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指引下的滨水地区规划研究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20 11:09 热度:

  【摘要】近年来,城市转型为滨水地段的开发提供了契机,同时国内外一些案例的成功实施也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滨水区开发所潜在的巨大社会、经济价值。滨水区由于其所在的特殊空间地段往往具有城市的门户和窗口的作用,因此一项成功的滨水开发工程,不仅可以改善沿岸生态环境,重塑城市优美景观,提高市民生活品质,而且往往能增加城市税收,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新的投资,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带动城市其他地区的发展。在城市向外扩张逐渐向内涵延伸的历史条件下,滨水区的更新改造和再开发也呈现日益增长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两型社会”;滨水地区;规划研究
  
  
  前言
  武汉是位于长江、汉水交汇之处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湖北省省会和中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008年9月,《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为落实构建武汉“两型社会”的工作要求,加快推进汉口沿江地区发展,合理开发区域空间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江岸车辆厂搬迁及江岸沿江地区战备铁路线意向北迁的发展契机,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组织编制了《武汉江岸沿江商务区规划(长江二桥至二七大桥片)》。本文以这一规划为例,阐述在“两型社会”指引下进行滨水地区规划的一些理念与方法。
  
  1现状情况概述
  江岸沿江地区位于武汉市主城区内环线与二环线(即:长江二桥与二七大桥)之间的临江地带,守护着进入汉口的两个重要门户,东望正在崛起的武昌滨江商务区、徐东商圈等金融商务区,南接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滨江活动区,西邻武汉市重要的城市交通主干道解放大道,北望丹水池物流园。总用地规模近2平方公里,沿江长度约3.4公里。
  
  2发展背景及规划定位
  2.1发展背景
  武汉市一座传统的工业城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政府经济职能发生变化,市政府提出的“退二进三”政策号召,进一步促进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调整,一大批传统工业企业按照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将进行企业改制和整体搬迁。市场对服务的呼吁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十一五规划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我国走向服务经济时代的重要里程碑,一个服务经济的时代正在迎面而来。武汉是领先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构想。
  2.2发展指引
  2.2.1“两型社会”的强劲动力
  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9月,《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并相应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包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滨江滨湖城市建设、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建设全国重要的环保产业基地、创新城乡土地管理体制机制等八个领域的32项改革措施,使武汉城市圈进入全国新一轮改革试验的最前沿。
  2.2.2“两型社会”对城市规划的要求
  •加快经济结构转型,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培养金融、信息等职能,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和中心地位。
  •调整空间布局,形成具有活力的城市空间。腾退城市中心区原有工业用地,纯化并提升中心区现代服务业功能。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城市空间集聚发展。
  •充分利用两江交汇、河湖密布的自然地理特征,完善城市生态格局。
  2.3规划定位
  结合城市总体构架及地区发展战略目标,规划将江岸沿江商务区定位为: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强化该区域商贸、娱乐及居住功能,将江岸沿江地区建设成为集商贸商务、文化娱乐、现代生活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发展区,成为“二十一世纪两型社会引导区”。
  
  3问题的提出
  随着武汉城市机理的扩张,江岸沿江商务区将逐渐承担起更重要的角色,既是中心商务区,也将是现代化的城市风尚区。江岸沿江商务区的建立为加快推进汉口沿江地区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江岸区综合竞争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与和谐共生,展现“老汉口、新江岸”的耀眼光华。同时,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推进武汉市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江岸沿江商务区建设将紧密围绕“两型社会”的发展目标,找准定位、完善城市功能结构、节约资源、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很容易地找出本次规划需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如何将江岸沿江地区建设成为集商贸商务、文化娱乐、现代生活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发展区;另一方面是如何将“两型”社会对城市规划的要求在本次规划中予以落实,使之成为“二十一世纪两型社会引导区”。
  
  4对问题的解决方式
  4.1规划策略
  针对上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即:如何将江岸沿江地区建设成为集商贸商务、文化娱乐、现代生活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发展区?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与老城有机联系——沿江商务区必将是适应城市发展要求而出现的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区,延续老城发展之轨迹,补充完善城市功能,与老城有机联系、和谐共生。
  •促进产业发展——沿江商务区的开发建设将整合、优化城市的产业与空间功能结构,成为江岸区新的现代商务贸易的服务基地;促进江岸区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成为拉动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独具城市特色——结合特有的滨江水景及绿化环境资源,精心组织景观元素,形成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具有滨江特色的现代化商务区。树立沿江岸线新标志、新形象,创建城市新名片。
  •综合一体城市社区——保护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与自然环境和谐融合的城市新区,成为人和环境和谐相处的示范典型。
  4.2“两型社会”的体现
  “两型”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通过对“两型社会”进行研读,结合“两型”社会对城市规划的四点要求,落实到本划项目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以体现:
  4.2.1资源节约
  •优化用地结构——以资源节约为先导,优化用地结构,强化十字轴向发展,功能分区明确,结构完善。
  •集约利用土地——土地集约化、复合化利用,适应未来产业发展。轨道站点周边引入TOD发展模式、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
  •设施完善先进——重新梳理区域路网系统,强化内外部交通联系,以大容量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为骨架,形成多层次、一体化的现代化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完备先进的市政、公共配套设施,适应未来城市发展之需要。
  4.2.2环境友好
  •优化生态环境——建构合理稳定的自然生态体系,加强绿化建设,引导地区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保护历史遗迹——保护和挖掘区域历史文化内涵,促进传统与现代文化和谐共生。
  •塑造优美景观——塑造长江沿线整体的滨江建筑轮廓线和景观。
                    图1.jpg
  5规划方案的提出
  本次规划主要从用地规划结构及布局、交通系统规划及规划实施策略三大方面对该项目进行层层解析。
  5.1用地规划结构及布局
  创造“绿、水、城、人”和谐共生的规划布局,构建“两轴四区三心”的空间架构:
  •两轴——以垂江的二七路和顺江的中山大道延长线为“十字构架”,以规划区中部二七路为中心核心商务区主轴;以贯穿规划南北的中山大道为纽带,连接规划区内四大功能区片,集商务、休闲、交通、生态、防灾等功能为一体,形成联系规划区与汉口老城区的空间走廊,集中体现规划区人文景观特色。
  •四区——创意SOHO生活区、中心商务商贸区、人文时空交流区、都市生活体验区。
  •三心——中心商务区核心景观节点、二桥桥头景观节点、二七大桥桥头景观节点。

                                                图2.jpg
  5.2交通系统规划
  5.2.1区域道路交通组织
  以交通顺畅、便捷、灵活为设计目标,以加强区域与内部交通联系为原则,延续总体规划基本思路,在规划区内形成“三纵五横”格局的主干道,各功能片区内部也由主次干道形成次级环网。这种路网格局有利于疏散交通,便捷地联系各个功能片区;有利于划分地块,提高用地的利用率,提升土地价值;有利于分期实施,提高近远期衔接的顺利度。
  5.2.2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公共交通主要包括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两大类。轻轨1号线、地铁8号、10号线为区域内大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在项目用地中设置了三处轻轨站点和两处地铁站点;沿区域内3条纵向主干道设置常规公交线路,并加密公交停靠站,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95%。规划在轨道站点周边引入TOD发展模式,地上地下空间紧密衔接,实现换乘无缝衔接。
  5.2.3步行统规划
  步行交通发生源主要包括轻轨站点、公交站点和地下停车场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根据不同场所的人流特点,使以前相互独立的个体空间通过连廊、天桥、地下通道等设施联系起来,形成连续的步行交通系统,从而构建出完整的城市公共活动基面。
  5.3规划实施策略
  5.3.1核心分区、弹性控制
  为保证核心区内建筑景观形态及金融、商务、餐饮、娱乐等业态氛围的形成,规划将核心区分为硬核控制区和软核控制区:
  硬核控制区——硬核控制区为江岸沿江商务区公共服务设施最为集中区域,规划要求该区域中全部进行公建设施建设,要求公建设施中零售商业、餐饮、娱乐等服务业总建筑面积不少于30%。
  软核控制区——软核控制区为核心区除硬核控制区外围的区域,该区域内可考虑复合部分居住功能,该区域中新建项目,公共设施建设量不得少于总建设量的60%,临江、临解放大道均建设公建,住宅以酒店式公寓为主。
  5.3.2开发强度控制
  江岸沿江商务区开发强度控制,遵循总量控制分级区划、体现未来城市意象、生态环境优先、土地承载力的原则。趋势上呈商务核心区至高,桥头区域次高,过渡区域递减。根据用地性质及所处位置,对规划范围内每个街坊的开发强度进行区段控制。
  5.3.3环境保护措施
  规划本着“节能环保,建设‘两型’”的规划目标,提倡和引导项目建设,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6结语
  滨水区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空间地段,往往具有城市的门户和窗口的作用。因此一项成功的滨水开发工程不仅可以改善水岸生态环境,重塑城市优美景观,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而且往往能增加城市税收,创造就业机,促进新的投资,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带动城市其它地区的发展。从滨水地区规划的发展历程来看,发达国家城市设计的内涵已逐渐从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城市形态、美学秩序,转向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城市设计内涵多元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量为强烈的地带之一,滨水区在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因此滨水地区城市规划应该是一种能够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多目标的设计,要求设计人员能够全面、综合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轶华.滨海片区城市设计研究——以汕头市东部经济带滨海片区城市概念设计为例[J].广东科技.2008,18
  [2]张庭伟.滨水地区的规划和开发[J].城市规划.1999
  [3]武汉地方志繤委员会办公室.武汉年鉴[Z].2009
  
  

文章标题:“两型社会”指引下的滨水地区规划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136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