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联动新机制 农民走上致富路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1-02-22 08:36 热度:

  关键词:增收致富,土地流转,减负,科技创新
  摘要:农民增收致富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寿光市委、市政府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帮助农民走上致富之路: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发挥涉农部门的帮扶作用,强化村级服务功能。充分落实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保持农业供求信息畅通,指导农民科技创新,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合理统筹劳动力布局,促进务农、务工人员合理有序分流。
  
  党的十七大对新农村建设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关于农民创业增收致富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在注重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寿光市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是胡锦涛总书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联系点。近年来,该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市为目标,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破解“三农”问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形成城乡联动发展的新机制,多渠道创造农民致富之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一、多措并举,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一)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挖掘增收潜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在调整过程中注意了效益原则、特色原则和规模化原则的相互促进。近年来,寿光市立足蔬菜发展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粮田与蔬菜种植比例达到2:8,以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大搞商贸流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金玉米、天成、大森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出口农业,带动农产品增值,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主要是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农业航母”;规模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加工群体;引进新的涉农企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更新,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2010年4月,占地2000亩的寿光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成立,规划建设1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育苗区、480亩的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区、960亩的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区,总投资9000万元。基地将通过四项创新机制来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建立园区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模式,推动园区与龙头企业对接,把园区建设与工业发展协同推进。进一步完善由订单联结的“公司+农户”模式,探索创新由资本联结的“公司+基地+雇农民”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深层次发展。
  大力推行绿色无公害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物资供应、统一配备检测仪器、统一制度规范、统一注册商标“五统一”管理模式,建立指导机构,确定专人负责。以生猪、肉鸭、肉鸡基地建设为重点每个镇(街道)建成占地60亩的标准化养殖基地5处,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大对饲养户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畜牧业标准化水平,引导畜牧业发展向区域化、基地化养殖模式转变。大力扶持畜禽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促进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壮大,充分带动全市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是发挥涉农部门的作用,帮助农民增收致富。首先,理顺管理体制,强化部门职能。整合基层涉农站所,改变其组织涣散、工作被动的局面。制定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使用评优、提拔等激励政策,留住人,干成事,担负起科技兴农的重任。其次,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抓住上级对农村基础设施扶持的机遇,进一步加大乡村道路、水利设施、人畜饮水等工程建设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再次,加大农资市场的清查及管理力度。组建农资执法检查队伍,加大农资市场“打假”、“打非”力度,让农民用上放心化肥、农药、种子、饲料等。第四,加大农业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组建专门班子,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协调银行,履行支农贷款业务;为农业“输血补钙”,促其强筋壮骨,不断发展壮大。
  (四)是强化村级服务功能,保障农民增收。第一,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个好支部”,要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加大农村后进班子的整顿力度,通过治散、治软、治乱、配齐配强班子,带动农民增收。第二依法清理村级债权债务,尽管中央规定税费改革后暂停农村债权债务清理,但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基层反映最为强烈的现实问题,有的影响到村级工作的正常开展和秩序的稳定。所以要做到不畏难、不回避,依法理顺经济关系。第三制定农村干部工资待遇政策,并完善农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第四积极稳妥的推进土地流转,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性规定,确保土地流转规范运作,在农民自觉自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置换、租赁、土地信托、入股分红、失地换保障等流转形式,妥善解决规模种养、加工项目、招商引资等急需用地。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推行全流转户“低保”制度和土地入股分红(租金加分红)机制;建立园区用工对接机制,土地流转后,在价格同等的情况下,优先建立好园区企业同当地农民的用工对接体制,保障流转户农民依靠土地和务工增加收入;建立园区产业风险防范机制,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和农民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抗御农业面临的风险。
  二、多予少取,把农民过重的包袱卸下来
  (一)是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从根本上卸下包袱。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负担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标本兼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巩固减免农业税在减轻农民负担上取得的成果。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开展专项治理,坚决纠正部门乱收费,农资价格虚高等加重农民负担、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并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回潮反弹。另一方面,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一并抓好落实,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二)是保护好农民的利益。首先要杜绝教育乱收费,其次,提供平等的医疗救助。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范运作,专款专用,惠及更多的农民。改革农村卫生事业体制,重建农村医疗救助网络和体系,在城乡之间公正分配医疗救助资源,彻底改变农村缺医少药和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滞后的局面。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农村最低社会救济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满足农村贫困群众多层次的救济需要。
  (三)是落实好政务公开制度。在强化审计、督查等传统手段的基础上,加强乡村财务管理,积极推广会计委派制。建立村级农民负担监事会,确保村级民主管理和信息畅通。同时,切实加强县乡(镇)财政监督建立推进“村民问政”制度,每月政务公开之前,由村民提出质询事项,村两委据实给予答复,以明白换清白,靠监督防腐败,深入推进村民自治。
  三、科技信息服务畅通,让农民的致富能力强起来
  (一)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本领,要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以市为主抓好“面”,开展有吸引力的科技下乡活动,以乡镇为主抓好“线”,开展有针对性的产业技术培训;以村为主抓好“点”,培育带头人示范引导;以户为主抓好“干”,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加强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增产增效的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良种农作物覆盖面。以各级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农业广播学校为龙头,定期培训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和村干部,再由他们培训农民。培训教材应由浅入深,技术应先进适用、可操作性强,能切实给农民带来效益,加速农业发展。应重点培训村干部,使之成为科技培训的教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近年来,寿光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制造业和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的,认真开展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大量青年学有专长,上万农民拿到了绿色技术等级证书,为工业户、农业的现代化,培养了人才,为农民致富打下了基础。
  (二)是加强信息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健全科技服务推广体系。投资30多万元建设了寿光农业信息网,设立了320家农村信息网络服务站,通过网络视频服务等形式,“面对面”为农民群众提供生产技术指导。目前,该市已为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16万个,推广标准化生产新技术2000多项。依托山东农业科技人才市场和潍坊科技学院,以市农技培训中心、镇街道农技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大院作为培训基地,开展了30万农民科技大轮训工程,全市农业先进技术和高科技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5%和98%。有关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利用好现有的热线电话网络,开展信息咨询,搞好联动服务。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扶持镇村建立农业生产信息网,及时发布农业生产信息和供求信息。
  (三)是加强示范引导,当好农民的领路人。鼓励镇村干部率先垂范领办、帮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充分发挥村干部的领路人作用。
  (四)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形成了基地加农户式的稻田镇燎原模式、连锁式的东方誉源模式和统一购销、统一管理式的洛城绿色食品基地模式等各种模式的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70个,辐射带动40%的村、10多万农户,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扶持壮大了一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了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赢,全市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10家,80%的农户进入了产业化经营体系。
  四、科学规划劳动力布局,让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一)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定科学规划,统筹劳动力布局,促进务农、务工人员合理有序分流。防止企业乱收费和拖欠农民工工资。大力发展正规职业中介组织,建立管理规范、秩序良好的劳务市场,为民工就业、向国内外输出劳务打造平台。
  (二)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让农民变市民。要突出抓好小城镇建设,打造兴业“宝地”,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以配套行业为补充、以一业带多业、多业同发展的现代化小城镇格局,为农民离土不离乡务工就业,人口向小城镇集聚创造便利条件,提供充足空间。
  (三)是激活农业生产要素,让农民变股民,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鼓励农民以土地、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在项目中分红,腾出精力从事第二、三产业。1.5产业,是寿光人创造的一个词汇,它介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既能富民,又能强市”,是大棚蔬菜种植业向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的延伸。近年来,寿光市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80%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了企业与农民双赢。

文章标题:城乡联动新机制 农民走上致富路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727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