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城市空间理论分析商业步行街的室内化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1-02-14 07:43 热度:

  【摘要】商业街区承载城市历史和文化传统,是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生活的重要信息源。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步行街室内化的倾向,本文通过对商业步行街的产生及发展过程的溯源,利用城市空间自组织发展理论剖析室内化风格的产生原因。
  【关键词】商业步行空间,室内化风格,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正文】商业文化日益壮大,与传统历史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交融碰撞冲突的过程中,商业步行空间街及附属要素随着城市空间竞争而发展。
  
  一.商业步行街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现代商业步行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简要地说:第一代步行商业街――仅仅为了吸引顾客;二代步行区――体现了对步行者的关怀;第三代步行区――成为社会活动中心。步行街发展到第三代,完整地体现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三者的结合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商业步行街的理论与实践还相对滞后。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商业步行街建设起步较晚。自1980年苏州观前街开辟为全国第一条步行商业街,短时间内成为我国各地更新旧城商业街道的一种主要模式,较有影响的有北京琉璃厂文化街、南京夫子庙、绍兴府河步行商业街等。九十年代以来郑州、上海、海口等城市开始将此项建设列入了城市总体规划或综合交通规划,并在建设实践中取得了较大成就。在广州,95年3月开放的上下九路步行街,一年间客流量超过2000万人次。但总的来说,我国城市步行街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和发展初期,只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第一阶段的发展水平.一般来说,这些步行街(区)还是单纯的购物场所与交通管理的简单结合。
  
  二.室内化倾向的表现
  室内化风格是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空间,在其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和状态,在深层次受到城市空间规律的制约,是这一规律内在机制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主要有如下的表现:
  (1)开敞空间室内化
  将原有房屋界定的街道加以顶盖。通过对街道交通控制、铺地、绿化、小品等的处理,将原有的城市进路变成带有室内性质的街道,更加紧密联系组织实体,室内化的街道不仅成为步行者的天堂,也是城市有机整合的有效途径。
  (2)建筑内外界限摸糊化
  建筑与城市交通系统紧密相连,开放底层或局部空间,成为城市公众步行或活动场所,借助室内环境创造宜人的城市环境。城市中心区的建筑有相当数量具有保留价值,通过街道的室内化,使建筑更好地相互补充利用,形成综合效应,又不对原有面貌进行大规模的变更,往往可以焕发新的活力。
  (3)城市功能室内化
  传统城市空间的诸多使用内容如集会、游憩、购物、休闲等随城市的变异、生长,逐渐向建筑内部空间转移。建筑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城市功能,成为人们休闲、集会的场所。诸如,在建筑内部开辟公共步行街,并与其它建筑一起,形成网络化、系统化的步行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城市街通的功能。这样的尝试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当时的一些百货商店设置了独特的玻璃中庭,创造出可以让顾客感受到舒适性、独特性的内部空间,使得商业设施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以便吸引更多的顾客。这种城市外部功能室内化的表现在城市中心显得更为突出和明显。随着机动车数量剧增导致的空气污染与步行危险、建筑密度太高导致环境恶劣等客观条件,促使人们更愿意在室内活动。正如简•雅各布斯指出的,这也是导致现代城市街道活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城市空间理论
  (1)引入城市空间理论的根据:商业步行街产生于城市空间竞争
  城市步行街空间兴起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汽车开始普及以后,为了解决拥挤不堪的交通状况而开辟出了一段专供人行走的地面交通系统,却带来意想不到的商业成功。商业步行街空间诞生于工业化城市兴起的年代,是城市工业化力量日益强盛,商业文化开始蔓延,大众心理更替演进,城市诸多要素由于以上因素的变化产生巨大而突然的变化时,城市空间作为这些变化最直接的承载者,产生的一种调整的结果。城市商业步行街空间的产生本身就带有着城市空间自身运作的秩序与必然,而这对这一空间的研究必然要追溯城市空间自身发展的自律性规律。研究城市的运作机制,揭示城市商业步行空间所包含的诸多要素。
  (2)对城市空间的整体认识
  众所周知,城市空间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人口、物资、能量、资金、信息,在空间的流动,地域和城市的不均衡发展,通过分化合调整,组织新秩序,构成了城市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内部作用非线性及内部各关系涨落等自组织条件和特制。因而城市空间发展的过程现象虽然纷繁复杂,由于其自组织特性的存在,仍有隐藏其中的秩序和成长方式。这种秩序和规律作用于空间的类型,及各空间的生长方式,发展时序以及区位选择,并作为一种隐藏的机制作用于各空间隐藏的发展过程之中。
  (3)城市空间发展变化规律
  ①地区化空间协同一体的趋势。
  城市空间的发展实质上是城市建设个体通过集聚(concentration)、侵入(invasion)、接替(succession)等形式对各种空间生态位的开发、选择、竞争、共生,最终形成相对稳定有序的空间结构的过程。
  ②空间竞争
  所谓空间竞争就是运用某种差异或优势,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通过相互作用获取生存和发展机会,在时间和空间上择优汰劣、选择和发展的过程。竞争是相互联系的个体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它反映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系统或要素具有个体性,并为了保持个体性而相互排斥、相互影响、互相干预的自然属性。这种竟争关系不是由外来力量强加于个体之间的,而是个体之间固有的。
  城市系统中由于资源的有限分布和区位差异导致空间竞争的发生。其过程是通过对资源的占有和对对方产生负反馈作用。空间竞争可以分为互相利用和互相干扰两个方面,二者也可以在一定阶段互相转换。
  ③不对称性与连锁性
  不论空间竞争采取哪一种方式进行,其结果都具有不对称性和连锁性的特点。不对称性是指竞争不均等的影响竞争者,竞争各方受到影响的大小和后果不同,一个空间类型的竞争代价可能远高于另一个,即竞争后果的不等性。这种不对称性是使竞争继续进行的重要力量。连锁性指的是对一种资产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资源的竟争结果。如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会导致电力资源的重新分配;水资源的短缺使得土地资源的开发受限等等。空间竞争的不对称性和连锁性体现了竞争结果造成空间形态发展的连续与突变。
  由于空间竞争引起的生态位分化以及空间梯度的形成导致了区域不均衡发展的加剧和整体效益的下降。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演化,空间竞争引发空间协同,不同空间类型逐渐走向集约化和一体化,以便于在竞争中以群体出现,而不被淘汰。同时采取时空分离或通过对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化形成各空间类型之间的协同共存。协同机制的产生使得空间系统能够多渠道、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益,使空间系统得以持续发展。因而,空间竞争演化的一种表现是空间类型地域性的加强,不同类型在竞争资源时都有各自的势力范围。在长期的竞争中,最终在协同作用下形成相对稳定的“割据”局面。
  城市在区域范围内,欲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选择最佳的发展区位,以达到成本最小、利润最大和市场最优。激烈的竞争形成了合理的空间结合,即区域内城市规模合理布局、职能互补、空间分离、结构动态稳定在区域上形成各自的腹地、市场和影响区。
  
  四.结论
  城市商业步行街空间产生于空间竞争,作为一种的空间解决方式,商业步行街诞生之初本身带有步行为空间特征及心理特征的室内化倾向。室内化是符合资源竞争的成本最小,利益最大原则,有助于在单位面积上形成资源利用、职能互补、形态合理的空间实体,是空间集成的一种方式,也是空间竞争必然的结果。
  室内化风格在深层次受到城市空间规律的制约,是这一规律内在机制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美)埃德蒙•N•培根著.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谭纵波著.城市规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建国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李雄飞编.国外城市中心商业区与步行街.天津大学出版社.1980
  [5](日)芦原义信著,伊用相译.街道的美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文章标题:试用城市空间理论分析商业步行街的室内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710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