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高职称论文范文工学结合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对接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5-07-07 15:00 热度:

   工学结合是现在教育的一种方式,广泛应用在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想必有很大的好处,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并应用在实例用,为以后找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是一篇教授副高职称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工学结合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对接。

  【摘要】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学校与社会融通、专业与行业融通、课程与岗位融通”的“三融通”职业院校发展路径,是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和实践基础。为了克服校企自发合作的障碍,一般需要相关的制度以及从事沟通和协调的组织。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在具体形式上将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或者形成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或者通过市场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

  【关键词】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媒介作用;

  前言:结合我校学生在一汽大众、一汽轿车、一汽国际物流、大陆汽车电子“工学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从“工学结合”目的、理念、困难、师资、媒介、措施等六个方面阐述其重要性。

  “工学结合”的重要性现已为职业教育界充分认可,如何使之顺利开展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与我国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相比,工学结合突出的特点在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在两类不同的场所内完成的,其一是传授理论知识的课堂,其二是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现场,二者各有分工,却又必须进行有效的协作。从教学的内容着眼,其关键在于学校本位与工作本位课程的整合,而若从教学的组织考虑,首要的还应当是明确合作者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一.工学结合的目的

  工学结合就是毕业生在就业前,到与专业相关工作的部门、岗位全面系统的实习,以全面实际了解行业、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熟悉具体岗位的业务工作,为就业和尽快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毕业顶岗实习与就业直通。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为许多由于经济原因不能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贫穷学生提供了经济来源;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其就业率高于未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

  二. 工学结合的理念

  参照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中,应当具备三个条件,即强有力的院校领导核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教育通过市场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学习制度上更加重视学校与企业合作,实施弹性学制,职前与职后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行动导向重于书本知识;在学习方法上重视教室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注重工学结合,就业成为促进学习的重要动力;在专业教师的要求上强调双师结构,重视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占有一定的比例。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主要形式是顶岗实习。所谓顶岗实习就是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加与一般职业人一样的工作。其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尝到作为一个职业人的真实滋味,学会怎么处人、处事。因此,顶岗实习要求“真实的工作环境”,不是模拟或虚设的工作场景。要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得到相关工作经验,还要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值得强调的是,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的训练是顶岗实习的重要内容,热爱劳动是无论哪一代人都必须继承的美德。

  三.工学结合的困难

  顶岗实习的困难之一是企业无法提供这么多的岗位,尤其遇到当前全球的金融风暴。这就需要学校灵活安排授课与实习时间,尽可能多的开拓就业市场,与学生寻找就业单位结合起来,既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顶岗”,又能解决学生的就业。

  顶岗实习的困难之二是管理。首先是学生顶岗实习的分散使管理的难度大大提高。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是学校加大师资管理中的责任驱动和利益驱动双重管理力度,以及设计出一套精细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考核标准和操作流程,与用人单位合作,严格过程管理。其次是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安全等问题。目前我国尚缺乏规范工学结合行为的相关法规,尽管如此,学校还是应在与用人单位感情联系的同时,熟悉已有政策法规,感情与法规双管齐下。

  顶岗实习的困难之三是学生在实习最初阶段不能顺利渡过磨合期,暂时遇到工作的困难,生活的不适应,陌生人的冷漠,就产生退意,甚至辞职回家。这就需要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学校在各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工学结合的师资

  专业建设中的工学结合体现在“与学习相关的要素”和“与工作相关的要素”两者的结合,主要包括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质量管理等,所谓“要素”是指与“学”和“工”相关的各种资源和活动,如双方的人员、场地、信息、标准等。

  师资队伍建设目前的重点有二:一是在高学历、高职称的基础上增加现有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教育能力;二是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他们可以担任专业课的教学,更可以担任校内实训基地或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技能指导。

  五.工学结合的具体措施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素质与用人单位对接的首要目标。职业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据我们多次调研,绝大多数企业对这类人才的第一要求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水准,企业总是将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这就是说,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职业院校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融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必备的技术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2.重视专业建设,增强专业设置与用人单位的对接。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一定要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及时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根据自身条件适应地区、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通过构建专业教学标准,与劳动部门密切合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让学生享受到更加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加快课程教学改革,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对接。职业院校应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强化对实验实训等关键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健全实训基地的工作管理制度,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完善运行机制,确保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质量。学校应定期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吸收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4.注重“双师”结构,增强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对接的能力。职业院校要着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把优化“双师”结构作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尤其要加快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优化“双师”结构,还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要重视对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加强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同时,要加快建立企业培训师队伍,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条件,也是推行兼职教师制度的重要基础。

  加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虽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其成效仍然是制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快完善法律规章,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依法加强对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保护工作,加强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学生实训备案制度,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的对接提供健康的制度环境,促进工学结合教学培训活动的正常开展,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康军(1960年1月--)男 汉族 山东省招远人, 高级讲师 学士学位。研究方向 电子技术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推荐《中国科技教育》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主办的一本关于科技教育的国家级综合性专业科普刊物。

文章标题:副高职称论文范文工学结合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对接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iye/2734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