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控制混凝土施工质量

所属栏目:项目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1-07-16 08:25 热度:

  摘要:混凝土是由水泥和水反映生成的水化物硬化(即水泥石),将细骨料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它能限制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增加体积稳定性。混凝土缺陷的存在是绝对的,但就施工实际来说,可以通过改善混凝土施工工艺,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控制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混凝土结构是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混凝土结构是房屋建筑中最主要的建筑结构,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几乎任何建筑都可以采用,只要按现行设计、施工规范、标准进行设计与施工,其安全就会有充分的保证。但是,混凝土施工中的质量事故仍然时有发生,下面笔者谈谈如何做好混凝土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工作。
  一、加强混凝土质量控制
  (一)混凝土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执行《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及《预拌混凝土》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管理和控制,对原材料和预拌混凝土要严格实行质量检验,建立质量检验台账;对计量、检测设备应进行定期检定和校核。
  (二)混凝土供应单位应按子分部工程分混凝土品种、强度等级向使用单位提供商品混凝土出厂合格证。
  (三)加强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质量控制
  1.使用的原材料要符合要求,特别是砂、石材料变异性较大,试验室人员必需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经常取样进行检验,不符合要求的材料杜绝使用。试验室必需根据工程结构各部位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进行各项试验,提出性能好,成本低的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每天工地进行混凝土搅拌前,试验室必需检验砂、石料的含水量,调整混凝土的用水量,以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施工中当混凝土坍落度大于规定的范围时,不准入仓浇筑。因为若配制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得到控制,称量准确,则坍落度变化大的原因必然是混凝土中水量的增多,这样则水灰比变化大,必然导致混凝土强度的降低。所以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工地试验室人员一定要经常进行混凝土坍落度检验,坍落度符合要求才能入仓。
  2.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各种原材料应具备质量证明文件并按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批量复试以确保质量,并按进场批次、复试记录和使用记录建立一一对应的台帐,做到每个批次的商品混凝土所使用的原材料质量可追溯。采用人工砂或混合砂拌制混凝土,必须对石粉含量和压碎值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做到每批必检。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由混凝土生产单位根据合同要求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等国家现行标准规定进行,原材料质量变化时应及时通过试验调整确定配合比,对每批出厂混凝土做好出厂检验(包括强度和坍落度),并作好记录。
  (四)混凝土进入施工现场时,施工单位应当在监理(建设)单位的监督下,会同混凝土生产单位对进场的每一车混凝土进行交货验收,并作好交货验收记录和制做用于验证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试件,验收内容为混凝土的类别、数量及配合比、混凝土的坍落度,验收合格后,施工、监理(建设)及混凝土生产单位应当在《商品混凝土交接单》上会签,施工现场交货验收记录列入工程技术资料。验收不符合要求的应退货。
  (五)加强混凝土质量管理。混凝土强度和坍落度不能满足合同要求时,混凝土不得使用。严禁混凝土进入施工现场后任意加水、进行二次搅拌和超过初凝时间的混凝土用于工程。混凝土企业应建立商品混凝土技术交底制度,在混凝土浇筑、振捣、养护、拆模等环节加强技术指导与提醒。
  二、提高现场搅拌混凝土质量
  使用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工程,施工、监理单位必须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等规范要求,控制混凝土质量。
  (一)混凝土工程用水泥、外加剂、矿物掺合料、粗细骨料等原材料必须坚持“先检验,后使用”的原则,严格实行见证取样制度,工程施工现场必须建立各种原材料进场及试验台账。
  1.水泥进场时必须有质保书,对其品种、级别、批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核实。水泥进厂后要及时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性能指标,按相关国家标准进行抽样复验。
  2.外加剂、矿物掺合料应按相关标准进行抽样复验,复验合格的才能应用,并做好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试验,其合理掺量要通过试验确定。
  3.混凝土所用的粗、细骨料质量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的规定。对于质量有明显外观差异及波动性较大的粗、细骨料,应该增加检验批次;施工现场必须对混合砂的石粉含量和压碎值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做到每批必检;不宜采用人工砂现场拌制混凝土。
  (二)现场搅拌混凝土应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有关规定并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和工作性等进行配合比设计,采用重量配合比计量。当施工现场原材料质量变动时,及时对施工配合比进行调整。
  1.混凝土拌制前应检验校核计量器具,并由专人负责建立计量器具检定台账。
  2.实施混凝土开盘鉴定,并作好记录;指定专人负责建立每盘混凝土的配合比计量台账。
  三、做好混凝土浇灌前的准备工作
  1.检查模板
  主要检查模板的位置、标高、截面尺寸、垂直度,检查模板接缝是否严密,预埋构件位置和数量是否符合图纸要求,支撑是否牢固。此外还需清除模板内的木屑、垃圾等杂物,并将木模板浇水湿润。
  2.检查钢筋
  主要检查钢筋的规格、数量、位置、接头是否正确,是否沾有油污等,并填写隐蔽工程验收单。
  3.检查材料、机具和道路
  对材料主要检查其品种、规格、数量与质量;对机具主要检查其数量、运转是否正常;对地面与楼面运输道路主要检查其是否平坦,运输工具能否直接到达各个浇筑部位。
  4.检查水、电供应
  与水、电供应部门联系,防止水、电供应中断;了解天气预报,准备防雨防冻措施。做好安全设施的检查。做好技术交底,进行劳动力的分工及其他组织工作。
  四、加强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在混凝土结构模板支架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因快速施工,现浇楼板混凝土强度较低的实际情况,施工荷载的取值时,必须确保支撑、支架的稳定性,最大限度的降低现浇楼板裂缝。
  (二)施工单位应加强混凝土浇筑、振捣、养护等环节的工艺控制。对于大体积混凝土、高强度混凝土和重要结构部位的混凝土工程,浇筑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方案中应明确施工技术要求和模板检查人,布料人、振捣手等人员姓名。混凝土施工前,项目经理或技术负责人应实施专项技术交底,在混凝土施工中,应跟班作业,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三)严格执行工序三检交检制度。当混凝土构件拆模后,施工单位应组织质量检查人员对浇筑构件的外观进行检查,当发现严重质量缺陷时,应立即上报告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负责人,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处理措施,严禁施工单位自行处理。对己达到养护龄期的混凝土构件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验收,当发现实体混凝土强度存在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总之,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必须经常面对混凝土质量缺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要严格按照规范及操作规程施工,大多数质量缺陷是可以避免的。对于已经产生的质量缺陷,应科学分析,正确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各工序既是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必须综合质量为标准,妥善地处理施工的全过程。

文章标题:谈如何控制混凝土施工质量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xiangmu/972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