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规划的“理性”和“感性” 设计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20 09:52 热度:

  摘要:通过作者近几年所参与的小区规划设计的感受,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小区规划设计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感性”的一面;只有很好的相互结合,才能体现建筑设计“艺术和技术”结晶的真谛。
  关键词:图底关系;均好性;可持续发展;DNA双螺旋
  0引言
  我国正在经历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开发建设时期,创造优质的住宅产品,倡导科学合理的居住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和理解住宅产品的品质,是每一个规划设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作为住宅产品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应充分融入可持续发展思想,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住宅规划产品更加充满人性化,更好地引导优秀住宅产品的建设。小区规划设计手法历经从“理性”设计阶段到“感性”设计阶段,再到二者相互结合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建筑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这句话的含义。简言之就是小区规划其实也是一种“图底关系”的“理性”和“感性”设计,“指标”决定了“理性”的图,“空间”则决定了“感性”的底。
  1设计原则
  1.1注重指标“均好性”的理性设计
  小区规划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相比,所涉及的范围更广,除了相关的建筑设计规范,还有城市设计范畴的、规划部门的要求以及开发商的利益都交织在一起,使得小区规划设计更像在寻求一个平衡点,“理性”的协调开发商“高容积率”和当地规划部门的规划要求及当地日照分析的矛盾,同时还要“感性”的发掘小区内在的品质并发掘、提升其潜在的主题思想。好的小区设计,首先是一个理性的、能够实施的小区设计。为此,我们在小区设计中,把对建筑日照的验算以及“容积率”的控制,交通的组织和住宅的“均好性”布局;作为首要完成的前提。建筑布局上,一般遵循着“金角银边、北低南高”的原则布置住宅,同时要兼顾规划部门对红线、绿线的退让要求,尽可能的占地。
  能源是有一种有限资源,在生产生活中节约能源已经成为人类的普遍共识,各国也都制定了节能规范。在住宅小区规划工作中贯彻节能设计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表明,在住宅小区规划中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日照偏角等条件,在满足容积率要求的前提下,设计足够的日照间距,大力提倡太阳能的利用,如采暖、热水等,可以有效节约大量的能源。从被动节能的角度出发,我们会合理的在冬季主导风向处布置板式高层,在夏季主导风向处布置点式或板式小高层,在满足容积率的情况下局部底层架空,近一步改善小区的小气候。在布局建筑时,我们会从住宅户型面积的分配上,考虑其指标的“均好性”设计。我们往往把小面宽大进深的小户型布局在小区的周边;把品质较高的大户型则安置在相对较安静的小区中央。针对不同的住户强调不同户型的“均好性”,开发商就可以通过价格杠杆灵活的采取销控措施,提高土地商业价值的同时也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解决了以上的关系和矛盾,在满足了指标的“均好性”后,小区空间品质的提升和相应主题的发掘则是画龙点睛,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所以,好的小区设计应该是一个能够成立的、合理的组织了交通,满足了相关规范要求的小区,简单的说是一个理性的注重了其“均好性”的小区设计。
  1.2注重空间“灵活性”与“趣味性”的感性设计;
  即使在同一个小区相同的建筑布局下,依旧能形成不同的道路组团布局,这就需要从“灵活性”与“趣味性”出发,对其进行“感性”的设计。通过对空间轴线的设计增加小区的空间趣味性和场所感;针对不同的交通系统,强调不同的轴线设计,进一步的发掘其空间、主题的潜在品质,力求提升相应的建筑布局“灵活性”和小区空间“趣味性”。
  小区的空间组织,其相关的交通组织是关键,道路系统是一个小区的骨骼,是划分组团,调节小区人口密度的重要边界。顺畅的交通既能满足各家各户便捷的交通需求,道路的分级更能便于各组团的管理。合理的道路骨架将小区划分为不同的组团,保证每各个组团具备不同的特征和个性,拥有充足的阳光和丰富的景观空间,充分体现每个组团居住的“均好性”。小区的交通组织,是在“理性”的平衡点中进行“感性”的空间设计,以此来强化社区、组团、住宅单体的识别性。住宅小区规划应以减弱或消除这种客观的分隔为目标,在平面布置阶段,充分考虑人们的社交需求,构建有序的交通流向,创造良好的外部交往环境。采用丰富多样的规划手法,结合各地气候、地理、文化特点设立相对丰富的休息、活动空间,做到夏天有夏天的去处,冬天有冬天的空间,合理引导人们的交往意向,以住宅组团为基本单位,建设良好的邻里关系模式。空间布局上体现从“公共”到“半公共”到“半私密”再到“私密”的过度。根据不同的小区规模,进行合适、适宜的空间格局设计,使小区达到迥异的景观效果的同时赋予小区鲜明的个性。组团道路的延伸又作为景观主线,层次分明,功能各异,既集健身、疏散、休憩、游玩于一身,又丰富了景观,增添了文化氛围和公共交往空间;同时也是整个小区环境设计理念的延续。
  住宅产品有其特殊性,它既有私密性要求(如一梯一户、一梯多户等),住户以两户或多户为基本社交单元。又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以满足人们相互交流的社交需求。单元式住宅居住模式是工业发展的产物,与我国传统的胡同~弄堂~四合院居住模式有很大区别,客观上已经从空间上对人们的交往增加了阻隔,使人们的交流受到相对更大的约束,这与我国传统的居住文化产生极大的冲突,也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注重环境空间的多重性,因为这种多重性为人的活动行为提供了多种选择,使人们感受到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化家园氛围;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回归,贯彻环境设计高标准的设计指导思想。我们往往会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精髓,针对每个组团,每个住户都注重其对“景”的渴望,通过借景、对景的手法,强调移步换景,处处有景的空间格局;力求以人为本,满足人们对精神层次的追求;通过不断变化的细节差异,来表达丰富的居住内涵,形成个性鲜明独特的文化标志。当然,最终我们还要结合道路骨架返回来对建筑布局经行必要的调整,使得小区的院落空间与建筑实体更加有机的渗透结合;通过交通系统的组织,我们尽力摒弃传统住宅区千篇一律的重复但却缺乏韵律的排布方式,结合移步换景的中国园林的自由布局,达到关心居住者居住心理的目的。
  总而言之,小区设计同样要注重空间“灵活性”与“趣味性”的感性设计。通过不同的设计对比、调整最终形成较满意的小区规划设计方案。只有充分体现了空间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不断地通过“感性”和“理性”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设计方法;使“理性”的“图”与“感性”的“底”相辅相成,形成具有层次和变化,才能形成生动而不让人乏味的场所空间。
  1.3“理性”的户型设计,“感性”的单元组合;
  盲目追求面积的大小、厅室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住宅舒适度和资源节约方面的考虑。过分空旷也是一种不适的体现,个别空间的面积过分扩大,造成了整套住宅面积加大。比如15平方米的卫生间、20平方米的阳台等。科学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18平方米左右,已经达到了一般发达国家的居住水平。结合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十分紧缺的现状,适度控制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对有效节约耕地面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创造尺度合适的住宅空间户型设计。注重对空间尺度的推敲与研究,将人们的生活起居习惯贯通于具体设计思维中,创造尺度合适的空间,使一套住宅具备起居、会客、学习、储藏等基本功能空间,各个空间尺度合理,使人居住其中既富于亲和力,又不显得空旷。在住宅设施布置上,更应深入研究人们的生活习惯,进一步贯彻这一设计理念,努力提高住宅品质。比如厨房有流畅的操作流程、卫生间充分考虑生活习惯、各空间电气插座数量足够、位置合理等。这些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在设计与施工中却容易忽视,给使用者带来不适,从而降低住宅的品质。致使使用者重新改造,造成一些材料不必要的浪费。
  以节能、健康、生态为原则,“理性”的体现经济、合理、超前性,强调观景特色。具体到每个户型的设计,则以经济、适用为主,力求三明,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基本上是保证在一居60平方米左右,二居在70-90平方米,三居在90-120平方米之间。在户型配比上,以中小户型三居室为主;第一,可以降低公摊比率;第二,使居室的户型更加实用;第三,可以有效的提高容积率。同时,也要注重户型间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做到模块设计,随时拆分。发掘阳台空间的功能设计,设计完善的家务空间和多功能空间尤其有利于小户型的设计。起居室则考虑设置一步式阳台,有利通风采光。
  作为“理性”的图,小区的住宅建筑应尽量多考虑塔板住宅的直线布局,紧凑的建筑单元布局有利于减少体形系数,充分适应北方的气候特点。以高层低密度为主,合理的利用土地,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高层住宅以两梯三户为主,注重山墙户型的设计,开发n+1户型,充分挖掘土地的利用率。通过住宅单元的灵活组合,给小区内部环境空间边界带来了丰富的轮廓和层次,多种组合形式的住宅也为小区增加的丰富的景观素材。采用多种组合的宗旨是使住户感到亲切自然又不千篇一律,结合园林式布局以求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感性”的空间边界变化使小区内各组建筑之间产生差异,使住户增加居住热情和对自己家园的认同感。
  2结语
  优秀的小区设计充分利用了小区及周围的自然环境条件,使小区环境既相对完整,使其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舒适、优美、宜人的生活空间。我们只有坚持小区建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创造良好居住环境的前提下,努力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努力创造新颖和灵活多变的住宅类型和多样化的群体住宅建筑组合,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才能形成丰富多样的居住环境。同时,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扩大小区建设的技术含量,坚持以人为中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充分利用现有自然环境条件,才能把小区建设成为舒适、方便、安全、卫生的城市现代化宜居社区。
  通过以上对于小区规划设计“理性”和“感性”设计的探讨,我们觉得二者不是一个单向的设计程序,也无法分清孰轻孰重;二者是一个从一开始就相互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渐进式设计,犹如人体的DNA双螺旋,是一个互相扭转,螺旋上升的设计过程。只有不断地比较、推敲,才能最终形成令规划部门认可,开发商满意,建筑师感到欣慰的优秀设计。
  

文章标题:小区规划的“理性”和“感性” 设计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130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