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论文有机生长理念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践

所属栏目: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5-02-26 17:26 热度:

   【摘要】在当今大规模的村庄规划建设中,乡村聚落生命力的保护和延续往往被人为的忽视,使得村庄缺乏必要的活力。本文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如何保持原有聚落活力,提高村民归属感和认知感做了一定的探索,以期通过运用有机生长理念对聚落空间、传统建筑等要素进行重构,进而保证乡村聚落在新时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工程论文,有机生长,聚落,农村

  为避免当下“千村一面”现象,让村民留住“乡愁”,保持农村地区乡村活力,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并考虑因245省道的建设带来部分村民安置的需求。2012年泗阳县以“五朵金花”为主题,在245省道沿线选择有一定历史文化和产业基础的乡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爱园镇倪圩社区便是其中之一。

  1 概况

  倪圩社区位于泗阳县爱园镇域西部、245省道东侧,是“五朵金花”中人口规模最大的。作为2012年泗阳县关注度最高的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倪圩社区需要兼顾3个乡镇共9个自然村共5600人的安置需求。本次规划的社区虽然不是以自然形成的原生村落为载体,但具有明显的环状河网空间特征(图1)。

  图1 区位条件分析图

  2 乡村聚落形态思考

  泗阳县在江苏省乡村聚落形态的地域类型划分中属于宿淮平原中密度宽带型,本地区的地貌主要以低洼平原为主,由于农业生产上旱作和水田兼具,耕作半径相对较大,易形成较大规模的聚落。

  随着2008年江苏省镇村布局的调整,泗阳县大规模地拆除、改建、扩建现状村庄,建设农村集中居民点。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原有乡村聚落形态的保护和续存缺失。应该说,这种趋势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这些“新村”以居住小区化的形式,以横平竖直的道路、兵营式的农民住宅、形态各异的建筑形式的面貌呈现。我们通过“造城运动”破坏城市历史传统的同时,也在大规模的“造村运动”中重复同样的事情。

  因此,在倪圩社区规划中,针对本地区聚落特征探索符合实际的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理念和具体方法,形成风格独特的美丽宜居村庄建设范例,乡村聚落形态、传统建筑元素的保护和延续就显得尤为重要。

  3 有机生长

  在本规划中,笔者引入生态学有机生长的观点,该观点主要源自对原生村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综合理解,以自然界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设计参照蓝本,以自然界生物群落的特征引申为聚落的组团性生长模式,对乡村聚落加以研究,以期通过对村落的“逻辑”与“规范”的探索,借助生命界的有机生长规律,来创造可以生长的乡村聚落空间。

  倪圩社区以居住为功能主体,其居住功能部分规划用地由若干个住宅用地基本单元构成,其空间特点体现出相当的完整性和灵活性。住宅用地基本单元首先在用地规模上保证了社区功能的完整性。每个住宅用地基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住宅、公共活动场地、专用绿地、便利店等四种用地。

  住宅用地基本单元是乡村聚落形成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公共绿地分割不同的聚落空间,利用交通网络联系周边聚落,这不仅保证了各自聚落的独立性和私密性,使其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能够保持空间的有机联系。同时这种规划布局也为社区发展提供高度的灵活性、可操作性,以及多样化的发展、组合空间。

  此外,通过聚落空间的限定进一步控制聚落内村民规模上限,引导不同规模的原有村落迁移。在地域建筑创作中通过对当地特有民居的外部形象、细部构造、构造形式等方面进行提炼模拟,并与环境相融合,能较好的反映出本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强化居民对本聚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 基于有机生长的村落规划思路

  4.1解读传统聚落形态

  在倪圩社区规划中,通过对由裁湾河、砂礓河所包围的倪圩村及周边村落的空间解读,掌握聚落原有的形态和构成肌理、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布局特征等要素,以与原有聚落相似的尺度和肌理,有机地组织

  新社区的居住聚落,各聚落单元的排列、建筑的布局和开放空间的控制与原有旧村形态有机契合,实现新社区在村落脉络的延续和空间形态上的自然生长(图2)。

  社区由四条村镇道路分割的四个居住小区组成,以现状水面为生态本底,嵌入绿色生态空间,以一条景观轴线联系各小区及小区内部的聚落,使各聚落成为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融合的统一整体。

  社区形成以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为核心的空间布局模式,将各聚落围绕公共服务中心组团化布局,聚落形式多样,强调交通组织,注重水系在聚落形态中的串联作用(图3)。

  4.2解读传统建筑细部

  老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基因、本源,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丰富的空间章法及文化内涵为现代居住环境的建筑文化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为传统民居的更新与发展现代居住建筑的设计提供了许多创新的方法。规划通过对传统的建筑形态和细节特征进行研究,结合本地区的施工工艺对其进行转化。在建筑单体、围墙、景观小品中,着力提取一些典型又易于拿捏的民居建筑元素进行简化、抽象、设计,重新整合到现代建筑中去,使新住宅含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将传统民居的山墙、局部阶梯型景窗、小披檐、雕花、门头、花窗、屋檐、围墙等进行提取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传统的风貌。

  4.3解读村民活动路径

  通过研究村民的生活方式,将村民活动空间划分为私密空间、组团邻里空间、村落共享空间等三种。对务工人员、家庭妇女、老人、小孩儿等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特征进行总结,描绘出村民的日常活动线路,在新社区中进行24小时活动角色模拟,确定老人、妇女、儿童不同活动人群在不同时间段需求的公共空间,并对重点公共空间具备的功能进行详细设计,以符合村民的心理认知和生活习惯需求。通过新村落空间的塑造,强化共享空间的有机生长,引导村民融入社区邻里生活(图4)。

  4.4 分期建设引导

  结合倪圩社区开发建设时序,力求各聚落空间的生长与开发时序相协调。首期注重水绿景观营造,采用独栋住宅和多层住宅混合开发的形式,积聚人气。二期注重聚落内部的院落空间营造及与外围交通组织联系,强化聚落的完整性和延续性。三期延续前期道路、景观、聚落的建设模式,强调慢行步道与水系、外围路网、聚落中心、社区中心的联系。四期强调有机生长的系统完整性,关注开发强度。

  5结语

  总体而言,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既要塑造环境景观美,更要创造生活生产美;既要尊重村落原有格局,不要乱拆乱建,更要在新时期保持和塑造村庄特色;既要因地制宜,推进村庄的合理集聚,更要尊重民意,鼓励村民参与。

  倪圩社区是有机生长理念在延续乡村聚落形态、延续聚落生命力的一次有益尝试,在对原有村庄现状条件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解读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要素,灵活运用空间布局引导、建筑细节设计、生活路径分析、分期开发建设等规划方法,处理好“新社区“与”新村民”的关系,切实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姜劲松,刘宇红,汤蕾,等.新农村规划中村落传统的保护与延续[C].规划50年--2006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260-265;

  [2]马晓冬,李全林,沈一.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N].地理学报,2012,67(4):516-525;

  [3]张朝晖.共享互动 有机生长 营建一片文化绿洲--北京沙河高教园区空间结构分析[J].建筑创作,2002(4):54-57;

  [4]刘宇红,梅耀林,陈�.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2008,32(10):75-79;

文章标题:农业工程论文有机生长理念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践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gongcheng/2543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