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的村落公共空间重塑—以李巷老建筑改造为例

所属栏目:财会论文 发布日期:2022-04-12 09:35 热度:

   针对当下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梳理出几种乡建模式,并以李巷村改造为例,着重阐述村落作为空间载体,如何挖掘并发扬自身特色和优势,实现与产业及资源的对接。在尊重乡村原有肌理的前提下,营造出“主客共享”的乡村新公共空间。

乡村振兴下的村落 公共空间重塑 —以李巷老建筑改造为例

  1 当建筑师谈论乡建,首先要明确在谈论什么?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新一轮的乡建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就如同一处处“乡村大舞台”,各类“剧目”纷纷上场。而另一边,各种空心村、废弃村现象又问题凸显,这里面既有近郊农村,也有偏远村落 ;既有保存较完整的古村,也有翻建年代较新的乡村。它们的地理位置、风貌特色、人口构成等情况各不相同,因而对应的发展策略、导入的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这也直接导致了建筑师介入乡建时的设计方法的不同。所以作为建筑师,在投身乡村建设之前,一定要看清楚自己手里拿的“剧本”,才能做到量体裁衣、有的放矢。

  1.1 影响建筑设计的几大层面 1.1.1 政策层面—闲置资产流转从资产的角度讲,这些空心村、废弃村实际上就是闲置资产,闲置资产流转是目前国家倡导的资源获取途径之一,而农村的闲置资产流转,则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积极探索。在一些乡村中,农民拥有的土地、房屋等资产普遍闲置,财产权、收益权得不到有效体现,进而造成了农村产权资源浪费。而资产流转能够唤醒沉睡的乡村闲置资产,发挥资产价值,进而实现一定收益。资产流转可以采取出租、出让、入股等形式,不同的形式直接导致设计内容和设计策略的不同。换句话说,对于建筑师而言,就是拿什么剧本演什么戏。出租 :是农户与承租方之间在一定期限内的资产使用权转移,以获取固定的收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民宿类产品。这一类建筑以单栋房屋或院落为单位,承租方将租用的农宅进行整修和改造,为人提供住宿、休闲的功能空间,强调的是鲜明的个性化、特色化。出让 :农民取得一定量的土地补偿后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剩余期限的形式。目前征收的主体一般为政府。房屋和土地在征收之后,一般由开发平台进行整体打造,其功能目前比较常见的是文旅类项目,这类项目往往注重体验感,但考虑到后期招租的需要,室内要考虑多功能用途。入股 :农户将资产的使用权作为股份,参与经营并分红,并获得就业机会、从事经营工作,使他们能够长期分享收益。一般是由企业作为平台,依托农宅打造乡村民宿群或乡村酒店群类的旅游度假产品,在突出原生态特色的基础上,融入品牌的标准化设计。

  1.1.2 规划层面新形势下乡村建设从根本上看是产业、空间和社会在乡村这个载体上整体提升的过程,乡村建设的运作也逐渐发展成为从投资、到建设、到招商运营的全链条过程,需要充分考虑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1) 尽量依托产业制定规划,并非配合规划凭空“造”产业,而是利用规划发展产业。 2) 做能“落地”( 可操作、可实施 ) 的规划。这就需要规划和策划并举,让诸如市场分析、总体定位、产业选择、业态组合、开发策略、运营模式等在规划阶段就融入设计中。 3) 将乡村规划和全域旅游紧密结合,避免为做村子而做村子。 4) 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展示当地风貌,切忌照搬、复制,从而造成“千村一面”。 5) 乡村振兴不是乡村置换,增加农民的参与度,为农民返乡、农民就业创造条件。

  2 李巷属于怎样的乡建?

  2.1 李巷在哪儿?李巷村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社区,距离南京主城区 60km,距离溧水城区 20km,全自然村共有 125 户。作为南京的经济薄弱村,2015 年李巷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 18750 元,村级集体收入 120 万元,是南京市典型的贫困村。另一方面,李巷又地处“宁杭生态经济走廊”的溧水界内,属于靠近山地的平原地区,交通上临近宁杭高速的白马出口,处于南京“1小时都市出行圈” 内,受惠于长三角地区的旺盛消费力,有利于带动乡村的“都市圈周末经济”。

  2.2 李巷有什么? 1) 产业资源。发展乡村,关键是发展产业。作为南京周边著名的两莓 ( 蓝莓、黑莓 ) 产业基地,李巷每年一度的蓝莓节已经小有名气,村里也有不少种植户。加上稻田风光、四面环山的自然条件,李巷所在的石头寨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休闲、观光。 2) 自然资源。李巷村被田园环抱,田园之外就是山,山中有潭,潭水顺溪而下汇成小河,河水流经稻田和村庄,形成池塘,俨然一幅山岗环绕的田园乡村风景画卷 ( 图 1)。 3) 红色资源。正是因其便于隐蔽、瞭望和转移的地理优势,这里成为了抗战时期苏南地区新四军 16 旅旅部所在地,有着“苏南小延安”之称 ( 图 2)。村中至今仍保留着多处革命领袖的旧居,村中很多当年亲历抗战斗争的少年如今已是迟暮之年的老人,“抢救革命遗迹”的任务迫在眉睫。

  2.3 李巷打算干什么?李巷所在的溧水区,近年来致力于打造 “无想山板块”全域旅游,加之围绕李巷制定的 14km2 范围内的区域策划,让“产业旅游 + 红色旅游 + 生态休闲游”的多重效应叠加,使得李巷村的游客集散与配套服务的供求关系日益凸显,促使全新的乡村公共服务产品出现—即以政府为主导的、糅合了公共利益和市场发展的村庄建设。所以李巷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全域旅游格局中的一个配套服务集散地,同时利用好自身产业的优势条件,保护好现有的红色资源和自然资源。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在不久前江苏省启动的 “特色田园乡村”第一批建设试点中,溧水李巷村榜上有名。

  3 如何做李巷?

  3.1 开发模式与城市不同,村庄建设面临着复杂的权属关系,即使是资产出让给政府,也有着多元的乡村建设资金和多头的管理政策,这就需要政府方面有一个平台单位进行全局的协调和统筹。在李巷村规划建设中,开发平台溧水区商旅集团承担了这一角色。它的职能主要包括 :1) 多级政府机构的协调。商旅集团面向区级政府及各部门,统筹涉农专项资金、扶贫专项政策,并将这些资金和政策协调考虑,融合后运用到村庄建设计划中 ;2) 面向镇政府实现资金的分配和项目的具体落地工作,确保基础设施建设、闲置房屋收储、文化设施建设等能够责任明确 ;3) 面向村集体进行社会保障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商旅集团作为李巷村规划建设的唯一实施者,承担了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程统筹和协调工作,一个平台的规划建设统筹也确保了规划和设计意图能够不折不扣地完成实施。

  3.2 规划先行在李巷村规划中,以规划单位—南京城理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为龙头,统筹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市政设计、水利设计等专项设计团队和文创运营团队,形成一个整体的技术团队实现对项目全程的支撑并把控项目的技术方向,其宏观性和统领性有助于统筹多层次规划设计工作,在李巷村规划过程中,“规划先行、统筹兼顾”的理念和原则一直贯彻在项目始终。规划团队通过《石头寨社区发展规划》和《李巷村村庄建设规划》,对李巷村的建筑、景观、水利设施和市政设施配套提出了明确的建设指引,各专项团队在规划的统筹下,进一步细化设计各自的专项内容 ( 图 6)。

  4 有了前策划、更需要后评估

  新一轮“乡村振兴”大幕刚刚拉开,很多方法策略也是在探索中砥砺前行,这时候就需要“且行且回头”,及时总结、论证,为下一步工作提出科学的指导方向。

  4.1 谁受益了?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对李巷的诉求就是能够脱贫致富,这就需要通过李巷村产业的提升来实现,一方面进一步发挥两莓产业的产业优势,另一方面则是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与革命教育、乡村旅游相融合,形成独特的产业发展路径。开发平台 :溧水商旅集团作为李巷村开发建设的实际操盘手,其任务不仅仅是村庄本身的建设,还包括村庄后期的维护、保养和运营工作,需要可持续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因此,商旅集团也需要在李巷村的建设过程中,通过资产储备、出租和部分项目的前期运营,来保证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村集体 :李巷村集体也是本次村庄发展中的受帮扶对象,相对于村民,村集体现有集体资产无法产生效益,因此也不能给集体带来资金收益。村集体通过李巷村的建设,实现了对集体闲置资产进行激活。村民 :在持有资产增值的同时,村里增加的游客量也带来了商机,为村民致富创造新的契机,回乡创业苗头初显。

  4.2 运营现状 4.2.1 村民的使用情况正是因为在设计中采用了“转角有人家” 的策略,老乡们在“开村”之后,纷纷把室内的生活延续到这条新生的“村巷”中来,或闲坐唠嗑,或端碗吃饭,或摆摊叫卖,就如同他们以往的生活习惯那样。4.2.2 自然对建设的弥合程度必须承认,建设行为总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而一些在建设时期刻意营造的“精品景观”,在乡村这样的“轻维护”的自然条件中很难维持,还是要扎根土地做“接地气” 的设计。运营一年时间后回访中发现,当地土生土长的植物相对其他外来物种生命力更加旺盛,“当地居民”已逐渐接纳并弥合当初建设的痕迹,而这恰恰有助于营造淳朴的乡村气息 ( 图 50~52)。

  4.3 紧锣密鼓的二期建设由于房屋征收问题,已经设计好的青年旅社和纪念馆没有在一期实现建设。这就导致虽然客流络绎不绝,但停留时间仅限于半天。留住游客的“吃”与“住”,只解决了前一个,随着运营的推进,来了之后“看什么” 和“住哪儿”的市场需求 (2 个学习班 100 人左右规模 ) 迫在眉睫。针对这一情况,平台立刻调整部署,沿用“建筑村落化”的思路,将纪念馆的功能重新分布在李氏宗祠中。而青年旅社的功能,将利用祠堂旁边的村委会旧址进行改造实现,这也进一步完善了原规划中外来游客停车进村的流线 ( 图 55)。平台对村中已征收房屋资产进一步梳理,并积极寻找市场投资进行对接,同时将已经成型的村中游线继续向东延伸,与东侧两莓基地实现对接,进一步整合产业经济和红色旅游带来的优势叠加效应。

  5 结语

  伴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新一轮的乡村建设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乡村在社会体系中承担的功能和角色也会越来越丰富,如何结合既有村落营造出新型乡村公共空间,把它打造成乡村振兴的载体,既满足本地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又满足外来游客消费服务的需求,是新一轮乡建设计中值得探索的重要方面。

  《乡村振兴下的村落公共空间重塑—以李巷老建筑改造为例》来源:《建筑学报》,作者:李竹; 刘晶晶; 王嘉峻

文章标题:乡村振兴下的村落公共空间重塑—以李巷老建筑改造为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ngji/caikuai/4814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