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达克晚期佛教建筑的发展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13-03-27 11:04 热度:

  摘要:拉达克佛教建筑的发展与其宗教教派的发展息息相关。贵霜时期(公元25—250),印度佛教传到了克什米尔,之后由克什米尔传入拉达克。拉达克地区的佛教寺庙建筑可总体上分为两个时期:早期大约是从10世纪到14世纪;第二个时期是从14世纪至今。晚期佛教建筑中多数寺庙选址由最初的山谷平地改建到山顶处。佛教体系相比于部落图腾宗教更加系统化。寺庙多建为多层,用来使巨大的僧侣团体的社会生活需求得以满足。

  关键词:拉达克,西藏,佛教建筑,发展特征

  一、建筑背景及寺庙整体概况

  公元1400年后,伊斯兰教已经成为克什米尔信奉的主要教派,与古格的宗教文化联系就此隔断,古格不得不将对佛教的探索方向投往卫藏,拉达克也相应的受到卫藏佛教寺庙建筑艺术风格的影响。

  寺庙建筑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承担起作为君主实行统治的相关机构的政治职责。无论早期还是晚期寺庙,其前期修建和后期发展都与君主的领土扩张和政治扩张息息相关。拉达克与西藏地区相同,君主都是依赖设立在堡垒和寺庙中军事机构来对领土进行扩张。早期,碉堡和佛教寺庙区别开来,发展到晚期,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体。晚期佛教寺庙建筑的职能还主要表现在文化教育方面。从文化上讲,寺庙渐渐演变成精神文化的中心,佛教成为地方信奉的教派,习俗遵循佛教轨道。从教育上讲,寺庙教学内容包含建筑艺术、宗教哲理、文学医药等,一系列教材正规且实用。地方的信仰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关于佛教的知识,教徒储备了全新的佛教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而佛教之所以能够大面积的迅速拓展传诵开来主要原因还是由于从最初部落信仰的口口传播的形式改变成为文字的形式进行书面传播。

  总体看来,14世纪以后,寺庙的布局规模有直线、平面以及建立在山巅的一排垂直的寺庙建筑族群。不同的规模和地理位置使拉达克地区的寺庙给人以异样的视觉冲击和感观享受。那些山顶寺庙的建筑组群普遍包括有固定共同的建筑元素,诸如建筑上层布置的木制栏杆,黑色不等边边框内嵌入的较小窗扇,涂有白色涂料的倾斜墙面,层层叠起的建筑形式,布置在屋顶处的发幢和经蟠,修建在顶层的佛堂等这些建筑元素。

  二、寺庙选址特点

  在格鲁派的影响下,一些寺庙以一列仿若里程碑一样的佛塔为标识,穿过村寨里平缓的道路可抵达修建在平原上的寺庙。寺庙内建筑布局形态没有等级制度的痕迹出现,最初各殿堂建在一条中轴线上,呈一字排开,由于后期历年加建了内庭院、围墙、佛塔等,所以这种形制略有打乱,被一些附属建筑物遮掩隔断。以亚尔克寺庙为例,只有在很小的区域内,建筑细部、艺术装饰的细节、各个殿堂的不同高度等影响寺庙建筑风格特色的因素才在设计当中表现出各自的功用。

  有些寺庙建筑是环绕内部空地而建造,譬如在群山当中若隐若现的赫尔密寺(He mis), 只有当沿途布有佛塔的道路靠近时,这类地处于山区的寺庙才会显露出来。然而拉达克晚期大部寺庙则是建立在开阔地域的至高点上,俯瞰周边的山脉草地、道路建筑。譬如贝土寺、赤泽寺、玛卓寺及期旺寺等。这种类型寺庙的特点是修建在山尖上,环顾四周,从方圆数公里内鹤立鸡群,作为标志性的路标脱颖而出。寺庙在建筑细部构造和建筑界面上已经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建筑布局毫不唐突,给人一种巨大独立的感觉,像是耸立的碉堡。但是也会由于功能不同而影响布局。

  总之,晚期寺庙选址的一大特征就是多数寺庙选址由最初的山谷平地改建到山顶处。佛教体系相比于部落图腾宗教更加系统化。喜马拉雅学者考斯勒认为:各地村庄大批量的进贡珍奇异宝,使得寺庙财产日渐富足财富猛增,余下的多数物品转化成艺术品和金银等。长此以往,强盗们开始把袭击的目标重点放在这些财富聚积的寺庙上[[1]]。

  三、寺庙形制布局

  晚期的大部分寺庙建为多层的原因是使巨大的僧侣团体的社会生活需求得以满足。寺院拥有大量的农田,并租给农民耕种。受寺院雇佣耕种田地的农民多居住在山下的分散开来的建筑群中。拉达克的这些佛教建筑拥有很多的土地以及和寺庙相关的附属产业,沿袭了早期西藏所有制的形式。

  寺庙气势磅礴的雄壮外形由一座座形式功能不尽相同的佛堂大殿组成。早期寺庙如阿奇寺是一种由简单的围墙围合而成,建筑中心修建有小的庙宇,而晚期的寺庙完全不是这种形制。尽管经堂依旧在寺庙建筑中处于主题地位,是核心建筑,但是早期的曼荼罗形制和依照法典制备的佛像风格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随意把佛像神龛布置在神坛上或者墙壁上。早期阿奇寺庙中的佛像形态布局形式的完成依靠统一的思想模式,然而晚期寺庙中,这种统一感消失,佛像的表现手法亦完全不同于初期寺庙三维立体的外观形式。中国式的建筑艺术表现样式进而取代了印度风格的大一统模式。表现在壁画上就是人物模型衍变成带有蒙古种族的特征,风景如花草风云等图腾也在壁画当中有所展现。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寺庙都会采取聚合结构,建筑墙壁带有倾角,没有建筑对称原则的干扰,没有建筑平面和建筑体积的象征使用的原则要求,一个个白色的建筑物随意的组合。建筑形态依山造势,跟随着山脉的线条轮廓起伏伸展,仿佛就是山脉的自然性顺延,总结概括为:这一时期的佛教寺庙建筑并不是刻板规则中规中矩的以线条来营造和刻划,建筑主题的营造更加贴近于自然,延续了一种真实本土的格调[[2]]。这一时期的寺庙都会采取聚合结构,建筑形态依山造势,由一座座形式功能不尽相同的佛堂大殿组成。随着佛教建筑的逐步完善,拉达克晚期寺庙也日渐发展为一个含有佛塔、集会大殿、殿堂、住宅区、藏经室、餐厅、厨房、作坊等的多功能综合体,与卫藏地区的寺院理念相似,如出一辙。

  四、寺庙功能

  从宗教上看来,山顶寺庙多以堡寨式寺庙修建在贸易路线上,是权利和信仰的中心。寺庙的主要建筑通常有好几层,矗立在山巅面朝山下。建筑群的修建按主次分依次从山顶开始渐渐沿着山坡向下。

  晚期山顶寺庙的建立除了考虑到宗教意义外,防御性也是寺庙的重点。不管是寺庙或者宫殿,拉达克佛教建筑形式大致上与山顶堡寨相似。部分喜马拉雅学者认为:军事堡垒与寺庙结合在一起保障了寺庙的安全。山顶寺庙的另一功能是防御宗教与种族冲突,换句话说,种族冲突与宗教冲突关系着山顶寺庙的格局形成。拉达克含有多个宗教、多个种族,伊斯兰教派在后期渐渐占领了印度的土壤并且深深影响到了拉达克,当然,藏传佛教也在此处广泛传播。因此,山顶寺庙的修建起到了良好的防范作用。

  据山顶宗堡类寺庙建筑的出现时期判断,拉达克地区这些堡寨寺庙建造年代大抵为公元14世纪以后。人们在交通军事要地建宗(县),“宗”是僧侣承担,林卡和碉堡等元素组成宗堡,监狱、仓储、佛事等功能聚集起来构成办公机构,山顶寺庙同宗堡融合为一,既不妨碍寺庙的日常生活法式等又具有了防御功能。目前,城堡寺院——Fort Monastery——这个名词仍然被外国的研究者用于锡金和不丹等地的山顶寺庙。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陈耀东著.中国藏族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汪永平主编.拉萨建筑文化遗产[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Jane Casey Singer,Early Thankas: Eleventh-Thirteenth Centuries[M].fig. 1, Marg, Vol. XLVI-II, no. 1, Mumbai, 1996.

  [5] G.Tucci,Tibet Paese drlle Nivi[M].Novara,1968:112.

  [6]【法】儒约.考斯特著,西藏艺术考古[M].冯子松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

文章标题:拉达克晚期佛教建筑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jianzhusheji/1668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