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2 17:17 热度:

  摘要: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鼓励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教育可谓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中职教育仍然存在着社会的认可程度不高、经费短缺、生源萎缩等问题。中职教育的发展可谓喜忧参半。
  关键词:中职 教育 现状 问题
  始于1958年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渐演变为城乡居民无法弥合财富的鸿沟,并决定着城乡居民的“身份”。在恢复高考制度前,它成为一堵阻挡许多农村优秀青年实现美好愿望的“无形的墙”。在恢复高考制度后的近二十年内,许多莘莘学子就是通过进入中专学校学习实现了跨越这朵无形的墙的梦想,最终改变了自己的“身份”。在当时能进入一所普通的中职学校学习不说是梦寐以求,也殊属不易。君不见,多少人反复“艰苦奋斗”都难如愿以偿,只好带着无奈的失落走向了社会。几经风雨飘摇,如今的许多中职学校已难觅当年昂扬的风采,开始凸现出一些生存的问题。中职教育的发展可谓喜忧参半。
  喜的是:第一,十七大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并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国家财政又给予在校中职生每人两年3000元补贴,这为中职学生铺平了求学之路,也为中职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第二,中职生入学的门槛低,教育的收费低,易被城乡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家庭接受。第三,中职毕业生就业渠道多,就业率高,在不少行业还倍受亲睐。第四,目前,地方政府非常关注中职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不少县市的“职教中心”、“职教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为中职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这是好事,是喜事,国人应当为此欢欣鼓舞。
  高兴之余,如果深入调查和研究中职教育的现状,如果认真分析近年来中职教育运行的轨迹,我们的教育专家、政府官员等应该冷静地、现实地、正确地面对和思考中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被轻视了的教育
  长期以来,国人对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不足,普遍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例如,有的学生成绩明显欠佳,也明知自己难以攀上人才“金字塔”尖,但就是不愿正确面对现实,也不自我问责,而是过于鄙薄职业教育,甚至有的人把职业教育视为二流教育。这种传统的价值观、质量观、评价观长期在人们的思想中作崇,一时难以改变对职业教育的成见,何谈与时俱进。近年来,我国总结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大了发展职教的力度,并制定了一些有效的方针和政策,以充分发挥职教的有效作用。如果我国的普教与职教能并举发展,教育方针能落到实处,如果国人的教育观、价值观、质量观等有所改变,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我国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会得到大大改善、职业技能会进一步提高。
  二、缺乏特色的教育
  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在职业技能上,强化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执业水平,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职业学校借技能以彰显特色文化,职校学生借技能以立足于现代社会。但为了求生存,近年来不少中职学校脱离了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也不顾自身条件(如教师结构、教学设施、实验或实训等)是否具备,盲目跟风,抢开热门专业。结果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极为严重,正常的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校办得不伦不类。例如有的学校原有专业并不逊色,但因盲目跟风,使得原有专业失去了应有特色,而新专业又力不从心,出现了东不成西不就的尴尬。正因为不少中职学校一味跟风,随意甚至盲目开设新专业,不切实际地追求做大,忽略了培植特色专业和“拳头产品”,淡薄了品牌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新设专业还未弄清是怎么回事就中途夭折,学校也因此名声狼藉,难以为继。
  同时,一些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职业岗位对技能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无法实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教学过程被淡化,考试与考核成为摆设。但也有一些中职教育的学制过于规范化,虽然严格实行国家统一规定的三年制或四年制,却淡化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很难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与此相反,一些学校为了套取国家的财政补贴和学生的相关费用,存在着严重的短期行为,学生入学后打着工学交替的幌子,经过三五个月的“强化培训”,不管是否“学有所获”,就把这些“在制品”或“半成品”或“未检品”一次性地批发给企业,学校简直成了“劳动力贩子”,何谈职业技能、专业特色?湖北省黄冈市副市长梅香雪毫不掩饰地说,“……就业准入制度不严,一些企业和用人单位没有按照要求录用工作人员。中职学校在经济压力和企业用工的诱惑下,不按照办学规律落实教学计划,让学生提前就业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职业学校教育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终身发展。”①
  三、结构失衡的教育
  (一)教师结构不合理
  从职校教师的构成上看,一是中职学校的原有教师。虽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已纷纷离去,但仍然留下了一些专业教师,而且这些教师仍然还在“挑大梁”。二是从普通中学转入的部分教师。这部分教师从事职业教育是新手,缺乏相应的职业教学经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显得力不从心。三是从普通高校分来的年轻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学历高,但教学经验尤其是实验或实训经验明显不足,且有相当数量的人思想不够稳定,随时有跳槽可能性。四是外聘教师。部分学校虽然外聘了一些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但他们缺乏教学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利于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的结构上看,文化课教师比重偏大,专业课教师的比重偏小,专业课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更少,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同时,教师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年轻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与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如何加速培养“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并留住其人其心是中职学校必须认真思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湖北省黄冈市素有‘教育之乡’的美誉,该市由于中职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职工数量激增,2003年全市中职学校教职工是2296人,师生比为1:7.4,2008年教职工4083人,师生比却跌落到1:16.3。”②“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匮乏,直接影响了中职教育实验或实训环节的教学,技能教学的质量无法保证。随着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专业教师紧缺的问题日益严峻。这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往往是建立在充足、先进和完善的实验或实训设施和实习基地之上的。目前,除了少数中职学校已有效开展“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或进行“订单培养”,让专业与当地产业有效对接外,大多数中职学校还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还没有与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校方一头热,企业冷冰冰,许多中职学校还在为“企业不感兴趣”而苦恼。
  不少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偏离了当地的产业,无法实现校企合作,这些学校成了向沿海地区输送廉价劳动大军的基地。一些地方政府认为,我出钱办学,培养的人才不愿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却源源不断流向沿海地区,因而不愿向中职学校注入资金,致使中职教育的经费严重短缺,学校基础设施和实验或实训设施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改善,致使工学交替无“工”的场所。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大多数中职学校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收取的学杂费用只够维持学校的日常开支,无法及时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建设必要的实验或实训基地。一些学校数控专业的学生有几百人之多,却没有一台像样的数控机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多,却没有足够的计算机供学生上机操作实习,学生只能学习一点理论知识,无法提高其动手能力。这样的教学条件怎么能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呢?也正因为办学条件差,设备技术含量低,甚至无实验或实训场所,一些中职学校的教学活动不得不仍然偏重于理论的教与学,无法保障理论教学课时与实验或实训课时各占约50%的比例,因而,无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招生秩序混乱,无序竞争激烈
  由于近年初中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减少、一些县市“职教中心”的迅速兴起和不少中职学校的“专业特色”不明及学生“职业技能”低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中职学校的生源每况愈下,生源大战甚至恶战愈演愈烈的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此,每年暑期,各校都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奇招迭出,真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势。随州职校的李桂蓉教师说:“每年的夏天,是我最难挨的时光,不仅仅是天热的原因,而是我害怕一年一度的‘中职招生大战’。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我们几乎是‘人人肩上有重担’,虽然每年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也能为学校作一丁点‘贡献’,但在我内心里,实在是充满了恐惧……”③这不仅仅是李桂蓉老师的个人慨叹,湖北省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教师都有同感。因为中职招生没有设置门槛,没有规模和结构限制,没有专业约束,没有时空界限,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有条件的在上,没有条件的也在上,鱼目混珠。为了争取生源,学校不惜一切大价招揽学生。例如“招生回扣”由暗箱操作变为白日化。有的学校怕在竞争中失利,还在不断水涨船高,有的招生人员或中介人员为了完成招生任务或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自掏腰包补贴;为了求得竞争的胜利,一些学校及其招生人员为了说服学生及其家长,将自己的长处与他校短处相比,对他人说长道短,抬高自己,抵诽他人,甚至虚假宣传;有些学校或招生人员的招生承诺(如费用减免、专业设置、专业证书、就业安置等)或优惠政策宣传基本上是随心所欲的,甚至是违心的。教师的人格和尊严荡然无存。一些县市为了获取国家财政补贴,确保本地生源不流失,根本不去研究本地职校的具体情况,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地方政府采取硬性行政手段,或给初中校长下达招生任务,或与初三班主任业绩挂钩,或提前将升高中无望的学生直接分流到当地职校,或动用乡村干部走村串户做工作,使相关学生失去了自愿选择学校和专业的自由。这种恶性竞争,造成了职教资源的配置不合理,一些地方职校的教学和生活设施虽然非常简陋却生源暴满,而一些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校虽有优雅的环境、一流的设施、优质的职教资源,却长期“吃不饱,穿不暧”,造成不必要的闲置和浪费。
  资料来源:
  ①②杨妤等《农村中职教育喜中有忧》2009年07月15日人民政协网
  ③李桂蓉《中职教育现状之我见》2009年5月

文章标题:中职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iye/39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