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职称论文发表杂志投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现状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4-12-02 14:46 热度:

  [提要]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在全球率先掀开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革命,此后各国政府相继出台相关产业政策,以求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得先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掌握核心技术,而研发又是核心技术获取的主要手段。基于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状况的研究,找出我国研发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群文职称论文发表杂志,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现状,问题,对策

  一、引言

  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当今世界一些主要发达国家都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纷纷把目光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在于拥有核心技术,而核心技术的获取又在于自主创新,现如今与企业自主创新直接相关的就是企业的R&D能力,所以R&D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核心技术的获取。而从目前全球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来看,我国虽然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现状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成果显著。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才刚刚起步。2010年我国刚刚启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为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51亿元投入,并吸引社会资本约200亿元。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不过成效也颇为显著。2013年上半年,我国的新兴产业产值增速,是工业总体产值的两倍,在部分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甚至成为当地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例如,昆明在今年10月1日即将施行《昆明知识产权促进与保护条例》,该条例不仅突出了知识产权的核心支撑作用,还强调了要优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扶持。

  在研发经费投入方面也是逐年保持增长态势。2011年,我国共投入R&D经费8,687亿元,比上年增加1,624.4亿元,增长23%;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84%,比上年的1.76%有所提高。按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30.1万元,比上年增加 2.5万元。其中,深圳研发投入强度已经全球领先,占GDP比重的4%。深圳不仅在全国率先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还为新兴产业设立了专项基金,在产学研、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产业化等方面都给予了支持。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目前对新兴产业的研发工作已经有高度重视,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增强,但在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以LED产业为例,其产值在2012年已经达到 2,170亿元,居全国首位,LED封装产量甚至占到全国70%、世界50%,产业规模已经发展到不可谓不大。但在关键技术,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上,依然受制于一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一些高端零部件生产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正是因为这种状况的存在,使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含量不高,成为了高技术企业中的低技术生产;另一方面也使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效益大打折扣,后续发展能力不足。

  由于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有着很多不确定性,而且我国的起步较晚,要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提高本土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要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借鉴各国的发展路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三、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评析

  (一)从目前全球研发支出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占主体,政府的支出力度对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和速度有着直接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日本和欧盟基本上都是通过立法和财政金融手段来支持本国新兴产业的基础研究,欧美许多国家为本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五花八门的税收优惠政策。此外,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积极保护自己所得的创新成果,也进一步完善了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而且在及时拟定产业规则和标准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我国近年来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大做文章,为了鼓励和引导各大企业发展新兴产业,不仅逐年增加研发经费投入,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政策。

  (二)在核心技术上,发达国家从未让步。我国的许多核心技术方面目前都依赖于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一方面努力确立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制造方面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要确保在高端品牌的竞争优势。为了确保各个发达国家形成自身的优势,也为了避免彼此之间在研发领域的恶性竞争,这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甚至相互联合起来,相得益彰。这样的技术联盟使得我国这样后起的新兴工业国家在技术进步上对发达国家是望尘莫及。由此可见,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创新力度上不断加大,同时相互之间的创新活动也有序地协调起来,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生产上的控制力逐步形成。我国只有摆脱发达国家在核心技术上的控制,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持续健康地成长。

  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建议

  (一)政府干预,培育良好的环境。政府干预即宏观调控,不仅包括法律手段与经济政策,还包括各种计划指导和行政手段。从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不少政府干预措施,为新兴产业的研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由于七大新兴产业的特别个性,政府干预也需要有所区别。例如,生物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研发出的产品进入市场很难,这就使整体研发效果不明显,所以政府应该在新产品的准入门槛上有一定的扶持政策;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方面,无论是对常规能源领域的先进柴油技术汽车,还是对新能源领域的混合动力、纯动力、燃料电池、醇类燃料和气体燃料汽车等,都应该在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方面制定明确的国家战略和国家标准。

  在税收和融资问题上主要考虑资金的支持,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国内还无法掌握,因此降低这类产品的进口,研发成本也会有所降低。近年来,国家也在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依然存在普遍过于笼统、针对性也不够强、没有重视风险投资等问题。政府应该根据七大产业不同的产业化阶段和技术含量,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设计和实施差异化的税收政策,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政府采购等制度。由于新兴产业的研发和生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国家应该积极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健全风险投资机制,消除体制障碍,鼓励相关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二)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人才利用率。我国每年毕业的高校大学生可以达到七百多万,一方面存在学生的整体创新素质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使得其中的一些创新人才可能得不到重用。科技人才是新兴产业研发的关键因素,要想提高我国新兴产业的研发效率,可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根据国外一些研发经验,可以看出其中不乏一些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联合设立的重点实验室和研发机构,用来培养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形成了适合各国自身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我国是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才意识到产学研合作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性,随后产学研合作的步伐开始逐渐加快。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这表明我国也逐渐认识到产学研合作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不只是企业的事情,各大高校、科研所身为理论知识的集大成者,而且拥有大量人才,与企业联合起来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必然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从R&D到R&3D,使创新技术得到检验。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规模已经达到全球第二,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也达到了GDP总量的1.84%,在创新的基础设施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条件,但总体创新效率却不高,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有些研发成果虽然投入市场却见效甚微。仔细分析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结构,可以发现其中90%以上是用在研究和开发上,用于新技术的测试和检验的投入相比发达国家还远远不够。例如,全球知名的苹果公司近日刚刚发布了新一期的OS X 10.9.3测试版,而这已经是第九个开发者测试版本,正式版本的发布日期还是个未知数,开发者的解释是不断的测试有利于主要功能的改进。

  传统的R&D只强调研究和开发这两个阶段,苏竣和张汉威从新能源技术创新的规律出发,基于技术生命周期视角,将R&D拓展为 R&3D(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四个阶段,不再局限于技术创新的最根本阶段。马亮认为,苏竣的R&3D剖析框架不止对新能源技术有价值,甚至对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一样具有指导意义。R&3D分析框架重点强调了“示范”和“推广”这两个阶段, “示范”旨在促进R&D的试验性示范和促进扩散的典范性示范,是一项包含特定新技术的活动,在现实环境中以全规模或接近全规模,检测技术、产品、过程和系统。“推广”是位于示范和市场吸收两者之间的一个另外的技术阶段,包括早期小规模的推广和大规模的扩散两个阶段。

  R&3D 分析框架打破了原有的只关注研究和开发这两个阶段的局限,揭示了一项新技术要想真正被市场接纳,除了前期的研究和开发,后期的示范和推广也至关重要。我国的目光主要投放在研究和开发阶段,对于示范和推广环节涉及较少,政府和企业应当考虑到R&3D各阶段的不同作用,制定针对不同阶段的政策和方法来促进我国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新兴产业市场起步较晚的国家,要想发展好创新链较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加强在研究和开发阶段的投入,也要对研发成果的示范和推广给予一定的重视。

  主要参考文献:

  [1]苏竣,张汉威.从R&D到R&3D: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的新能源技术创新分析框架及政策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2.3.

  [2]马亮,张清辉.R&3D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研发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3.1.

文章标题:群文职称论文发表杂志投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现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2408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