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的理念和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逐步增强中国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国家作为农村政策的传播者,由政府和媒体两个主体构成。政府是农村政策传播的实质传播者和决策者,媒体是农村政策传播的具体实施者和操作者。长期以来,媒体因需求反馈强度和传播的便捷度,形成更适合“精英阶层”的传播内容和话语方式,而针对普通农民公众的有效传播服务的探索和服务力度不足[13]。政府和媒体作为气候变化下的农村科技传播政策的传播者,肩负着向农村全体受众传播新政策新理念的重任,而其过多关注农村中的精英分子,注重对其传播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注重关注提高其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的提升,而相对忽略那些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气力予以更多传播的智力相对低些、信息获得力相对差些、行动力相对弱些的“非精英者”[14]。同时,农技推广人员开展的农技推广活动普遍具有单向性。在传授适应气候变化的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农技推广人员缺乏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推广受众的把握。“一刀切”教学内容、“一面倒”教学模式、“标准化”考核方式,使得原本意在真正提高农民适应气候变化的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变成命令式、流程式、表面式的培训活动,失去了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本质,更无法真正调动农民群众应用推广技能开展生产实践的积极性,甚至会出现部分文化水平有限的农民群众对农技推广人员讲授的应气候变化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并没有理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15]。

  2.2传播渠道过于狭窄,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无法准确及时得到传播

  从传播渠道看,中国农村政策的传播,通常是由中央政府由上而下逐级传播,而在现实运行中常因传播链节点繁多,层级关系复杂,影响传播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无法达到预期的政策传播目标。同时,中国农村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际传播的随意性、不稳定性和非规范性给国家农村政策传播带来很大障碍[16]。从传播媒介看,电视、报纸和广播仍是当前农村的三大强势媒介,其中电视媒介占据决定性的地位[17]。尽管目前农村使用互联网和手机等的受众在增加,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互联网和手机在传播气候变化科学知识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方面仍然存在着碎片化、娱乐化的现象,无法让农民得到有组织的有体系的权威的气候变化科学知识,因而影响了农民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获取[18]。

  2.3农民科学素养不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无法得到农民的追随与认同、扩散

  中国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不发达,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很强,但另一方面,他们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却仍然很低,对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评能力也相对较弱。在某种程度上,农民的低文化水平增加了有效传播国家农村政策的难度[19]。农民科学素质偏低,导致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村新技术很难普及[20]。同时,由于农业比较效率相对低,一些有知识和技术的中青年农村劳动者因而放弃农业,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第二、三产业。这样,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其整体素质更加低,其接受农业科学技术要求的水平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已经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推广和传播的极大障碍[21]。再加上农业生产投资能力有限,市场因素和自然因素又会给新技术推广带来风险,这就更加导致农民在新技术推广应用方面的滞后[22]。

  2.4传播内容受到限制,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无法得到主动持续更新

  受到相关管理约束和从事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无法得到主动持续更新[23]。第一个原因还是在于从事技术推广的人员素质不高。由于长期缺乏培训机会,一些推广人员的知识面因而显得狭窄,知识结构也相应地不能满足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新的形势的需要[24]。其二从事技术推广的人员及其管理者思想观念落后陈旧。他们普遍缺乏创新精神,不适应市场变化的新形势,信息不灵通,常常被工作中的一些短期行为所驱使[25]。第三,技术推广体系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的组织管理均较混乱,与其使命和目标不相适应[26]。同时,由于管理混乱,存在多种推广方式并行局面,导致技术应用有些不成熟或缺乏科学依据,给农民造成损失[27]。

  2.5“科教推用”难以结合,导致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传播的效果不佳

  “科教推用”难以结合,也就是说农业技术的科研和教育、推广以及生产应用的各个环节存在严重脱节现象[28]。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是在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这种重行政轻市场的倾向,必然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这里有一组数据:中国农业技术成果普及率仅为30%~40%,转化成果的普及率更低,仅为30%。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则分别为35%~40%和70%~80%[29]。另外,从农业教育的主体来说,应该是农民,但从农村涌现出来的大量人才通过考试教育“蒸发”进城,现有的培训教育又缺乏规划,无法得以具体实施,以“绿色证书”工程为例,只由农业院校培训学员,政府缺乏对学员后期创业的有效监控,因此造成形式单一,效果甚微[30]。

  3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模式创新及其构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一直是中国的基础行业,它保障着中国经济的健康运行发展。但是中国耕地面积则相对较小,需要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尤其是目前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的应用更加显得重要。那么,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模式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如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呢?本研究提出,应该构建“5个W分层分级环形互动科学传播体系模式”。传播学者拉斯韦尔(H.Lasswell)曾经提出过著名的单向传播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whichChannel)?对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五个W即指其中的Who、what、which、whom、whateffect的5个首字母“W”[31]。其中的“谁”和“对谁说”则均有层次之分和级别之分。笔者对单向传播加以改造成为“环形互动”传播,如图1所示。

  3.1“5个W分层分级环形互动科学传播体系模式”的基本特点

  以“科技传播”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基于对现代农业发展历史变迁和气候变化大背景的分析,研究了气候变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32],详细探讨了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内涵,试图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现代农业“5个W分层分级环形互动科学传播体系模式”,这一模式既有别于传统农业科技传播模式,又有别于非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模式,这一体系模式的建立,有助于更新现代农业发展观念,有利于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有利于中国农业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33]。

  3.2“5个W分层分级环形互动科学传播体系模式”的具体内容

  3.2.1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科技传播者系统”这一系统概括来说就是“政府主导、专家推动、媒体响应”三层三级系统。(1)要发挥好政府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主导作用[34]。首要的是政策保障主导。概括来说就是要制定经费支持政策和奖励激励政策。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业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的财政支持力度[35]。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改善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条件、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同时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即出台相关奖励措施,包括建立高学历人才在基层农业技术分岗位就业的奖励机制等。(2)要发挥专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科技传播的推动作用。核心的是实施以提高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素质为目标的培训计划。对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质量改进培训要实行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36]。一方面,要采取集中管理、异地调研、现场培训等方式进行技能实践培训。另一方面,要采取不同形式,分批选派乡镇农业骨干技术人员,到相关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进行系统专业学习,开展学历提升再教育培训[37]。(3)要发挥媒体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科技传播的响应作用。媒体要大力宣传“产学研”结合模式,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一种有效模式,有利于科技与经济充分结合,相互促进[38]。这也是拓宽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职能范围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科研、教学部门相互合作的优势,加快整合和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推广率[39]。3.2.2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科技讯息系统”这一系统概括来说就是“政策+技术”两层两级。(1)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科技政策讯息”。具体而言,包括现代农业科技政策文本、呈现形式和执行反馈[40]。其中,政策文本是核心,其应适合广大农村受众的阅听习惯。呈现形式是被广大农村受众认可的政策认同的外在标志。执行反馈是现代农业科技政策通过相关贯彻行为在广大农村受众心目中树立起来的良好印象,其有利于促进广大农村受众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41]。(2)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科技讯息”。具体来说,包括与气候变化因素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科技生产信息、成本控制信息、装备设施技术等[42]。生产信息,包括充分发挥先进农业数据方法和高效生产的优势,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成本控制信息,包括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引进改进适宜的农业技术,筛选出更高效的方法等。装备设施技术,包括改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设施、新的种植栽培方案,实现优质的农业生产工艺等[43]。3.2.3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科技媒介系统”这一系统既包括传统的人际传播媒介系统、场馆传播媒介系统、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系统,也包括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农技推广”系统,包括微信微博等新媒介系统。当前,特别要重视开展“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活动,这一活动能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的资源,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等技术,和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配套开展农业综合利用开发。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人民群众能够轻松、迅速地接受新知识掌握运用新技术[44]。3.2.4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科技受传者系统”这一系统重点指帮助农民提高自身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素质。一方面,要将培训与推广紧密结合,通过示范和现场培训方式引导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另一方面,要通过为农民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科技信息,提高农民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巨灾等风险规避能力[45]。而在对农民的技术教育中,要注重实效,注重与生产实践和市场紧密结合,开展现代农业意识教育,提高农民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综合素质能力。3.2.5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科技效果系统”这一系统重点在于科学、教育、推广和使用的有机结合。要建立农业科研、教学、培训、推广和接受者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农业科研和推广项目,使其与“地气”充分联系,形成互动,明确各自的职责,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进一步的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46]。

  4讨论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科学考量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缺失的问题[47],进而如何科学探索传播体系构建[48],探索构建“5个W分层分级环形互动科学传播体系模式”,既是当前气候变化所必需面临的一个课题,也是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49]。本研究初步探讨的构建新型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50],这一体系模式既是适应气候变化的,也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51],其中从扩大农业技术应用范围层面[52]、提升现代农业技术利用效率层面[53]、促进农业生产过程的可持续发展层面[54],对“5个W分层分级环形互动科学传播体系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探索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建设[55],以适应日益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现实[56]。这一问题的探讨,还只揭开了一个序幕,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学者予以关注和解决[57]。

  《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来源:《中国农学通报》,作者:刘立成 刘颖

文章标题: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gongcheng/4235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