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杂志社投稿激活思维引擎:科学探究的核心价值追求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日期:2016-03-17 15:47 热度:

   由“学会知识”向“学会探究”转变,是科学教学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的重要特征。然而当下的很多课堂却打着“探究”旗号走“传授”路子,在“知识传授”和“探究学习”之间徘徊。本文是一篇继续教育杂志社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激活思维引擎:科学探究的核心价值追求。

  【摘要】当下,在强调“学会探究”的科学教学中,却存在着缺乏思考的现象,教学仍然以“传授”为主。因此设置“问题群”激活学生的“思维引擎”就显得十分必要。科学教学要让学生从聚焦问题、交流碰撞、多维表达、促进理解最终走向在陌生情境中的迁移运用,并以此让学生获得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思维引擎,问题群,科学探究

  【作者简介】王天锋,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江苏扬州,225009),高级教师,扬州市学科指导组成员。

  笔者认为原因是科学课堂上存在着“思考缺失”。因此,激发思维引擎就显得十分必要。思维引擎,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的发动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擎”,将引导学生学会认识知识,学会观察知识,让学生养成一种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

  一、聚焦问题――探究活动中思维激活的引擎

  要打开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卷入学习,让学生不断地发现未知的新鲜,感受科学的独特魅力,就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关注有价值的问题。在苏教版《科学》四上《吸热与散热》拓展课的教学中,学生知道“硬的、冷的、厚的、金属的、中间是空的影响温度变化”这类答案,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产生思考。于是我们围绕“思维引擎”主线,设置了“问题群”:要选择什么样的保温材料做保温杯?温度变化本质是什么?热量从哪里传出,又向哪里传递?热量通过什么传递?材料怎样传递热量?

  在“问题群”的引导下学生寻找制作保温杯的最佳材料。在此过程中,知识并不是需要了解的内容,而是在需要使用的时候,作为一个恰当的“重要零件”组合于学生的认识过程中。除此之外,学生一直处于不断地猜测和推理中,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学生的是新发现和新思考,他们头脑中对科学的认识慢慢从科学知识演变为科学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从教师引导逐渐演变为自觉探索,更重要的是学生会从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

  二、给予时空――探究活动中思维生长的引擎

  科学知识的理解是一个逐步积累直至顿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成长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驰骋。

  1.时间:以“慢”展现“学”。

  很多教师为了快速达成教学目标,往往不愿意在教学进程上放慢速度,这样做其实是压缩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例如:苏教版四上《食物的情况》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咀嚼,提出“上腭运动,下颚不运动”“下颚运动,上腭不运动”“上下颚均运动”这三种可能的模式。然后,在具体操作中,多次让学生体验,直至发现咀嚼时“上腭不动、下颚运动”的规律,并且撇清其他两种模式的干扰。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并未将“口腔中牙齿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这一“知识标签”贴给学生,而是慢慢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思考,这个过程也体现出了问题群对激活思维引擎的作用。

  2.空间:以“少”体现“多”。

  课堂中,很多教师认为要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思考,问题越多越好。其实不然,有时候,较少的问题反而能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师的问题群不是一堆简单的“问题集合”,而是一组精心提炼过的“问题组合”,这些问题形成一道思维的阶梯,让学生拾级而上。比如:在执教苏教版四下《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时,很多教师将“摩擦力的产生、摩擦力的测量、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作为认识摩擦力的核心,实践证明,虽然学生探究很多,但并未对摩擦力形成深刻的理解。相反,笔者围绕“橡皮运动和静止”展开探究,将“力的认识”和“摩擦的产生”两者建立关系,倒是为学生打开一扇新窗户。

  三、交流碰撞――探究活动中思维抽象的引擎

  思维的主要作用是抽象和概括,以此提炼事物的本质。小学生的思维除了需要线状发展,还需要面上的铺开。因此,教学过程中,集体和个体的思维交锋与碰撞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能激活个体思维的发展。在苏教版六下《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头发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还举例说大多数男生的头发短,大多数女生的头发长。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让学生围绕头发的性状是否存在差异展开讨论,学生发现头发有秃顶的头发和正常的头发、粗的头发丝和细的头发丝、稀少的头发和茂密的头发、直发和卷发等诸多性状的差异,这样的交流澄清了头发长短非性状差别,还提醒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不太被关注的科学现象,这样的互相补充和交流,不仅改变着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增加着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敏感程度和思维缜密程度。

  四、多维表述――探究活动中思维丰富的引擎

继续教育杂志社投稿

  很多教师习惯于用教材和自己的观点来代替和统一学生的看法。这种用单一的形式来表述知识的方式,往往会忽视原本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表述的学习内容,而造成学生理解的单一和狭隘。

  1.提倡个性表述。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需要引领学生的思维往前走一步。苏教版三上《神奇的水》教学中,学生对液体随着空隙往上爬的“空隙”有不同的理解,有认为是“扁平的缝隙”,也有认为是“圆形的孔隙”,属于学生自己的表述过程,也见证了学生思维的丰富。

  2.关注另类声音。

  当每一个观点都获得尊重,每一个声音都被倾听,课堂才有表述的空间,思维才有碰撞的可能,教师要借助教学生成,认识每一个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苏教版三下《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中,“苹果上有洞洞!”一个学生的大声呼喊震惊了所有学生,他说苹果块浮在水面,而整的苹果应该沉在水底,整的苹果之所以会浮在水面,是因为苹果里有洞。教师当即将完整的苹果和用筷子戳出洞的苹果分别放入水中,学生却发现结果亦然。如果教师忽视这个学生的观点,忽视这样的另类发言,课堂上思维的丰富是永远也不会被发现的。

  五、促进理解――探究活动中思维深刻的引擎

  科学教育的精髓不是科学家成果的展现,而是学生不断地说出――老师,我还没懂!只有当学生发出这样的呼喊声时,思维升级的机会才真正到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理解”作为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非将知识作为首选。例如:苏教版六上《铁钉生锈了》教学中,要认识生锈、理解生锈,就要让学生去观察、实验,让学生比较是否只有铁会生锈?锈的外表是否相同?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铁器更容易生锈?这组问题群指向的是现象的观察、数据的比较、实验的设计与展开。这样从感性的现象向理性的概念进发,向探索铁“锈”的奥秘进发,用实验提供现象,用数据解释原理,通过比较发现不同铁锈变化的原因,这样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让学生不断地调整自我思维,并学会科学地认识和研究身边的事物。

  六、情境迁移――探究活动中思维创造的引擎

  对于学生来说,在陌生的情境中运用曾经的知识,思维是最活跃的,也最具有创造力。

  让学生获得思维创造的课堂环境,陌生和神秘是第一种色彩,教师可以不断地利用一个不可知的却十分丰富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卷入。诱惑和帮助是第二种色彩,让每个学生在面对自然的诱惑时,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顺利地向未知进发。宽容是第三种色彩,探究难免失败,教师要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正在下一个十字路口等着他。

  基于“激活思维引擎”的问题群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拥有认识科学世界的技巧,也让他们获得了认识世界的范式和价值取向,他们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训练技巧,磨炼心智,并获得认识世界的“第三只眼睛”。

  注:本文获2014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

  相关期刊简介:《继续教育》杂志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的发展战略,把不断提高版刊质量为刊物的生存之本;始终坚持读者至上的原则,把不断满足读者需求作为刊物发 展的动力之源;始终坚持把作者队伍建设作为发展重点,把建设一直高素质、稳定的作者队伍作为刊物的成长基石;始终坚持"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知识性与应 用性相一致为办刊准则,注重权威性、导向性、理论性、前瞻性、实践性与可读性,在国家部委机关、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技部队、科研院所及各级各类 教育、培训机构有着非常广泛的读者群。

文章标题:继续教育杂志社投稿激活思维引擎:科学探究的核心价值追求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shu/3053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