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心期刊网范文教师要还给学生“问”的权利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4-09-19 17:07 热度:

  目前,我们中学的课程改革工作正在以蓬勃之势向前发展,特别是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摈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用启发式、探究式等代替注入式,这就是一种明显的改进。但是,仔细审视当今中学课堂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不少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又陷入了另一个误区。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接二连三的提问代替了以前面面俱到的“满堂灌”。课堂上,教师的时不时提问,实际上已经又有意无意的剥夺了学生“问”的权利。

  摘要:“问”是创造的开始,“问”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培养学生“问”的能力,就是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品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教师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作为工作切入点,让学生从被动地“答问”到主动去“发问”,这样就一定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奏出最美妙的乐章。

  关键词:中国核心期刊网,教师,权利,学生

  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是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较为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反馈的主要手段之一。我们教师有的提问确实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有 “吹皱一池春水”的反应……可是,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处处主动出击,先“发”制人、“问”人,学生也就只能面对教师的提问被动地答问。这样的课堂,尽管让人感得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学生也能得到一定的训练,但实际上,学生往往面对教师这连珠炮似的提问,只能是被动地机械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几乎没有自己设疑发问的时间或机会。在教学中,教师有意无意的通过设问又把学生引领到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结果中去,控制着学生的学习思路,侵犯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就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的主体性根本得不到体现。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那些求知欲旺盛的人,不满足于对事物的通常的表面解释,而要进一步追求现象内部的原因和结果,从别人看不出问题的地方去发现问题。要发现问题,就必须首先对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专心致志的去分析、解决问题。所以,从完整的思维过程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人的思维的“三部曲”。如果我们失去了“发现问题”这一首要环节,久而久之,这种思维环节的缺损就会影响到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因而,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意培养学生善于“问”的思维和“问”的能力。

  我们教师要真正还“问”的权利予学生。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这种“还”绝不仅仅是操作层面上的改变,必须是在教学思想、教育观念上的更新。它所体现的是“以生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这一点也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际需要。透视“满堂提问”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经过分析和思考,进而寻求答案、加以解决的过程,同注入式的“满堂灌”从实际意义上没有多大区别,它仍然只是停留在落实记住知识的层面上,着眼点只是想让学生“学会”而不是让学生“会学”。如果我们教师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会学”,教师就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大胆的怀疑,自觉的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更少的受到限制,由以前的相对封闭转为开放,在宽广的思维空间里有效地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要让学生主动去发问,我们教师还必须改变我们的评价观。以前,我们评价一堂课的好赖,往往是把知识目标的落实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课堂上,我们的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舍不得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时间、也不能提出问题。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两个元素构成的认知系统。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有利于课堂控制,即使是从教多年的教师,要是让学生放开去问,能从容应对的也不多,所以让学生大胆的问,对教师的素质也是一个挑战。而且,随着学习课程的深入,创新能力的形成,学生提出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宽广的胸怀才能接纳学生的挑战。无数事实证明,经常发问的学生思维敏捷,能力较强,考试成绩优秀;而死啃书本从来不发问的学生成绩往往平平淡淡。所以,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去问,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十分幼稚,我们也要加以保护,保护学生“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实,我们这是在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

  另外,我们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问”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懂得怎样去发现问题,怎样去提出问题,怎样有疑而问,怎样于无疑之处生疑。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从主题、结构、语言、语法等多方面提出问题。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课,它的开头第一段就点出“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那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通过思考,我们发现这是从结构上着眼设疑,开篇让学生产生疑问。又如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时,教师事先提出文章是怎样选材的?这一问题就是让学生从选材上设疑。学了《物种起源》一课,有的学生问“生物进化的规则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我们的社会在某些时间、某些方面似乎鲜明的体现了这种自然法则,这是社会的进步呢?还是退步呢?”我们暂不去讨论这问题的结果,仅从这个问题提出的角度,就可以看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思考的深入。这一点本身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它还可以让学生在对比过程中去发现问题。

  作为工作切入点,让学生从被动地“答问”到主动去“发问”,这样就一定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定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奏出最美妙的乐章。

文章标题:中国核心期刊网范文教师要还给学生“问”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ongxue/2279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