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会”对深圳城市空间的影响研究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0-07-20 23:06 热度:

  摘要:大型赛事活动因其规模大、号召力强,往往能够影响举办地城市的各个方面。本文重点从城市空间演变、城市产业演变以及城市文化格局的演变来探讨深圳市国际大学生运动会因其的深圳城市格局的演变,探索深圳城市在大运会影响下未来的走势,以此更好的协调深圳的城市建设。
 
  关键字:大运会、深圳、城市空间、产业、文化格局、演变
  
  
  大型赛事活动是指指规模、知名度及影响均较大的全球或洲际性赛事,它是属于节事活动的一种。大型赛事一般都具有筹备周期长(一般需要3至7年)、赛事项目或参赛人数和队伍较多、比赛时间较长等特点,使得举办所在城市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影响,由此应向城市格局嬗变。
  
  大型赛事活动最早诞生于国外,代表性的赛事就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影响了古希腊的城邦建设,尤其是它固定的夏季举办地雅典,更成为古代城市的杰作,可以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成就了这一名城。近代以来大型赛事活动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愈加紧密,对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城市因为大型体育赛事活动而兴起,比如加拿大蒙特利尔、西班牙巴塞罗那、韩国汉城等等,无不借助奥运会而腾飞[1]。
  
  国内大型赛事活动的发展较晚。从赛事与城市影响的角度来看,真正的大型赛事活动研究应从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开始。北京亚运会从1986年开始筹办,历经三年的建设北京建立了亚运村,进行了相关的道路拓宽和立交桥建设,为以后北京城市的起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亚运会之后,大型赛事在中国正式发展起来,与中国城市建设的关系也更加紧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更是全面影响了北京的城市格局,北京在筹办奥运会期间,城市面貌、产业布局、空间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2]。
  
  深圳是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城市,从2007年获得大运会的举办权以来,深圳市在各个方面给与大运会以支持。本文将从深圳城市空间的角度分析大运会为深圳城市空间带来的嬗变。
  
  1.大运会与深圳城市空间的演变
  
  表1.深圳市历年国民生产总值与年增长率
  
  
  
  从深圳城市建立至今,深圳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特区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次腾飞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第二次探索阶段以及世纪初到现在的新选择时期[3]。经过近30年的发展,深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截止到2000年,深圳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1665亿元,常住人口433万,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实力排名第四的特大城市[4]。但是,随着中国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转口贸易、离岸贸易方式的逐渐普及;随着全国各地开开放程度的提高与国家政策的倾斜,深圳作为特区的区位优势逐渐弱化;随着香港经济发展趋缓,深圳的城市发展外力下降;随着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小,而产业升级难度加大,深圳可供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深圳后续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减小(见表1)。大运会的举办为深圳城市空间带来了两方面的变化。
  
  ①大运会与深圳城市副中心的建立
  
  由于深圳发展的特殊性,深圳的前20年发展主要集中于深圳关内地区(包括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而关外(龙岗区、宝安区、光明新区)的发展一直滞后,这就造成了深圳的关内已经没有开发的空间,而关外却一直没能发展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深圳提出建立副中心,力图逐渐将关外发展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草案明确的提出了龙岗中心、龙华中心、光明新城中心、坪山新城中心、盐田中心作为城市副中心培养,而大运会的成功选址更加促成了龙岗中心城这一城市副中心的发展。
  
  图1.龙岗中心城与大运会址的区位图
  
  深圳市在大运会的场馆建设方面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其中体育新城的投资是占到主要的部分。深圳市大运中心选址(见图1)从区位上看与龙岗中心城区抱成一团,它向北承接了龙岗中心城的城区蔓延,使得龙岗中心城一定程度的向南部扩散,同时该区域又处在深圳城市关内向龙岗发展的中间位置,使承接深圳市城市产业向外扩散的必经之地。大运会会址的建立一方面为新确立的龙岗城市副中心带来了巨大的投机与商机,同时分担了龙岗中心城的体育与文化的功能,使龙岗城市副中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整合成功,组成一个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区域。随着大运会的进行及后期资金的注入,龙岗中心城区也将顺利成为深圳城市发展中第一个成熟的城市副中心。
  
  ②大运会与深圳人口的在空间上的迁移
  
  同时,大运会的发展也实现了关内人口向关外的迁移。大运会的举办,将环境整治的重点放在关外,同时大运会会址也放在关外。借助大运会的举办,关外副中心区域的交通方面,实现了地铁与关内的对接,快速道与城市中心区的对接,使关外地区与关内的相对时间缩短,同时大运会中心附近大批中产阶级楼盘的建设,使关内民众加快了向关外购房的趋势,客观上缓解了关内的人口压力,实现了深圳人口在空间上由关内向关外的迁移。
  
  2.大运会与深圳产业格局在空间上的演变
  
  深圳市从最早的“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产业起家,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发展,逐步进入了以资金、技术为主的产业发展期。同时,在深圳市内部也同时形成了产业转移的空间变化。“九五”期间,特区内的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产业于由于商务成本提高以及政策的因素,大量转到特区以外的宝安、龙岗区,使深圳关外地区成为深圳主要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区。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深圳经济面临转型。从以往来看深圳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三个方面:资本投入贡献、土地投入贡献以及廉价的人力投入贡献。随着深圳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5],以及深圳资本投入、土地投入对深圳经济的贡献减小,深圳市逐渐展开了“退二进三”的进程——即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将不具备竞争力的部分第二产业退出。
  
  图2.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深圳关外地区承接了深圳市的主要密集型工业,致使深圳关外的环境污染较严重。同时,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使关外的公共安全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长期以来,深圳的第三产业都集中于关内发展,但是关内受到土地限制继续向外扩散,却由于环境及公共安全的问题难以实现向关外的扩散。大运会的举办,将主要的投资集中于关外,在场馆建设的同时,城市改造、市容的整改为关外改善整体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使深圳新的一轮城市产业的转移成为可能。
  
  借助大运会的发展契机,在新的产业布局中,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产业将逐步的与深圳关外的城市副中心区域结合起来,并逐渐将特区内外的产业衔接,使之完成工业的升级,促进深圳经济的发展。
  
  3.大运会与深圳文化格局在空间上的演变
  
  大型待赛事活动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般而言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
  
  “自上而下”的途径是指由政府主导,借助大型赛事活动契机,将本地区的文化进行强势宣传,使本地区文化在短期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北京奥运会期间前后,中国的一系列中国文化的宣传,就将中国最大程度的介绍给世界。“自下而上”的意义是由民间主导,自发的形成对本地区的文化发掘,再由本地民众自发的维护与发展的一种途径[6]。
  
  大运会给深圳带来的是文化格局的变化。在大运会之前,深圳的主导文化包括“移民民文化”、“市民文化”和“休闲文化”,这三种文化休戚相关。深圳建市至今仅有30年,大部分的深圳人都是外来移民,移民文化也就在深圳慢慢发展起来。但是随着深圳城市的稳定,人们开始认同城市,这种情况下“市民文化”逐渐发展起来。伴随着深圳经济的发展,深圳关内各区的常住居民日益增加,而移民则随着工业转移朝关外迁移,使深圳呈现关内市民文化为主,关外移民文化为主的格局。而“休闲文化”则是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与运动,随着“休闲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移民才真正的认同深圳,并逐渐认可自己“深圳人”的身份。
  
  大运会的举办促使深圳居民也主动的参与进来,政府也在宏观上予以引导,从而使“休闲文化”在关内外迅速的普及开来,同时也带动了关内的“市民文化”向关外的发展,最终使深圳的文化格局打破了关内关外的限制,从而开始均衡发展。
  
  
  
  大运会的成功申办与建设,加速了深圳市城市格局的演变历程,使得深圳在空间上更加均衡,有利于特区经济的纵深发展,同时它带动了特区的人口迁移,影响着特区的产业在空间上分布的变化,并且带动了“市民文化”与“休闲文化”的全面发展,成为了深圳城市再次转型的重要契机。
  
   
  参考文献:
  
  [2]罗秋菊.世界大型事件活动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以历届奥运会和韩国世界杯为例[J].商业研究,2003(11):150~152.
  
  [3]《龙岗区十一五规划》.龙岗政府在线  
  [4]《深圳市2004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5]《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深圳市规划局  
  [6]王仕明.奥运会对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前景影响的研究[J].商业视角,2008(04):7~8.

文章标题:“大运会”对深圳城市空间的影响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15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