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论文范文农村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探析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5-09-24 15:41 热度:

  很多中小学班级都会存在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一些教师为了惩罚这些学生,也会进行体罚或者是语言暴力。这种行为在教育过程中也是不恰当的。本文就针对农村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象进行了一些论述,文章是一篇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摘要 近年来,语言暴力作为一种“温和的软暴力”在农村小学滋生蔓延,对学生的人格和尊严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传统“严师”观念的影响和家长默许、教师语言素养欠缺、心理压力过大和法律意识淡薄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加剧了农村教师语言暴力行为的泛滥。对此,可以从提高教师语言修养、重视师风师德建设,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缓解教师心理压力,善用教学机智、回归教师语言之善,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学校监督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预防,从而帮助教师调节和规范自己的语言行为,让语言暴力远离农村小学。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预防

  随着社会道德约束力的增强、教育法规和学校制度的不断完善,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已然少见,但教师语言暴力现象依然时有发生,常见于农村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处于发展中的小学生,性格尚未形成,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能力也不断增长,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强使他们有强烈的获得他人尊重的希望等等,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使得小学生更容易受到教师语言暴力的影响。鉴于此,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农村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进行探究,旨在帮助农村小学教师调节和规范自己的语言行为,营造纯净的校园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提到“暴力”一词时,人们往往会想到身体上的暴力,如拳打脚踢、拧掐捆绑等,而忽视暴力的另一种形式――心理上的暴力。有学者对暴力作出如下界定:暴力是攻击行为的一种形态,专指对他人从身体上、语言上、姿势等几方面进行的不友好、恶意伤害身体(包括心理伤害)的行为。[1]而语言暴力作为暴力行为的一种,是指采取不合法的或者非道德的、不文明的言语攻击方式,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的言语行为,具有隐蔽性和延迟性等特点,相对于身体上的暴力对人造成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2]

  当前,语言暴力现象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且相对于城市学校教师而言,农村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更甚。从张雪梅《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针对小学生的语言暴力比初、高中生的比例要高很多,并且随着年级的逐渐增高,学生对教师语言暴力的认识也随之提高,教师语言暴力行为有减少的趋势。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语言暴力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尤其是4~6年级的高年级小学阶段,因此,小学阶段成为教师语言暴力的“重灾区”。通过调察发现,教师语言暴力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手段,在农村小学中相当普遍。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拥有绝对的权威,牢牢控制着课堂教学和师生之间的对话内容和形式,如教师在课堂上会因为各种原因突然打断学生的发言,教育学生时冷言冷语甚至用带有讽刺、挖苦、揭短、恐吓等性质的语言诋毁小学生;办公室中,当一位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使用语言暴力时,其他老师多持视而不见的态度,更有甚者从旁添油加醋等等。这都是农村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常态表现,教师对此乐此不疲,根本没有意识到在这些情况下,教师的语言已经超出了批评教育的界限,发展成为语言暴力,对学生的自尊和情感造成了伤害。诚然,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并非刻意使用语言暴力,只是在教育方法穷尽、教师权威受到侵犯或在责任心的驱使下抑或是在“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作用下,将个人愤怒的情绪发泄到小学生身上,通过冷漠的态度或用带有讽刺挖苦、恐吓轰赶等性质的语言,激起小学生的羞耻心或羞愧感,从而达到行为矫正的目的。教师教育学生的出发点往往是好的,但语言暴力手段的运用却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伤害了小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伤害。

  二、农村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状

  本文选取济南市历城区的四所农村中心小学作为调研学校,主要采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辅之以非结构式访谈法进行调研。问卷设计参考了2005年7月至12月“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的教师语言暴力调查问卷。[3]鉴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对问卷涉及的问题理解欠佳,故本次调查主要面向四至六年级的450名(四年级122人,五年级167人,六年级161人)学生展开。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39份,回收率97.6%,有效问卷425份,有效率94.4%。

  1.教师使用语言暴力的情况

  当自己或同学违反课堂纪律时,教师使用过如:“就你有能耐!”“不学习就给我滚!”“你有没有脑子!”“你属破车子的,非得让人敲着吗?”“你是不是有病啊?”等类似不文明语言,统计情况见表1。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小学教师的语言暴力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总体来说,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受到过教师的语言暴力,且10%以上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不文明语言的批评。这说明教师语言暴力的对象并非是全体学生,而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的。

  2.小学生是否能接受教师语言暴力的统计情况

  教师语言暴力行为不仅侮辱了学生的人格,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还影响学生正常人格的养成。对小学生能否接受教师语言暴力行为进行统计,情况见表2。

  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50%以上的小学生认为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使用不文明语言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10%左右的小学生不能接受教师的语言暴力行为,并认为老师的行为对学生造成了伤害。多数学生对教师的语言暴力行为是认可的,这与小学生向师性的特点密切相关,教师在小学生心中是权威的代表。

  3.教师语言暴力给小学生带来的伤害程度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还不成熟。教师对小学生使用语言暴力,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小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和自卑感,给其造成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对“当你受到教师不文明语言批评时,你觉得对你的伤害大么?”这个问题进行统计,情况见表3。

  从表3统计的数据可知,三个年级中70%以上的小学生认为教师语言暴力的伤害非常小,甚至持无所谓的态度。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时期,对是非善恶还不能做出清晰的判断,对教师语言暴力还没有清楚的认识和感知,教师语言暴力给自身带来的伤害全然不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三、农村小学教师语言暴力产生的原因

  1.“严师”观念的影响和家长的默许

  从调研学校了解到,农村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严重失衡,青年教师比例偏低,中老年教师比例较高,且很多是民转公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受传统教育“严师出高徒”思想的影响,他们在教学中秉持着“严师”的教学理念,用威严来震慑学生,支配着教育教学的主动权,教师的权威性得到充分体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但多数孩子的家长长期外出务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他们将孩子全权托付给教师,希望教师在学校中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教育。经常听到有些家长对老师说:“孩子交给老师您了,您不用顾虑别的,管严点就行。”“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和家长的默许使得不少农村小学教师承袭了这种“严”,在学生面前拥有绝对的权威。调研发现,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并没有对“严师”形象进行良好把握,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克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忽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破坏了师生之间人格上的平等和尊重,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叛逆,严重背离教育教学的基本目的,造成教学上的肆意妄为和权力滥用,教师语言暴力现象就是其突出表现。

  2.农村小学教师语言素养的缺失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始终是最重要的工具,相对于一般人的语言,教师的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能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教师语言暴力本不应该成为一种教育手段,却在农村小学被视为理所当然,这反映出农村小学教师语言修养存在很大的缺陷。调研中发现,有些农村小学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敷衍塞责,没有爱心和耐心,个人情绪化非常严重,并且在批评教育学生时常常伴有不文明的“口头禅”或污秽性质的语言,教师语言素养严重缺失。造成农村小学教师语言素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受农村宽松环境的影响,农村人性格爽朗,日常生活中不太重视交际语言的规范和文明,这虽然有助于维护邻里之间的融洽关系,但长此以往,会对儿童的交际语言产生负面影响。农村小学教师多出身于农村,他们深受农村环境的影响,在交际中常常伴有污秽性质的“口头禅”,并习以为常,在教学中教学用语的随意性较大,经常无意识地将“口头禅”带入教学中。另一方面,农村小学民转公教师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师范教育,在教学中也没有修炼自己语言的意识,忽视了语言素养的提升。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诉求,教师语言素养的缺失会致使学生产生厌师、厌学等消极心理,影响小学生正常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3.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过大

  调研中发现,由于师资的缺乏导致农村小学教师担任多门学科教学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完成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行政安排、应付工作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考试和评比等事务性工作挤占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时间,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加之,学生成绩是学校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教师的评优晋级、效绩工资、奖金等都与学生的成绩挂钩,教师想要学生取得优秀的成绩,只能霸占班会、副科时间以及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地补课。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校创建校本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推行翻转课堂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无形中加重了农村教师的教学负担。超负荷的教学工作、激烈的教学竞争、生活和家庭中的琐事使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农村小学教师难免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将个人情绪带入教学中,处理学生问题时情绪波动大,甚至丧失教学理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长期得不到释放,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教师在教学上出现攻击性行为,而教师语言暴力正是教师内心心理压力的一种释放。

  4.农村小学教师法律意识淡薄

  教师语言不当从表面上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似乎无关紧要,其背后却反映了教师这一群体法律意识的淡薄。调查中了解到,多数农村小学教师能够认识到批评教育学生既是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同时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但他们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所应受到的法律保护。《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其人格权、名誉权等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农村小学教师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且多数教师对语言暴力行为没有明确的认识,意识不到自己的某些语言已经超出了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发展成为语言暴力,侵犯了小学生的合法权利。教育法中关于教师语言行为的规定存在着漏洞和农村教师对语言暴力行为认识的肤浅,导致教师权力的滥用,对学生的人格和尊严造成了伤害,侵害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应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

  四、农村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预防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重视师风师德建设

  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的成分,缺乏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教师语言暴力行为给小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和伤害。对此,学校应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提高教师专业化知识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教学中,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这要求农村小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和潜在性,在教学中切实关心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教师,不愿与教师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终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当学生扰乱课堂纪律或犯错误时,教师不能急于下结论进行批评教育,而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倾听学生的心声,积极引导,禁用教师语言暴力,以表扬、鼓励代替惩罚,保护学生的自尊。农村小学教师只有增强其责任意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健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逐渐减少语言暴力行为的发生,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为社科类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努力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新疆的经济文化发展服务,本刊注重反映本校教学和科研的最新成果,同时也吸收校外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且将鼓励后学,扶植青年学者,努力体现出地方性、民族性和师范性特色。

文章标题:教师职称论文范文农村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探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xiaoxue/2819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