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9-07-13 11:00 热度:

   摘 要:针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给出更多指导方法和策略规划,利用多种数学认知机会给学生更多学习引导,帮助学生接轨生活认知,感知数学应用,利用数学概念推演数学问题,通过数理训练巩固数学基础,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问题

  引 言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问题意识,对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数学问题,是指数学领域出现的运用相关数学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动学生自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崭新的教学理念。小学生学习思维不够稳定,教师需要给出更多引导和启示,在教法运用上,教师要做出更多创新实践,强化基础知识构建,优化引导方式,接轨生活认知,完善教学评价,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展开教学激发活动,帮助学生尽快建立问题意识,对塑造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 。

  一、强化基础构建,形塑学生解决问题意识

  数学基础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依据,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需要从梳理学生旧知开始,引导学生展开多重关联思考。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关联性,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整合,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认知,还可以让学生有更多崭新的发现,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将学生引入新知学习中 [2] 。数学学习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探究,学生学习思维会顺利启动,并快速进入问题探究环节。

  数学知识呈现系统性,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对学生的数学认知基础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中的《一吨有多重》时,教师先让学生梳理熟悉的重量单位“千克”“克”,并进行估重展示活动。当学生对千克、克有了一定认知后,教师再发动学生进行竞猜活动:一头大象、一头牛、一袋面粉、一个学生,他们的质量各是多少?先猜一猜,看谁猜得更准确。学生有了一些认知,自然有竞猜的热情。有学生说:一头大象有 5000 千克,一头牛有 1000 千克,一袋面粉有 25 千克,一个学生大约有 50 千克。其他学生纷纷给出不一样的竞猜答案。教师针对学生的竞猜情况,给出了纠正意见:大象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无法称量。根据调查,成年大象超过 5 吨,也就是 5000 千克;一头成年大牛体重在 1000 千克左右,也就是 1 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吨”有了初步认识。

  教师让学生复习“千克”“克”相关内容,其目的是为引出“吨”做铺垫。学生都喜欢参与竞猜活动,从竞猜中认识质量单位,这是最为常见的教法运用。这些竞猜内容无疑就是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给学生学习思维带来触动。

  二、优化引导方式,激活学生解决问题思维

  学生发现问题能力比较有限,教师在具体引导时,需要对引导策略进行优化处理,为学生带来更多启迪。教师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利用旧知展开探究,这是最为常见的教法运用。在具体操作时,如果教师设计不够合理,很可能会导致学生陷入盲动。因此,教师需要展开教学调查,对具体教情和学情要有充分把握,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精准的问题思考路线。教辅手段的运用,也能够给教师带来更多选择,多媒体展示、实物展示、实地测量、数据分析、案例列举等,都可以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文本内容,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认知,然后让学生自行观察身边的长方形,并根据具体测量,设计长方形面积计算题目。学生听说要对身边的长方形进行面积计算,而且是自己设计题目,自然有极高的参与热情。很快,学生便有计算题目推出:课本是长方形,长为 34 厘米,宽为 26 厘米,其面积为多少呢?教室地面为长方形,长为 10 米,宽为 7.5 米,其面积为多少呢?……教师对学生列出的计算题目进行审查,肯定了学生的设计方案。教师先让学生熟悉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对身边长方形进行实际测量,设计计算面积的训练题目,这无疑给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创造了条件。学生在具体设计操作时,需要厘清问题构建途径,明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顺利设计出训练题目。

  三、接轨生活积累,丰富学生解决问题视野

  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教师从生活视角展开教学发动,其调度作用会更为显著。教师设计生活方面的数学问题、数学案例、数学现象,让学生根据生活认知基础展开数学讨论,在不断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势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教师发动学生搜集生活数学信息,展开数学实验,启动数学观察,进行数学操作,都可以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供助力支持。

  例如,《吃西瓜》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师在具体引导时,结合学生生活经历进行设计:我们家里经常吃西瓜,每个人只能吃这个西瓜的一部分,如果用分数来表示,应该是几分之几,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多的比少的要多几分之几呢?根据这个思路设计一个应用题。学生根据教师布设,很快就给出了自己的设计。有学生这样设计:爸爸最能吃,每次要吃整个西瓜的 3/8,妈妈吃得最少,只吃了 1/8,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呢?教师对学生问题设计给出具体评价,并引导学生展开计算操作,进一步巩固学习认知。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设计应用题,给学生带来更多心理触动。学生对相关内容比较熟悉,自然有主动设计的欲望。从学生设计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布设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学生能够顺利进入问题梳理环节,体现了学习主体意识。

  四、完善教学评价,巩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着重要制约作用,教师要善于展开数学评价设计,从激活学生问题意识出发,运用更为专业的评价语言,促使学生展开更广泛的问题探究,以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改倡导鼓励评价,教师需要对评价方式、评价语言进行全面升级处理,给学生更多积极鼓励和启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一定帮助。教师利用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思维启动契机。

  例如,在教学《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展开专题调查:我们班共有 44 人,请你利用列表形式,对每个同学的身高、体重进行调查记录,而且要分性别标记。数据出来之后,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看能有什么新发现。学生针对教师布设展开具体操作,数据出来之后,学生开始分类处理。公示结果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出具体评价。有学生归结:男生身高差别不大,平均在 130 厘米左右,体重也没有太大差异,大多在 25 千克。教师评价:三年级学生身高体重没有明显性别差异,这是你的研究结果,而且有大量数据做支撑,说明你的研究是可信的。希望你继续探究,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结 语数学问题由多种因素构成,条件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也是展开问题解决活动的基本依据,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问题因素时,需要以此作为问题解决的重要突破口。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敏感,教师需要利用多种教辅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以成功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重要的教学主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柯柯.感悟数学思想,“比”出精彩[J].小学教学参考,  2018(29):92.

  [2] 殷慧.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75.

  [3] 任静.利用数学直观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与案例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8(07):98-100.

  相关阅读推荐: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培养教学

文章标题:浅谈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xiaoxue/4045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