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栏建筑与席居文化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10-10-05 09:06 热度: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干栏建筑与席居制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干栏建筑形态源于曾广泛流行于古代中国大地的两大住居形制之一的巢居。其历史悠久,是一种形式独特的中国传统民居,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它和采用版筑技术的“生土建筑”并称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两大基本形式。干栏建筑在全世界范围内曾广泛地存在,东南亚文化圈、美洲大陆和欧洲大陆都有它的踪迹。

  关键词:干栏建筑,席居

  1.干栏建筑的概念

  干栏建筑一直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有过不同的定义。古代对干栏建筑的定义也有很多种:《魏书·僚传》中说“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辞海》中提到“唐时南蛮谓楼曰干栏。”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说“僚蛮不辨姓氏···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杆栏,杆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杆栏即夷人榔盘也,制略如楼门由侧辟,构梯以上为祭所,余则以寝焉”。《赤雅》中对干栏建筑的定义是:“伐木架楹,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谓之麻栏子(即干栏)。”古时候建筑形式较少,建筑技术也不发达,因而以楼居,人居其上,畜居其下,这定义是可以来区分干栏建筑的,但现在已远非从前,建筑形式空前繁多,建筑技术也大为进步,而仅以“人楼居,梯而上”之类的定义是远远不能区分干栏建筑与其它类型的建筑了。因而必须从更多的方面来给干栏建筑下定义,例如“生活行动方式”、“构筑特点”等等

  2.干栏与席居的关系

  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中国建筑史》(1986年7月版)中提到“干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也就是说干栏建筑的基本特点有以下两点:1.由地面向上构筑,利用多种结构形式将底层完全或部分架空;2.人的居住行为多发生在二层以上。《云南民族住屋文化》中指出干栏建筑具有以下特性:1.底层架空;2.采用柱承重结构;3.人居楼上,即居住者采用“地板上起居”的人体行动方式,也即我国习惯上所说的席地而坐,席地而卧的方式。由此可见,干栏建筑与席居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的。

  人类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是席居,无论是巢居还是穴居民族都是如此。巢居,因为早已经离开了寒冷、潮湿的地面,才能有条件保持长时间的席居生活方式。中国古代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巢居民族占据文化优势,所以席居广为流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席居”,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舍坐地而用“席”。中原地区长草,就发明了“席”,江南生竹,就发明了“筵”。所以“席居”制又被称为“筵席”制。席居源于干栏建筑,反过来形成中国的模数体系和礼仪制度。作为一种礼仪制度的“席居”,它导致中国全套礼仪:跪、拜、匍匐等礼仪。由席居所形成的模数制度,比如“堂度以筵”等都对后代的模数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干栏至今仍然保持“步架三尺”的建造制。

  3.席居在中国的发展与没落

  从河姆渡考古发掘的成果,我们知道距今7000年前,在中国东南就有干栏建筑,在河姆渡所发掘的干栏式建筑遗迹,梁柱间用榫卯结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可见,在当时已经有相当成熟的木构干栏建筑。到了商代,干栏和席居进一步完善,先商人民把干栏席居带到了中原,并以之为基础立足于中原。周秦先民可能在商之前进入西北,习惯了当地的穴居生活,但在取代商朝之后,也接受了席居制度。汉朝本是楚人所建,楚人是南方住干栏用席居的民族,所以理所当然承袭了席居制度。

  席居制度之所以消失也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胡床”的输入改变了华夏族的坐姿。需要一提的是,席地坐不一定就是跪坐(正坐),还可以盘腿坐,古人称胡坐。很长时间里,胡坐被华夏礼仪看作失礼的表现(胡坐,顾名思义即胡人的坐姿),而跪坐才是华夏古人的标准坐姿。而后来就慢慢发展为垂足坐椅。中国人从席地而坐到习惯垂足坐椅,其过渡时间在五代至北宋比较可信,而唐代是过渡的主要时期,因为任何一种新事物的推广都是需要时间的。在唐代的时候,席居制度即已大部分消失。如今,在中原些少数民族区域仍然存在,主要为傣族、侗族、壮族、苗族、基诺族、德昂族、景颇族及拉估族、佤族、布朗族等族人所使用;甚至在今湖北西部与重庆市、湖南、贵州交界的地区干栏建筑也广泛的存在着干栏建筑。席居制在这些干栏建筑中也大部消失。只有在云南傣族的干栏竹楼上还有一些是保持着传统的席居制度。而从侗族干栏木楼上的火坑,我们也能看到它以前的席居生活遗迹。

  4.干栏、席居的传播

  在席居制度在中国逐渐消失的同时,以中国干栏和席居文化为源头的东亚其它国家,比如日本、朝鲜等则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席居制度。东亚地区的建筑、历史、文化,既具有一致性,也有各自的特点。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建筑在构造、形式上的一致性众所周知,这些都起源于中国干栏建筑。日本民居广泛使用干栏,这些干栏离地虽然高低不一,下层空间一般不像中国一样被利用为杂房,但是架空的做法可谓与中国的干栏建筑一脉相承。在朝鲜半岛,同样广泛使用着干栏,寺院、宫殿、民居都有着干栏建筑的痕迹。关于席居,一种比较有说服力的说法是,席居在中国的殷商时代通过传入朝鲜和日本,并在那里继承和发展。朝鲜和日本一直延续着席居的制度,一直以来都没有床应用于民居中,而只有使用榻,在日本,更有广为人知的榻榻米。直到近代才开始慢地接受现代家具,逐渐开始使用床。但同时也仍然保持着席居的传统,现在日本以及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家庭仍然延续着古老文明的席居制度,在韩国,我们还能看到与中国干栏建筑十分相似的火坑。

  5.结语:

  可以说,干栏建筑和席居制度是东亚文明的古老源泉,席居是和干栏配套而生的,他在建筑发展史上有着很深远的历史地位。

   

  参考资料:

  [1]陈诗庆《河姆渡遗址上的干栏建筑》华夏文化

  [2]宫军《追寻“干栏”建筑》室内设计2003.2

  [3]陈纲伦《建筑国学的建构》

  [4]张良皋《干栏—平摆着的中国建筑史》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12

文章标题:干栏建筑与席居文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jianzhusheji/441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