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职称论文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对策研究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5-05-06 13:53 热度:

   摘 要:在全球化、国际化、一体化大浪潮中,国内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在发展了二十年后遇到了瓶颈,它们必须走出困境,开拓国际化视野,吸收先进经验,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从服务项目、人力资源,到管理运行的全面国际化,建立健全运行、主体、保障等一系列联动机制,一方面促进组织自身成长,另一方面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并且有利于开放、公益的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中学教师职称论文,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国际化

  我国现代高校的志愿服务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发展,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其内容、范围、组织形式等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朝着符合现代社会的前进方向而发展着。在现今世界一体化、多元化融合的潮流下,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开始谋求从内容上、形式上、组织上、理念上与国际接轨,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参与国际化的志愿服务。

  1、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国际化建设的意义

  1.1有利于国际人才培养

  四川大学校长、院士谢和平曾指说过:“一个国家的视野,能够决定他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一所大学的视野,能够决定他施教的广度和深度;一个人的视野,能够决定他的事业和成就,更能决定他人生的高度。 ”他指出:为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为大学培养国际化人才,无论是对于学生而言,还是对于大学而言,都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更是一种追求[]。

  建设国际化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志愿服务的渠道,让高校学生组织、策划、管理、参与国际性的志愿服务项目,学习国际化的组织管理经验,是一个为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的绝佳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充分与国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交流,在项目对接、管理的过程中汲取国际上先进的理念、思想和方式,在参与国际志愿服务项目的同时体验不同文化的不同生活方式、处世方法,开拓国际化视野。经过国际化发展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可以通过种种渠道、方式,从内在到外在培养国际化人才。

  1.2有利于组织自身成长

  浙江师范大学的章剑锋、复旦大学的梅鲜、山东大学的张辉等人提出:高校的青年志愿者组织是我国志愿者事业发展与进步的“先锋实验样本”和“创新基地”,当前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效率不高、活动松散、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应对其性质和目标机制、运行方式、保障体系等进行重新审视和界定,尽快加强管理。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建新、中国农业大学的张燕玲等人指出:我国志愿服务将出现十大发展趋势,而国际志愿服务的参与会向常态化、专业化发展,志愿服务的管理会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志愿服务的组织会向多元化发展,志愿服务的支持保障体系会向系统化发展,志愿服务的国际化合作趋势会逐步加强。

  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的研究不仅时间早,而且研究的领域广泛且深入,对志愿服务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较为深刻[]。国内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在世界一体化潮流中朝国际化方向发展,可以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从机制、管理、运行、项目内容、支持保障等方面逐步完善组织成长。

  1.3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崔玉红指出:校园文化是在学校的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目的,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而形成的物质力量和精神财富[]。现在弘扬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已成为我国高校主流校园文化之一,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和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不断拓展,为高校文化多元化、丰富化、主流化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经济的全球化促成了世界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国际化,也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更为明朗。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特殊的育人载体”[],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使高校校园文化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如何拓宽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已成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主要议题之一,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国际化氛围,打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是国内高校的一个奋斗目标。

  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国际化建设不仅满足了校园文化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拓展了校园公益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高校志愿服务国际化拓展了校园文化国际化的形式和途径,另一方面它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内涵。通过让学生组织和参与国际志愿服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引发高校内又一波公益潮流,使得志愿服务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得以更好的传播;国际志愿服务的经历在校园内的传播,也是推动校园文化国际化的一条新道路。

  2、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现状

  2.1自身建设

  高校志愿服务组织通常采取类似于正规组织的组织结构,有领导机构和职能部门划分,形成树枝状的组织管理结构。但是由于制度的缺失、学生本职特征、人力物力的不足等原因,很难形成较为正规且有效的组织形式。

  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活动的经费一般都主要由团委拨款,有些组织还通过拉赞助,或是缴纳会费获得经费。但是拉赞助不容易,而团委给予的经费也有限,因此许多高校的志愿者组织都感到经费不足,这就制约了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

  另外,现在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还比较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其本身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护,有的志愿者被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有的志愿者人身安全受到侵犯。正是由于政策保障的缺失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滞后,大学生志愿者的经济乃至生命和安全不能得到基本的保障,致使志愿者“流汗又流泪甚至流血”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在与对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的研究时间早,领域广泛且深入,对志愿服务与人才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较为深刻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项目、组织或事业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和吸收优秀的志愿服务和组织管理经验,从而实现国内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国际化发展,对于组织建设的成长帮助十分大。

  2.2活动开展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大多是在学校团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活动的,在校内,主要组织校志愿者服务团队,参加校内外的重大活动,如赛会服务、开展一助一活动,结对子、献爱心送温暖等。在搞好校内服务的同时,走上社会,开展一些扶贫募捐、助残帮困、义务就诊、法律咨询等,但总体来说,形式较为单一,服务领域较为狭窄。同时,这些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大多声势浩大,宣传广泛,有着明确的组织和目的,受到社会上下关注较多,但是它们由于组织规模和形式上的安排比较大而多,通常无法做到深入和持续。

  目前我国国内高校开展的大部分志愿服务项目技术含量低,运用所学知识少,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没有得到应有发挥,活动内容较单一,活动形式创新不够。目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主要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社区建设、公益服务等方面,而国外的志愿服务活动已扩展到社会福利之外的其他领域,如学龄前儿童日托、老人日托、学龄前儿童课余活动、保护妇女、移民难民安置、社会义举、社会正义、民权、社区开发、文化和艺术、卫生和医院等等[]。相比较而言,目前我们的志愿服务尚欠丰富,所以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项目走国际化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2.3影响效果

  在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国内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并且成为中国志愿者队伍最主要的组成部分。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一炮打响了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名声,随后的上海世博会、北京园博会等大型活动中,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和青年志愿者们更是成为公益服务的主角。在这一系列的大型活动中,中国大学生志愿者给社会各界留下了良好的形象和名声,这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为活动的组织和进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由于志愿者的更替频繁、志愿服务项目多变、学生学业压力、志愿者自身素质、同类型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数量饱和以及组织活动组织形式本身存在的缺陷等原因,许多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组织参与的活动并不能在社会上形成好的效果,有时反而适得其反,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不但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服务对象添了麻烦,志愿者自身也受到委屈。还有一些由上级共青团、教育委员会等发起,组织高校志愿者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尤其是许多支教、敬老类型的,志愿者的介入反而破坏了服务对象正常的生活和组织运作,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使得双方利益都受到损害。例如一些系列的支教活动,由于是上级的安排,受助的打工子弟学校不得不接受志愿者来支教,但是大学生志愿者的介入打乱了学校本身的教学安排和计划,只能安排正规课堂外的时间让志愿者上课,这样又占用了学生课外的休息时间,同时由于大学上课时间冲突,志愿者教师更替频繁,活动又不是持续进行的,志愿者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培训,这类支教活动的教学质量值得考量,最后一个学期下来,可能总共就进行了十次左右的支教活动,每次志愿者可能还不一样,学生没有学到很多知识,学校教学计划被打乱,志愿者吃力不讨好,活动最后也只能不欢而散。

  从整体来看,现阶段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但是从客观角度看,还不能在社会和谐发展方面达到很好的效果。从志愿者本身来看,由于志愿服务活动资源的不平衡和局部保和,单调几次志愿服务也仅仅是能给志愿者们带来志愿服务的体验,让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得到一些平时得不到的感受,并不能够很好的达到志愿服务育人效果。

  4、国际化视野下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对策

  4.1服务项目的国际化——建立团队、项目、基地、课堂的运行联动机制

  在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国际化的过程中,服务项目的运行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志愿服务组织以自身团队为依托,建立项目运行的基地,通过团队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做好项目的联络、筹划、培训、保障等工作,科学化项目运行机制。专业化的团队组织对外联络、交流、协谈,此外还要进行合作项目的甄别和组织建设项目建设等活动。建设国际化基地,完善基地设施,为项目提供完备的场地、后勤支持,建立健全基地国际化管理制度,为项目的筹划、建设、实施提供坚实的堡垒。建设完善的国际志愿服务培训机制,从工作流程、项目管理,到外语培训、国际志愿服务专项培训等,建立起志愿服务项目国际化大课堂。

  4.2人力资源的国际化——建立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主体联动机制

  在志愿服务项目国际化建设道路上,缺不了主体的存在与作用的发挥。学生在学校中,既可以作为志愿服务项目的参与者,同时也可以作为项目的筹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并且很多情况下多重身份并存于一身,他们是志愿服务项目的最主要主体;学校是为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服务的主体,更是为学生服务的主体,是保障、维持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运行、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的坚实后盾;而学生不管是参与或是组织策划实施志愿服务,都需要家庭的支持,家庭、家人是学生个体的后盾,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最大影响因素之一;社会为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和学生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大的背景环境,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需求、引导发展道路,同时为志愿服务项目提供了社会监督和评定,是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运行的大风向标。

  学生个人方面从家庭获得支持,通过自身学习、成长过程中获得的自致性资本如外语基础、学习工作方式、个人品性、能力素质等,加之学校提供的志愿服务的组织或参与机会,对组织、项目和学生个人的保障,专业的从课内到课外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培训机会,以及如今日益宽松、多元化、国际化的社会环境,深度强化自身素质和人才的国际化水平,不论是作为组织筹划者,还是项目参与者,都能够达到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的人力资源的国际化发展要求。同时,在联络交流中、在与国际友人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在国外不同文化中的生活,对人才国际化视野的扩展,培养国际化人才,或者说人力资源的国际化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4.3管理运行的国际化——建立制度、物资、资金、激励的保障联动机制

  制度是行为的保证和约束,科学健全的制度不但可以规范组织行为,提高行为效率,还能够为组织带来活力和统一的目标。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应该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与国外志愿服务组织接轨,吸收先进科学的模式来管理组织机构。在资金、物资上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也应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由党团政府支持转移到组织的企业资助上来,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应该有独立造血的功能,如此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才能发展壮大[]。

  志愿服务是一种“有限自愿”行为,并不是需要“去政府化”,需要国家作为出资人和协调指导者的角色来规范和激励其发展: 积极制订志愿服务相关法律规范和激励措施,保障志愿者在服务过程的相关权益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资金、培训与技术援助资源。[]建立统一的认证与考评体系,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时间、经历、效果纳入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它既可作为发布招募和管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信息平台与互动,也可作为随时调阅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经历的网络档案系统。现阶段北京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可以科学利用志愿北京服务平台,进行大学生志愿者的注册、登记、信息录入以及认证和考评等工作,并依托此进一步开展高校志愿服务的激励和保障工作,根据志愿服务经历挖掘志愿者特长和意愿,给予其荣誉感和成就感,并且逐步将志愿服务和大学生申请奖学金的条件、就业资本、课程学分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激励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愿。

  4、结语

  在国内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现阶段结构比较松散、经费不足、内容方式比较单一、影响力只有广度没有深度的现状下,组织走国际化道路,从项目、人员、管理运行等方面吸收国外志愿服务组织的先进经验,从内而外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改变,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校园先进文化,以及社会和谐进步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这样一条道路还需要经过很长的探索和发展过程,总结经验和推广传播更是长路漫漫,但我依然坚信,在国际化大潮流下,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必将还会随波而流。与其被动接受被动发展,不如我们主动探索出一条能够更好契合时代主题、自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与时代,与社会共同前进。

  参考文献:

  [] 四川大学校长 院士 谢和平. 国际化视野 国际化人才[N]. 光明日报,2013-09-30016.

  [2] 梅鲜. 中国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运作研究[D].复旦大学,2008.

  [3] 乌兰图雅.日本青年国际志愿组织管理机制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0(9)

  [4] 崔玉红.校园文化探论[J].交通高教研究,2田3,(1)

  [5] 张彦.超越历史与自发,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6] 马化祥,霍晓丹. 国际化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北京大学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为例[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3:109-111

  [7] 张杨.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05:41-43.

  [8] 何艳. 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建设研究[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0:294-295.

  [9] 龙永红. 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比较研究[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5:46-50

  作者简介:

  许多(1992--),男,甘肃武威人,法学学士,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学生。

文章标题:中学教师职称论文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对策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zhiye/2654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