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政工师论文网络炒作涉军敏感问题动机分析

所属栏目:特殊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4-12-20 14:40 热度:

  在社会媒介网络化的大背景下,“网络话语”已成为一支重要的舆情力量,使社会舆论环境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由于特殊的角色定位和历史使命,军队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更容易成为新闻的看点、关注的焦点、炒作的热点和监督的重点,承受网络媒体的持续重压,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网络涉军舆情特征基础上,认为网民炒作涉军敏感问题主要存在借题发挥、宣泄情绪,吸引关注、博名逐利,舆论施压、扩大诉求,恶意诋毁、煽动不满等动机。为此,军队要做到及时发布信息、抢占舆论先机,积极引导舆论、放大下面声音,用活资源手段、控制舆情蔓延,从而创新涉军网络舆论的引导模式,提高舆情引导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关键词】高级政工师论文,网络炒作,涉军舆情,舆论引导

  一、涉军网络舆情主要特点

  当前,网络涉及军事、军队、军人等敏感问题的舆情多发频发。从涉军舆情的形成、传播与蔓延过程看,其除具有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外,还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持久性。随着社会进步,民众的素质与诉求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公平、公正的追求愈加强烈,注重话语权,注重维护和发展个人利益,对军队军人的职能使命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因此,即使涉军事件与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也给予高度关注,并参与到事件传播和评论中,从而延长了事件持续时间,扩大了事件社会影响,使网络涉军舆情不易被平息,呈现出持久性特点。

  二是偏差性。网络对军队是国家武装集团、代表国家意志和形象,高度关注、极度敏感,一旦涉及军人违法违纪负面信息曝光,往往以偏概全,加之一些不良媒体为迎合网民猎奇心理,在事实调查清楚之前就抢先发布涉军表象信息,使民众对军人群体产生不信任感。负面舆论先入为主地占据网民视野,正面新闻长期被虚假消息、谣言所淹没,久而久之导致网民对军队认识出现偏差,使网民对涉军事件关注具有惯性化的偏执。

  三是散射性。由于网络舆论的快捷性和渲染性,舆情的形成及传播非常迅速、复杂并且难以控制。据新浪网统计,一条信息在网络上留存5分钟,就可能被转载 437次。一件发生在偏僻区域的事件,12小时网络传播,24小时影响全国。在当前涉军符号已成为网上热点的情况下,涉军信息发出后,经过舆情主体的交互感染,信息流与意见流汇聚,瞬间就能以“一传十、十传百”的几何级增长速度传播蔓延,受众群体迅速膨胀,参与规模骤然飙升,从而使涉军事态呈爆炸性、井喷式的大面积扩散,形成涉军舆情风暴。

  四是连锁性。随着涉军舆情的关注度上升,网民积聚的意见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在短时间内发酵、升温,引发连锁反应,使舆情诉求由解决网络事件扩展到对军队的质疑,再转向对现实社会党和政府的不满,进而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非议和否定,激发深层次社会矛盾。特别是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把一些涉军个案引向对军队“非国家化”的反思与批判,散布网络谣言,制造网络矛盾,点燃网民非理性情绪,使涉军网络舆情的消极作用扩大升级、作用于现实社会,放大破坏能量。

  二、网络炒作涉军敏感问题动机分析

  纵观近年来网络炒作涉军敏感问题的多起事件,公众利用网络平台表达诉求、宣泄情绪等需要动机明显。

  一是借题发挥,宣泄情绪。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利益分配关系不断调整,社会阶层很不固定,加之经济高速增长使贫富差距扩大。部分人认为自身利益在这种社会格局的重新调整中受到损害,而导致这种损害的直接原因是权利不对等。军队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享受国家很多政策优待,特别是近年来,军人待遇不断改善,少数军人的特权意识加重等,致使部分网民把权利的不对等发泄到军队上来。2010年12月31日,华商网友发出“在深圳某机场遇见两名军装女子挎5个LV包”的帖子后,引发网民热议。网民多指责军人“违风纪”、“奢侈”等,部分网民甚至失去理智地渲染军队存在不正之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网民愤恨不平的社会心态借助网络语言得到发泄,凭借自己主观判断发表意见,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将军队、军人整体置于对立面,宣泄隐藏内心的仇官、仇军情绪。

  二是吸引关注,博名逐利。一些网站和网民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追求成名走红,往往以爆料或制作涉军负面信息抵毁军队形象,吸引眼球,赚取点击率,赢得知名度。今年1月30日,西安某网友在微博上爆料称,位于西安市某大型停车场内发生一起“军政委驾车殴打女收费员事件”,贴文一发立刻被大量转发,引起一阵唏嘘之声。事件的真相其实是驻西安空军某部一名退休技术人员驾驶车辆停车时,与收费员发生口角。当地派出所及时到现场进行了处理,双方事后也达成了谅解,根本没有“军政委打人”一说。4月26日,假冒第二炮兵现役女兵的刘园园在新浪微博大肆炫富。该条微博迅速蹿红网络,一天内转发量和评论多达上万次,其粉丝也暴涨8倍。据其本人交代,网上靠炫富、炫丑出名的手段都用过,觉得以军人身份炒作有噱头,红得快。

  三是舆论施压,扩大诉求。在风险社会语境下,网络已渐成为网民向社会权力机关施压的重要平台。一些与军队存在土地归属、房地产租赁、演训致损赔偿等方面矛盾的单位或个人,在自身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草根性发出多种声音,增强与网民的互动,使网络舆情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交织,引起人们对社会的错乱认知和误导,进而向军队有关部门施压。

  四是恶意诋毁,煽动不满。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敌对势力企图把网络造谣造势作为推翻我政权最有效最廉价最安全的方式,他们大量雇用媒体人、“网络推手”,抓住军人言行失当、军车违章肇事、军警民纠纷等借题发挥,歪曲真相,造谣惑众,影响我军民关系。特别是运用视频网站“voutube”、社交网站“facebooF”、微型博客网站“rWineT”等,绞尽脑汁为涉军舆情浇油添火,大肆对涉军事件进行负面歪曲报道,企图通过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颠覆,将个别问题扩大化、单一问题复杂化、一般问题政治化。

  三、应对策略

  涉军网络舆情十分复杂,影响因素比较多,牵涉面非常广,军队可以借鉴地方舆情引导经验和教训,积极探索具有我军特色的涉军网络舆论的引导模式,提高舆情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

  一是及时发布信息,抢占舆论先机。面对公众关注和热议涉军事件,不能一味担心网络舆情演变、升级采取捂、盖、瞒做法,而应顺势借助网络平台,做到早应对、早引导、早处置。通过“网络通气会”、“网络座谈会”、在线交流、跟踪报道等形式,第一时间介入引导,回应网民的各种问题,征求网民意见和监督议题,用客观、公正的报道抢占舆论先机。通过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第一时间正面回应,用公开、权威的信息说明事件真相,用真诚、郑重的承诺赢得公众信任,向网上网下两个社会表明军队立场和决心,使权威信息自始至终成为主流,避免网络谣言泛滥,造成社会视听混淆。

  二是积极引导舆论,放大正面声音。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影响大众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对于网民容易对涉军敏感问题形成“一哄而上”、盲目跟从的现象,我应充分发挥军队自身宣传优势,有选择、有目的地创造和设置网络议题,转移网民注意力、分散舆情兴奋点,淡化涉军舆情的不良影响。主动发掘、培养“网络意见领袖”扩大正面舆论声音,强化主流宣传、引导舆情走向,努力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三是用活资源手段,控制舆情蔓延。建立相关网站,开设网民诉求通道,畅通网民访求和网络监督。介入一些重大知名网站和论坛,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收集相关舆情资讯,组织力量以虚拟身份进行跟帖,与网民沟通互动。与地方相关部门建立“多点采集、定期通报、科学研判”的网上舆情预警监测体系,重点关注、全面监控一些影响较大、成员较多的网站,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对于渲染暴力、煽动滋事、恶意制造谣言现象,要运用技术手段坚决删除、封堵,必要时依法追究传播者的责任。

文章标题:高级政工师论文网络炒作涉军敏感问题动机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teshu/2443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