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耕地保护的调控模式和机制以及耕地生态建设目标分析

所属栏目: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09-08 09:07 热度:

  摘要:对我国的耕地保护调控的模式和机制,要根据具体的地域环境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实施,切实提高我国耕地保护的有效性,积极稳妥的做好各项耕地保护工作,落实耕地生态建设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耕地保护,调控模式,生态建设
  
  目前,在我国耕地保护中还存在显而易见的问题,比如对于基本耕地的保护机制不健全;基本耕地保护的补偿主体不明确等,因此建立健全我国耕地保护的调控模式和机制,完善耕地生态建设的目标是目前耕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1、耕地保护的调控模式
  耕地保护的调控目标是为了达到耕地总量在一定区域内的动态平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及其贫乏、人口众多,因此人地矛盾比较突出,更应该做好耕地保护,合理调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控制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大规模占用。调控经济生产建设项目的用地规模,事先进行预审通过合理规划再审批耕地地转用。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项目要强化管理,切实保障耕地资源,避免耕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其次,提高农民收入,减小农民因种植业收入而与其他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协调好农户的耕地保护费用,让农民积极参与到耕地保护的工作中,同时加大对违法使用耕地的惩处力度,切实补贴农户做好补偿措施。
  第三,协调好区域间的耕地资源协调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引下,区域经济需要协调好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切实做好耕地保护的协调工作。缩小城乡差距,控制不必要的耕地资源浪费。协调区域和谐发展,规范管理监督费用,加强对于区域间保护耕地的重要性,积极开展相关宣传工作。大力促成区域间耕地保护良好发展的局面。明确区域间耕地保护与现行耕地资源之间的关系,采用低成本,保证区域间耕地资源保护的最佳效果。
  而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采取的模式主要是直接控制式,总体规划完土地利用的方案就自上而下安排到各个地区及村落,这种耕地保护的调控模式实施效果不太理解,通过以上的分析,从经济开发与区域协调发展上完成我国的耕地保护目标的分解应当将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及产业政策同耕地保护任。保证耕地保护调控模式及手段的良好运用。
  2、耕地保护的调控机制
  在耕地保护的调控机制中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就是监管机制。一个全方位的监管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加大执法力度与完善内部约束体系。加大加强对于耕地保护的监察力度,通过遥感技术、实地检查等方式,准确掌握区域耕地保护的具体情况。对于乱用或者违法使用耕地的责任人,严厉惩处,并补偿相关的经济损失。而完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则是要完善群体组织内部的相互监督,建立群众参与机制,设举报箱及举报热线,对于耕地保护调控不执行不履行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反应,促进耕地保护调控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耕地保护的市场经济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创新型耕地保护机制,顺应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度等调动广大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实现增产增收,促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资源进行核算,建立耕地保护的市场成本,通过建立随耕地用途而转移的成本核算体系,让违法乱占用耕地者对耕地损失进行经济补偿。协调好个人、区域和整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实现市场经济机制调控一耕地保护一农民收益间的良性发展。
  第三,完善区域内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通过有效的经济补偿形式对耕地进行外部补偿,保护耕地资源。同时,加大政府部门的干预,在市场调节不能有效进行的同时对耕地资源保护工作进行“有形的”干预,合理保护我国耕地资源。并且,做好内部补偿机制的监管工作。
  综上,我国耕地保护机制,要利用好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及补偿机制,有效的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要大力宣传耕地资源、耕地保护的经济、生态及社会价值,全民重视对也耕地资源的保护工作。
  3、耕地生态建设目标分析
  通过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调控模式及机制,政府通过人口、经济、土地、贸易等调控政策达到有效保护耕地资源的生态目标。同时,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协调好粮食需求与供给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实现耕地保护的生态目标。
  目前,我国耕地生态建设及保护中主要面对如下问题:一、生态退耕;二、经济建设占用耕地;三、农业结构调整。因此,对于耕地生态建设目标的设定主要从这三个问题入手,实现耕地保护工作的目标。
  首先,避免生态退耕,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由于生态退耕,大部分的坡耕地及旱地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优质的耕地影响较小,因此,对于区域内坡度大于30°的丘陵区域,要强化水土流失的防止工作,加强对耕地的水利建设,改造坡地中低产田,提高耕地的土壤肥力,改善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另外,在农牧交接处的旱地,根据耕地的具体质量进行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通过保护区域内生态环境有效达到耕地保护的目标。
  其次,减少建设占用的优质耕地。据有效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经济建设占用耕地24.86万平方公里,比2004年增长18%,占2005年耕地减少总量的7%。因此,耕地生态建设的另一目标就是减少在区域经济发达地区因经济建设而占用的土地。尤其是优质耕地等土地生产潜力高的耕地。减少工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等占用耕地的总面积,合理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有效监管避免滥用违法占用耕地。因此,除了我国国防等重大项目建设审批的项目之外,其他项目的占用耕地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层层分析,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并按照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进行补偿,对耕地造地费进行统收统支的管理。
  第三,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耕地面积也在不断的下降。因此,耕地生态建设要避免耕地面积下降,减少耕地水毁、沙化、退化等生态问题,综合管理有效防治,减少灾毁耕地等。划定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区,充分考虑农业结构的变化及调整,按照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等众多因素,确定以及基本农田,采取强硬的措施保护优质、必备的耕地资源。
  综上,确定我国耕地保护的生态目标要根据不同的问题、具体分层次进行,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通过近期、远期等具体目标达到生态建设的总目标。比如,近期目标可以确定区域内耕地保护的数量及质量,需要改善的问题及达到的耕地生态目标。
  4、总结
  众所周知,耕地保护是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个国家都会面临耕地不断减少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我国耕地保护的调控模式和机制,促进我国耕地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控制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提高农民收入协调好区域间的耕地资源协调发展,不断的引入新的方法、新机制、新模式,促进我国耕地保护的调控模式和机制的不断完善及发展。耕地保护工作对经济发展、对社会、对生态环境、对后代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具体的地域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工作,落实好耕地生态建设的目标,实现我国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美球.刘成.试论我国基本农田保护机制的构建[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9).
  [2]彭丽娜.泸州市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
  [3]司振中.李貌.邱维理.郧文聚.中国耕地资源的区域差异与保护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2010(05).
  [4]王静.张爱民.强化土地管理,严格保护耕地[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04).

文章标题:我国耕地保护的调控模式和机制以及耕地生态建设目标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gongcheng/1322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