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几点思考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1-03-17 17:03 热度:

  摘要:经济中心的多级性决定了中心城市的多级性。根据有关资料分析了德阳中心城市的建设现状与多重挑战、探讨了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德阳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德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对策建议
  中心城市也称“首位城市、第一增长城市”,主要是指一定区域(世界、国家或地区)内的经济中心所依托的城市。它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形成,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较集中的场所,也是各种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经济中心的多级性决定了中心城市的多级性:如纽约、东京是世界性中心城市,上海、北京是全国性中心城市,成都是区域性中心城市。
  作为四川省第二工业经济中心城市的德阳,本应是四川省一个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但事实上的德阳中心城市建设与其作为中国重大装备技术工业基地的专业化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极不协调。2008年以来,德阳在经过25年快速发展并且已经成为四川省不可替代的次中心城市的基础上,迎来了“5.12地震灾后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建设”的崭新机遇,德阳中心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内外条件均已发生了质变。那么,如何紧紧抓住新机遇,充分发挥和不断壮大城市发展优势、弱化城市发展劣势,在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集中力量建设好区域性中心城市,就成为了当前乃至未来相当时期内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为此,笔者根据所掌握的有关资料分析了德阳中心城市的建设现状与多重挑战、探讨了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德阳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相应对策建议,并以此求教于方家。
  1.德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
  经过1983年建市以来的20余年的迅速发展,作为市域中心城市德阳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由农业小县城到大城市的转变。
  1.1城市规模迅猛扩展。截止2009年2月,德阳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9.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48.3万人,市区建成面积比2000年增长1倍,市区人口比2000年增长接近1倍,加上暂住、流动人口,市区总人口估计已超过50万,市区所在的旌阳区城市化率已达50%以上,市域城市化率达到40%以上。德阳大体跨入了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新兴大城市行列。
  1.2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0年,德阳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60.0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889元,城市综合实力位居西部大中城市第9位。2004年德阳人均GDP突破1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财政收入分列四川所有城市中的第3、2、2位,分列中国西部所有城市中的第12、11、23位。2007年,德阳重大装备技术制造基地建设获得质的突破,重大动力和冶金成套技术装备的市场占有率、技术水平和质量达到全国第一,数控、电工和石化成套设备在全国形成新优势,德阳工业增加值仍居四川省第2位,财政总收入达到105.2亿元,成为四川省第2个财政收入超百亿元的城市。2008年,虽然经历了“5.12”特大地震的重创,德阳全市GDP总量依然达到695亿元,位居全国第126位,较2007年上升15位,同GDP总量743亿元、位居全国第116位的四川省第二经济中心城市绵阳的差距明显缩小。从总体上看,德阳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全国性竞争力的中国最大的重大装备技术制造业基地之一和四川省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1.3城市体系初步成型。2002年以来,中心城市德阳基本建成一中心三片区的大城市雏形,即以现市区为中心、以数条快速通道将各分区如旌湖开发区、旌南片区、天元开发区、黄河路片区等和中心城区及城市核心辐射区连为一体并形成了组团式核心市区。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形成十字型城镇群,即以德阳为中心、以广汉、什邡、绵竹、中江、罗江为区域次中心城市和各重点乡镇建设为基点的城镇群建设初具规模,城乡一体化的城市体系得以成形。
  1.4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建市以来,市区先后建成了“二纵一横”的路网结构,即围绕东西主干道长江路、南北主干道泰山路、庐山路,不仅形成了德阳大城市方格式的街道网络,而且确定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德阳的城市主体构架。在市区有序地向东西南面三大开发区拓展的同时,完成了旧城改造,河东新区与河西主城区融为一体、绵远河城区段综合治理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建成了石刻艺术墙、体育中心、广播电视塔、艺术宫、德阳大厦、图书馆、川西北第一高楼港湾丽景等标志性建筑,城市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经过10余年努力,市域交通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德阳市区到各县、市城区形成“半小时经济圈”,到南北两大中心城市成都、绵阳形成“1小时经济圈”。
  2.德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多重挑战
  1983年以来,德阳中心城市的建设成就令人瞩目,但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差距甚远,与发达的特色县域经济极不协调,与周边飞速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差距日益拉大。
  2.1德阳区域经济中心地位弱化。1983年,德阳所在的德阳县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市各县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GDP总量占全市比重25%,位居全省第4位;2007年,什邡、绵竹、广汉、旌阳区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分别位居全省第2、3、7、9位,以上数据表明,德阳建市后,市区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差距发生了逆转,市区经济在量上的优势迅速减弱。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长期优先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导致中心城市德阳的市级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长期低于20%,分别比广汉、绵竹、什邡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长期低10~20个百分点。直到2008年,德阳市本级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也仅为2∶8,与同类城市的绵阳4∶6的区域经济中心地位的差距愈发扩大。这样一来,市级财力的薄弱制约了德阳对中心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对县域经济的调控支持能力,无力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应有的经济带动作用,极大地降低了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聚集力和辐射力。以2009年为例,德阳中心城市建设投入为31亿元,而绵阳中心城市建设投入超过70亿元。
  2.2德阳中心城市支柱产业与地方经济关联度较小,发展民生能力低下。由于历史原因,我市机械、化工、食品三大传统产业优势明显,特别是以二重、东电、东汽、川油宏化、东锅五大厂为龙头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占据市域工业经济50%以上,虽然在资产、设备、人才、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由于产品、市场直接受国家宏观调控,外向度极高并且与地方经济关联度小,更由于其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就业吸纳能力极为有限,这一系列大型企业对区域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吸纳贡献度远不及为数众多的本土中小企业。化工行业也多属资源开发型企业,不仅产品单一、附加值低,而且对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严峻压力,再加之“5.12”地震的重创,短期内难以发挥重大经济效益;食品工业在全市优势明显,但市属优势企业太少。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电子、医药、服装、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正处于成长阶段。因而大工业经济体系还未能根本改变德阳城市发展的“资本排斥劳动力”固有劣势。
  2.3德阳中心城市功能薄弱。从外部看,由于地处省内首位、次位中心城市成都、绵阳之间,德阳部分中心城市功能或者被替代、或者被弱化,导致了城市的流通功能、贸易功能、科教文化功能、生产要素市场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中心城市的基本功能发育滞后和不完善。从内部看,城市规模偏小,聚集与辐射效应不明显。由于德阳由一个农业小县城直接升格为地级市,加之县域经济异常发达,首位与次位中心城市之间的能级差较小,造成人气不旺,城市聚集效应难以极化,城市公共投入和基础设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从城市开发力度看,与同类城市绵阳相比,城市建筑设计缺少大动作、大手笔,缺少具有现代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高层建筑、星级宾馆、标志性建筑和城市雕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较为滞后,路网完善度不足、断头路较多,如原计划2005年建成的一环路至今未全线贯通,为此主城区交通堵塞与日俱增、主城区向外拓展受到限制……。如此种种导致了德阳对周边县市的聚集力、辐射力、带动力弱化,城市中心功能明显落后于绵阳、南充、乐山等区域性中心城市。
  3.德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取向
  从德阳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看,中心城市尚处于能量聚集期。为了把德阳建成多功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其在区域经济中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2008~2020年德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取向,这是集中力量建设好德阳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首要问题。
  3.1市域发展目标
  到2020年,将德阳市域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名优食品基地、综合化工基地、新材料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西部职业教育基地。
  3.2中心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将德阳建设成为以重大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现代物流、商务会展、职业教育、技术研发和休闲娱乐为支撑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集山水景观、自然生态特色为一体的安全、生态、山水宜居城市。
  3.3中心城市性质发展目标
  德阳中心城市性质定位于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四川省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山水宜居城市。中心城市职能定位于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部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职业教育基地和工业型物流城市,四川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心城市,成德绵地区重要的山水宜居城市,市域综合性服务中心、受灾人口和产业的主要承接地。
  3.4中心城市规模发展目标
  到“5.12”灾后重建期末的2010年底,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达到62万人,建设用地65平方公里,GDP总量超过1000亿。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1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14平方公里,GDP总量超过2000亿,占全市经济总量30%以上,市级财政与各县、市、区之比达3∶7左右。
  2008~2010年中心城市规模扩展以重建项目为龙头,新增建设用地集中在八角片区、天元片区和城北片区,形成东汽厂、八角配套区、北站组团、黄河组团、天元工业区与天元中心区6大重点建设区。将工业开发区建设同中心城市建设融为一体,增强城市南部、西部、北部新区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功能。
  4.德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4.1以德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统领全市域经济建设
  从德阳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实际看,一方面需要强大的中心城市德阳带动和辐射县域,另一方面,县域经济的长期超前发展也为建设中心城市创造了多种有利条件。这就为德阳把全市经济建设重点从县域转移到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上来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当前必须将过去政策、资金、项目、人才、技术重点倾斜农村和县域经济转变为重点倾斜中心城市,努力形成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中心城市经济圈,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发展。
  4.2以组团式城市群为载体,中心城市建设优先
  大力推进以德阳为中心的“一圈、三轴、两线、三区”城镇体系空间发展战略。根据德阳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灾后恢复重建、灾区人口产业转移、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等条件,建成一圈即半小时城镇圈;以三轴即成德绵主轴、东轴、西轴为依托调整和布局市域南北向经济带、城镇带;以两线即中江-绵竹-茂县、德阳-什邡-红白城镇联络线为依托调整和布局市域东西向经济带、城镇带;对三区即高山生态保障区、平原重点发展区和丘陵适度发展区实行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到2020年,将德阳建成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将广汉、什邡、绵竹、中江建成4个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将罗江建成1个10-20万人的小城市,同时建成13个3-10万人的、25个1-3万人的重点小城镇。
  4.3发挥区位优势,加速“德阳—广汉—成都”一体化进程
  成德绵经济圈是四川省乃至中国西部最强大的经济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也是四川参与全国区域竞争的龙头和主体。作为距离成都最近的四川省第二工业经济中心德阳的GDP总量未超过成都1/4,城市功能不及成都市的五城区之一,接受核心城市成都的极化和辐射是德阳发展的必然选择。借助超省域特大城市成都的综合优势,依托成都大力发展新都区、青白江区、金堂作为蓉北经济高地的新机遇,通过成都德阳两地交通体系、市场体系的融合、城市空间体系的调整与城市功能的分工合作,加快德阳南向发展和广汉中等城市建设,推进“德阳—广汉—成都”一体化进程,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出具有全国性竞争力的德阳工业经济的优势,同时也为德阳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节约了众多的资源成本。
  4.4建好重装基地和国家级高新区,强化中心城市综合实力
  首先,发挥重装工业比较优势,加快重装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旌阳片区重点建设“二重重工园”、“东方动力装备园”、“东汽新厂区”;广汉片区集中建设“广汉石油装备园”、“向阳电气工业园”、“小汉零部件加工园”;绵竹片区建设“东汽装备工业园”;什邡片区建设“中南环保装备工业园”。同时在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科研院校片区,构筑装备制造业研发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形成“4+1”的区域装备产业格局。特别要建设好以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和国防军工为主要产品的中心城市装备工业基地,发挥德阳装备制造业对周边城市的幅射或扩散作用,做大做强产业链,加快实现德阳城市群装备制造业的一体化。
  其次,紧紧把握住德阳旌湖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契机,尽快实现区域经济向内生动力发展模式的转变。一方面,大力优化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支柱产业。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高新产品开发为重点,推进机电一体化,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重大装备国产化,提升德阳在全国重大装备制造基地中的地位;同时充分发挥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的人才、技术、设备优势,通过龙头企业扩散产品、工序、技术、提供原材料和市场等,带动支持乡镇企业和城市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力度,重点强化“十一五”期间在市区发展起来的电子信息、医药、新材料、服装、天然气开发利用等新兴产业,尽快为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形成传统主导产业之外的新增长点。同时以高新区为中心,加大德阳中心城市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三新”产业发展力度,将市域核心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与区域中心城市拓展结为一体,实现“传统三大产业立市、五大新兴产业活市、高新技术产业强市”的发展愿景,迅速提升中心城市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持续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
  4.5采取特殊政策支持,加快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在德阳城市体系“一中心、三片区”发展的良好基础之上,强力推进“一心、两轴、三带”的“川”字形中心城市建设。
  首先,改造提升德阳现有的城市中心,打造以文庙广场为中心、以长江路为轴线、横跨绵远河东西两岸的综合城市中心;引导中心城市沿绵远河南北两向城市轴线扩展;确保建成以宝成铁路为主轴的西部综合产业带、以绵远河为主轴的中部生活服务带和沿东山南北延伸的东部生态休闲宜居带。为此,必须采取特殊政策,增大城市建设投入,力争短期内全面建成决定德阳中心城区发展的“一环路”工程;完成连接天元、八角、河东三大开发区的“二环路”工程;完成支撑100万人口中心城市空间形态的“6纵6横”结构性干道系统,突破绵远河、宝成铁路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同时还要着力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其次,为增强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功能和扩大中心城市对周边腹地的聚集功能,近期内在重点建设绵茂路、德中快速路、成绵高速东西复线、旌江路、天星路、旌金路等快速干线之时,做好沿线的人口聚集、产业布点、城镇开发、生态控制等项目,以提升德阳中心城市快速崛起的区域基础能力。
  参考文献:
  [1]德阳市建设局:《德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2]德阳市人民政府:《德阳市“十一五”城市化思路和对策》。
  [3]德阳市建设局:《德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
  [4]《实施重点转移培育中心城市——促进市县经济的协调发展》,《努力培育中心城市为实现市县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贾青松、林凌:《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文章标题:德阳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几点思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772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