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式住宅设计相关问题探索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11-03-23 08:22 热度:

  摘要:街坊式住宅在塑造生态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社区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能够体现当前较为先进的居住理念。本文主要就街坊式住宅子类型的设计建议进行分析,在街坊单元规模的经验值总结基础上,介绍了街坊式住宅模式的子类型,最后提出了子类型的使用原则。
  关键词:街坊式住宅,子类型设计,街坊单元,使用原则
  
  1引言
  街坊式住宅,是指在小尺度的城市街坊中,一栋或多栋住宅楼沿周边布置,对外形成公共街道,对内形成内院,集居住、商业等多功能于一身的居住体。与其他模式的住宅相比,它更强调空间的围合以及功能的混合。街坊式住区,是指以生活街道为引导的,主要由多个居住街坊所组成城市住区模式。街坊单元和街道是街坊式住区的基本元素[1]。本文主要探讨了街坊式住宅设计相关问题。
  2街坊式住宅子类型的设计建议
  2.1街坊单元规模的经验值总结
  从居民的认知层面来看,规模大小适当的街坊对于居民之间从相遇、相识、相知,到建立交往圈,并重组社会邻罩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容易迅速形成认同感、安全感比较强的居住氛围,也有利于塑造内向型的居住环境。
  从生理学角度上来研究,人的视力能力在超过130m~140m就无法分辨其他人的轮廓、衣服、年龄、性别等,因此传统街坊规模通常将130m~140m范围内;从物业管理层面来看,街坊单元规模过大,户数太多会给保安的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从城市交通的层面来看,为了保证汽车在街道中行驶速度控制在30km/h同时又不至于停车频繁,根据许多密集路网且交通状况良好的城市数据比较可知,街坊边长尺寸应控制在130m左右。
  综上所述,合理的街坊尺寸应该控制在150m以内。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以南向为日照的最佳方向,所以街坊的最佳形状是长方形,长边朝南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南向的住宅户数。街坊单元尺寸应为50m~100m(短边)*100m~150m(长边)。
  2.2街坊式住宅模式的子类型
  对街坊式住宅的形态类型产生关键性影响的因子主要育三个:容积率、现行日照标准以及街道竖向尺度高宽比(D/H值)[2]。这三个因子里面,日照标准和Dm值是相对变化较小的定量。而容积率值则受不同区位特点以及城市规划要求的影响会有较大的变化幅度。
  D/H值:尺度适当的街道空间会给人带来一种庇护感,而超大尺度的街道空间或因由高层建筑围台的超小街道空间,则会使身处其中的人有失去依靠的不安全感和畏迫感。较理想的街道尺度D/H值应该为l≤D/H≤2。
  住宅的日照标准一般可以简化为日照间距系数值来运用。不同地区由于纬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系数值要求。以城市规划技术指标要求为例,长边平行相对布置居住建筑的建筑间距根据其朝向和与正南的夹角不同,长边之间的建筑间距系数不得小于下表规定的建筑间距系数。正南北向按照1.6间距系数计算,正东西向按照1.5间距系数计算,20°以上~60°之间的则按照间距系数计算。日照间距1.4~1.6的范围与街道尺度D/H值1≤D/H≤2的范围基本可以吻合。
  当建筑的朝向相对于正南正北偏转20°~60°时,日照遮挡量最小而且各个方位的住宅都能获得一定的日照时间。所以对于街坊式住宅来说,最理想的布局方式应该是在此角度范围内进行偏转布置。世界上许多成功的街坊式住宅案例都是采用这种方式,比如巴塞罗那的街坊式住宅、柏林的许多街坊式住宅。建议有环境条件的应该尽量利用偏转的路网进行街坊式住宅的规划和设计。
  这里小高层模式为具体例子进行分析。所谓街坊式住宅的小高层模式即指由7~11层的公寓式住宅沿街坊周边布置围合形成的岛状住宅体。该模式常常以独立、零散的方式出现,大规模、成片成区地采用小高层模式的街坊式住区并不多见。模式的优势是可以大幅度提高住区的容积率。另外,住宅间距较大,可以形成较大的中庭空间;该模式的缺点在于街坊之间日照所需要的间距远远大于坊间道路的需要,建筑高度和与之相匹配的街道宽度所共同构成的空间尺度较大。比如,在超过12层时,住宅建筑的间距(也可认为是街道红线尺寸)已经超过50米,大于一般城市干道的宽度,这种超大尺度的街道空间已经开始丧失具有人性化尺度的街坊感。另外,住区街道与城市干道在空间上缺乏等级差异,报容易吸引较大的车流量,造成步行环境的不便和产生交通噪音。其中,当11层高的街坊式住宅组合排列时,即便是满足最低限度的日照间距系数值,街道空间也已经达到了48m~64m的宽度,虽然满足D/H比值小于2,但由于与人体尺度的差异太大,依然会令人感到空旷,住宅与住宅之间也会产生明显的疏离感。
  针对小高层模式的建议如下:(1)当街坊位于城市的主次干道南侧时可使用该模式。(2)避免大面积地使用小高层模式,这样容易导致城市尺度过大。建议将小高层模式与其它模式结合使用,有利于将其穿插到合适的区位,有助于提高住区的容积率。(3)在较宽的坊间尽可能营造多样化的公共空间,比如设计大片的林荫道,安置大量的街头小绿地、小广场。平时可以作为地面停车场,在节假日形成集市,有利于人群的交流。(4)可将沿街面跨出5~8米,做一至三层的扩大底商,这样可以减弱坊间的街道过于空旷的感觉。
  2.3子类型的使用原则
  当容积率要求在1.0~1.8之间时,可直接采用多层模式。
  当容积率要求在2.0~3.0,可采用小高层模式或低、多层+塔式高层的模式,但是由于这两种模式都有一定的缺陷(前者如果大片使用容易造成城市尺度的超大、失衡;后者大片使用容易造成日照条件复杂,给设计以及使用过程增加麻烦),所以建议将=三种模式混合使用,在合适的地段使用相适应的模式。比如,多层模式应成为大背景,保证基本的街坊式的城市形态以及适当的容积率;在与城市主次干道相邻的南侧地段可穿插小高层模式;在地块的外围和有商业需求的地段使用低、多层+塔式高层模式。如果协调得恰当,不但容积率可以达标甚至可以在地块中留出适宜休闲的绿地空间或广场空间。
  当容积率要求超过3.0时,则基本只能采用低、多层+塔式高层模式了,此时居住功能的成分将下降,办公、商业的功能成分将占主导。其最终形态将形成整体的裙房+塔楼样式。
  3结语
  本文针对当前街坊式住宅模式在国内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矛盾点,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在设计方面,完善模式的设计机制要做到有主有次、有先有后。应遵循如下顺序:首要应解决的是街坊式住宅子类型设计方面的充实和完善,然后是在城市层面上进行类型组合和搭配设计方面的完善,再次是研究城市设计介入街坊式住区规划之后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1]杨旭,王小凡.新街坊型住宅设计[J].中外建筑,2001,(1).
  [2]陈天,张阳.传承城市文脉营造都市氛围--天津万科水晶城规划设计评析[J].规划师,2006,22(3).

文章标题:街坊式住宅设计相关问题探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jianzhusheji/783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