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投稿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意义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日期:2015-01-24 16:45 热度:

   摘 要:在当前新媒介技术发展的情势下,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元思想、价值观正以新媒介为载体向广大大学生渗透。通过分析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改革的积极意义,将有助于我们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对策,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育研究,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思政课,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在广大青年学生群体中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手段,承载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伟大历史任务培育政治过硬、道德优良的青年践行者的功能。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顺利有效开展,关乎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的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播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正受到来自新媒介、多元文化的冲击,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在逐渐下降,教学手段亟待改革。麦克卢汉是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其较为系统地对传播媒介理论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媒介冷热论、媒介延伸论等。对其相关理论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探索、改革,从而重新确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学生政治塑造价值培育中的主体作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一、“媒介冷热论”与思政课教学改革

  麦克卢汉认为,传播媒介有冷媒介(Cool Medium)与热媒介(Hot Medium)之分,通过这样的一种区分,实际上是强调了合理选择运用媒介对于向受众者传播信息的重要性。所谓的“热媒介”是指能够“高度清晰”地延伸人体某个器官的媒介。一般来说,“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较为完善和充分,它当中没有多少需要信息接受者联想、思维的配合,接受者很直观地就能接收“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1]。正是由于“热媒介”的这种特征,信息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相对来说也较低。而与其相对应的“冷媒介”则是指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一般来说受众群体在通过“冷媒介”接受信息时需要在相对模糊且较少的信息环境下,频繁动用自身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包括逻辑思考、抽象思维、联想)来更好地理解“冷媒介”所要表达的信息。因而就参与度来说,“冷媒介”显然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较高。麦克卢汉也罗列了一些具体的媒介进行说明,如书籍、报刊等属于热媒介,漫画、电视、电话等属于冷媒介。

  麦克卢汉的媒介冷热论一经问世就激起了人们的巨大兴趣和广泛讨论,当然也遭受了诸多的非议,认为其分类依据较为晦涩难懂,且缺乏科学实证标准。但其媒介冷热论对我们今天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众所周知,在新媒体广泛应用的今天,视频、网络、电子课件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那么,如何有效地选择分类媒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受众群体选择合适的媒介,就成为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和有效性的重要课题。通过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我们姑且不论他的媒介冷热论的区分是否真正具有完备的科学性,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麦克卢汉通过区分媒介的冷与热,实质上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讯息,那就是:媒介冷热与媒介承载信息的清晰度与受众参与度、活跃度之间的必然联系。具体到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我们时常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授课时是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自说自话,而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或者在忙碌一些与课堂教学毫不相干的其他事情。我们也时常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学生积极性很高,但仔细深究发现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和事例完全与教学内容要求毫不相干,而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注意,插科打诨,或是传递一些博人眼球的非主流信息。这些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困境,那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知道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参与度,要么一味进行理论陈述,单调乏味,要么盲目引入视频、动画,喧宾夺主。实际上,麦克卢汉的理论正好可以用来推进我们思政课的改革,这一改革主要反映在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冷热媒介”达到充分调动受众群体参与度的目标,传播思政知识的目标。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该课程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既有相对抽象的理论内容(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有较为感性的内容(如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那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就需要按照麦克卢汉的媒介冷热论选择合适的媒介达到我们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讲授相对抽象的理论时,就需要合理运用一些“冷媒介”。因为理论讲解相对抽象枯燥,且不易被学生理解,这个时候尤其需要受众群体充分调动其思维、联想等意识活动,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这一参与度并不仅仅只是指形式上的课堂氛围等,对于理论理解,参与度尤其指的是对理论的思维、联想、判断等意识活动,只有这类意识活动的充分调动,才能从真正实质意义上提高了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而按照麦克卢汉的理论,通过合理运用“冷媒介”传播可以调动受众群体的参与度,充分提高他们的思维活动,这一过程正可以促进学生对抽象理论概念的理解。比如,可以在理论宣讲时少谈一些空洞的概念,而辅助以与理论有直接关系的漫画、图示等,学生将会根据漫画、图示这一“冷媒介”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充分调动其思维活动,达到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同理,对于较为感性的教学章节,我们则可以直接应用“热媒介”工具进行辅助教学。这类教学章节的特点是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形式和内容较为感性直观,不需要学生过多地动用自身的思维、联想、逻辑活动,而直接运用“热媒介”进行教学可以更加直观地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比如一些电影片段等。

  二、“媒介延伸论”与思政课教学改革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的发展都是对人的感官或者感觉的一种延伸。比如语言的出现延伸了你的听觉感官和耳朵的功能,丰富了人们的直接体验。书籍的出现延伸了人的视觉功能,而近代的电视则同时延伸了人体的视觉和听觉。麦克卢汉将媒介对人体的延伸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机械化的时代,我们实现了自身在空间中的延伸”。第二阶段是“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电子技术的发展后,我们已在全球范围延伸了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在我们的星球范围取消了时空”。第三个阶段则是指“意识的技术模拟阶段,在这个阶段,知识的创造性过程将被集体地、共同地延伸至整个人类社会,如同我们已通过各种媒介延伸了我们的感官和神经一样”[2]。也就是说,媒介的延伸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方式,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   媒介延伸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的社会环境深层原因。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人类的认识程度、知识体系、文化交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这一以巨大技术进步和高度发达生产力为表征的历史特点就更为明显。马克思曾经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3]实际上,以麦克卢汉的观点来看,“任何新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全新的人类环境”,也就是人们透过新技术新媒介的发展,不断地把自身的感觉意识延伸到技术所能达到的各个空间当中,从而使人的整个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前思政课的受众群体为90后大学生,他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一个媒体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们接收信息的媒介已经多样化。从最早的广播、电视,到今天的互联网、微信、微博等。移动设备终端已经从十几年前的奢侈品,变为人手一台的普及品,微信、微博、朋友圈已经成了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的生活已经和这些传播媒介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发微信、转发朋友圈、刷微博已经成了时下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通过微信、朋友圈等传播媒介,人们的感官感觉在极大的范围空间上被延伸了,以至到了麦克卢汉所说的“在我们的星球范围取消了时空”。在这样的一种条件下,人们很容易通过新媒介延伸自身听觉、视觉从而接收到世界范围内的思想、价值观甚至是政治观念。一方面是新媒介普遍延伸人们感觉到的世界的时空范围,而另一方面我们的思政课教学却仍旧停留在“三尺讲台,一块黑板”的传统模式,那么思政课所要传达的政治理论、核心价值就很难在与以新媒介为载体的多元思想价值观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核心价值必然会受到形形色色以新媒介为载体的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在学生群体中出现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异位的情况。因此,思政课教学必须转变教育理念,革新教育形式,除了传统的以思政课课堂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还必须辅以相应课时的社会实践,并且充分利用新媒介开辟思政课教学的“第二课堂”。例如,已经有部分高校利用微信公共平台开通了思政之窗栏目,也有的高校思政部门开通了微博平台。这些以新媒介为载体的公共平台的搭建,通过视频、图片、电影、虚拟互动成功地在课堂之外开辟了思政课教学的第二战场,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抵消了以新媒介为载体的其他不良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侵蚀。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改革都必须立足于当前新媒体新媒介迅速发展的时代条件。通过分析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如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冷”“热”媒介达到教学效果,如何在思想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坚守思政课主阵地,同时积极开辟以微信、微博等新媒介载体为代表的思政课教学第二阵地,将是我们今后转变思政课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着力点之一。

  参考文献:

  [1]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8-119.

文章标题:教育研究投稿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shu/2507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