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职业期刊投稿语文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巧妙“借”用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4-12-10 15:54 热度: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教育投入在不断增加,教学设备得以不断升级,教学手段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改进。尤其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所特有的形、声、色的功能,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三尺讲台的传统模式,并通过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宏观为微观等多种表现手法,调动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投入到了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了最佳的课堂效果。而且,这样能够激发学生蓬勃的求知欲,让其在积极参与和决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能够更真实、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地学习、感知、理解教材,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育与职业期刊,语文课堂,信息技术,巧妙借用

  为了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我认为要在四“借”上下工夫。

  一、借信息技术引情,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学直观形象,运用声像媒体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感知和理解教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增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用感染力较强的直观手段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交替使用,使之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提高了单位时间内学习活动的效率。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时,教学伊始,我出示蝴蝶飞舞的课件,并说:“同学们,你们见过成千上万只蝴蝶聚会的场面吗?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然后,我播放录像。随着轻柔的乐曲声,屏幕上呈现出一片蝴蝶纷飞的景象。学生顿时被吸引住了,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五彩斑斓、美丽异常的蝴蝶。那成千上万的蝴蝶聚会的壮观场面,使人如临其境。看到这儿,学生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哇,蝴蝶真多真美啊!”正由于我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发挥其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从而使得他们视语文学习为一大 “乐事”。

  二、借信息技术引知,丰富想象,体验情感,把教学引入新视野

教育与职业期刊投稿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想象力也丰富。但由于他们生活经验有限,表象材料很单薄,语感也相对较差,使得他们紧紧依据课文文字和教师的口头讲解是难以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而信息技术在这方面却占优势,它比传统媒体更具有表现力。这就是说,使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化解教学重难点,从不会到会,丰富学生的想象,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更加能让学生以积极的、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如教学《鲁班和橹板》一文时,其难点是鲁班如何受鸭子脚蹼划水的启示,造出摇船新工具。我在这里用剪辑来的录像形象地对比老艄公用竹篙撑船如何吃力,用橹板划船如何省力,小鸭子用脚蹼划水如何给鲁班启示。接着,我提问:“谁来说说看到的情景?”学生纷纷踊跃发言,学习热情高涨。由此,让学生的认识在形象的观察和积极的思维中逐渐明晰起来,深入浅出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在教师的巧妙铺垫和搭桥的示导、启发中顺利地跃过了学习的障碍而获得了新知识。

  三、借信息技术引读,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官,激发学生入情入境,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例如,《秋姑娘的信》一文以童话形式,展示了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以各自独特方式准备过冬的情形,显得妙趣横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师生喜爱。在朗读指导中,我没有说哪个词要读重音,哪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只是让学生在练读中体会。我先用多媒体出示四幅画,并问学生:“秋姑娘把信送到朋友手中,朋友们会怎么做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飞;冬眠的青蛙盖着厚厚的被子呼呼大睡……”接着,我出示课文2至5自然段,并配上抒情的音乐让学生练习读。这样,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秋姑娘对好朋友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在朗读过程中自然流露出关心和体贴的语气。最后,进行比赛,对于读得好的学生,我就送一片亲手制作的枫叶书签,作为奖励。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准确传神,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朗读能力,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获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借“信息技术”优化练习设计,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活学活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第一次明确了语文既是交际工具又是负载文化,而且自身就是文化的特质。而文化的语言载体就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当然离不开创造性想象,离不开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其中,课堂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急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精心设计和优化练习内容,不仅能减少“时耗”,更能发展学生思维,体现 “活而不难,易中求深”,从而产生“磁场”效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信息技术使得学生在享受网络的精神大餐,领略众多的诗情画意,赞叹人类文明的光辉灿烂的同时,也产生了对语文的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创造欲望。

  如学习《水乡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想一想:“水乡除了水多、船多、歌多之外,还会有什么也多?我们能否模仿着书本上的样子也来当回‘小诗人’。”学生可以进入网络课件中的“我来写诗”这个环节学习,其中包括“图片长廊”“作品欣赏”“我来写诗” 等三个子栏目。这时,学生的自主参与度高涨。这样的教学不再如传统单机演播形式的课件那般重视“演”和“播”,而是让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网络课件,通过 “人机对话”进行自主探索研究,从而创作出了许多令人惊讶的小诗。如:“水乡什么多?米多,千袋米,万袋米,装满一袋又一袋,粒粒米儿像珍珠。”又如: “水乡什么多?树多。千棵树,万棵树,长出一棵又一棵,处处绿叶舞清风。”由于掌握了丰富的资料,学生的创作变平凡为奇特,收获颇丰。

  综上所述,巧妙借用信息技术,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可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尝试、探求、创造、发现的境界之中,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发挥。因此,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接受信息量大,获得的知识多,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地理解所学内容,进入情境,受到感染和教育。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研究:2005(11),2008(6).

  [2]张庆.面向未来的母语教学.2003(7).

  [3]江苏信息技术.2008(1).

文章标题:教育与职业期刊投稿语文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巧妙“借”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ongxue/2425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