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的思考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1-03-16 09:24 热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放眼国际,其他国家也存在教育非均等化现象,但是他们采取了较为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这一现象。例如,英国出台连锁学校力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美国通过竞争性教育债券平衡教育资源;德国则是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调整学校布局等措施保证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发展。我国于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虽然没有明确要求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校,根据立法精神,我们要保障所有公民都能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中还规定了,为确保儿童以及青少年就近入学,地方各级政府应当科学合理地设立小学和初级中学学校。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目前很多地区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招生政策是“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为满足对优质教育的诉求,民众只能在花钱招生制度的约束下采取行动。策略包括“挂户”,即先寻找示范校区内的亲朋,通过关系把学龄儿童的户口挂进去;“换户”,即把两家人的户口进行临时调换;更有空户,只找一所房子,登记户口,其实无人居住;甚至还有假户,即连人带房均无。这种户口战更使择校陷入无序状态,极大地增加了家长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然而,由于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且长期投入到少数学校,校际间办学水平、教育质量以及获得的财政经费投入等教育资源差异较大,并非所有划片范围内都有优质学校,取消重点学校政策实际上并未改变校际差异,而是加剧了重点校和非重点校的分化。民众依然只认可少数传统重点校或者中心学校,民众择校动机并未因此减弱,“强校越强,弱校越弱的现象”一直存在。

关于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的思考

  一、进行教育资源概述

  教育资源是指“社会为进行各种教育所提供的财力、人力、物力条件”,这是河北大学韩宗礼教授在1982年首次提出的。著名教育社会学家谢维和认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含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和丰富。这说明优质教育资源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变化。他还提出,优质教育资源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文化资源,即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和教职工认同感以及所在地区的支持。第二,制度资源,各种规章制度(明文和非明文)。第三,物质资源,即学校拥有的物质资源以及这些物质资源的配置方式。第四,教师资源。例如教师的科研能力、职业精神、合作意识等。第五是特色资源。例如学校生源的气质以及学校品牌建设。华东师范大学陈振华教授的观点是,对教育教学起144--到提升和促进的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可以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综合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大致可以概括出教育资源包含的几方面内容。1.教育经费。近些年,我国经济一直稳定良好发展,对于教育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从2012年开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一直没有低于GDP的4%这一标准。但是从教育的不同阶段来看,对于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在整体教育经费投入中占比不多。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一个地区教育经费存量的多少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自然也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就直接形成了我国义务教育经费分配不均衡的格局。同时,长久以来我国实施的城乡二元结构,也是导致教育资源不能均衡配置的重要原因。2.师资力量。大城市的重点学校往往聚集了大部分的高学历人才,偏远地区和农村教师不仅教学和生源质量相对较差,数量上也存在很大的缺口。城镇化导致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在农村地区的人口多为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大多数出生在农村的孩子都会随着父母去城市上学,并且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减少。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数量上,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源减少,很多中小学校合并后,位置选取不合理。在教学质量上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部分学科任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在提倡了“素质教育”多年后的今天,“音体美”学科在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依然形同虚设;有些地区因为缺少专职教师,主科课程不得不由一位任课教师完成,教学质量可能无法保证。3.办学条件。办学条件可以归纳为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两大方面。硬件条件主要是指学校的基础教学设施,一般会将“生均图书量、实验仪器、网络及辅助设备”等几个方面作为衡量的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校办学条件的高低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好坏都与经费投入的多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但仍有较大差异体现的,在城市中就表现为“重点学校”的教学设备配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会优于其他学校。但与城市的学校相比,山区、农村等一些偏远地区教学设备却非常匮乏。软件办学条件则是侧重于生源质量、学校校风建设、教职工精神面貌等方面。软件条件不同于硬件条件可以直观地展现,它更多地体现在作为学校一分子的个人身上。每一个学生进入社会都代表了他所在的学校,反映了他所接受的教育。

  二、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是不均衡的,具体概括为区域、城乡以及校际三个方面。首先,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会直接影响该地区的教育水平,进而导致东中西部的教育资源水平差异明显。知网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教育经费为12512746元,同比增长了4.84%。而同一年,甘肃省的教育经费为7087547元,同比下降了5.13%;第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化”政策,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城市,农村人口减少,让很多在农村地区生活的孩子没有充足的教育资源;第三,校级差异则体现得更为明显,就城市而言,“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经费投入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

  三、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原因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我国各个地区的教育,离不开我国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大背景,更是受所属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各个省份、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对教育的经济投入也必然不同。东部地区相较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好,除了中央划拨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外,地方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也会高于中西部地区。除此之外,同一地区也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城市对于义务教育资源的平均投入普遍高于农村地区,这也侧面反映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差距和城乡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2.教育政策的非均等化实施。政策的非均等化实施,实际上反映了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化”结构体制的影响。直到现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依旧存在。在经济发展差距影响下的教育政策实施也存在不合理之处。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论经济是否发达的地区,各级政府在教育财政上,都会对重点学校予以适当倾斜。这也是间接造成不同学校在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方面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这其中包括城市的“窗口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差异,乡镇的“中心学校”和村办小学之间的差异。此外,我国多年来一直提倡素质教育,短期内不能立刻看到公共财政经费投资到教育领域的收益。因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政策,无论在制定还是实施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四、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策略

  1.政府政策正确引导。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必须依靠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政府。从中央层面来说,对于不同地区要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合理公正地配置教育资源,正确引导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从地方政府角度说,要切实负担起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不仅要从财政方面负责,同时要建立起配套的监督机制,对于政策的实施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这样才能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合理配置。2.均衡发展区域经济。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受该区域的经济水平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好的地区会拥有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差的地区的教育资源也是相对匮乏的。因此,要推动区域经济均衡稳定发展,利用该地区资源优势,发展当地的地方经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通过经济的良好发展带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并且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大力扶持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因为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3.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各级政府要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各方面进行投入。曾满超在《发展中国家教育成本研究》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初等教育公共经费应占整个经费的一半,中等教育占1/3,高等教育占1/5。这种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情形应该是稳定的。”这也侧面反映出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是不够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高等教育年投入经费为74500万元,相比之下小学的教育经费仅为37000万元。在加大对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也应从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师资保障和交流机制以及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等方面建立完整的教育经费配置模式。要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就要努力缩小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差距。对于薄弱学校的建设,可以与有能力的学校结成帮扶对象,“一对一”帮助薄弱学校针对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在学校创收方面,可以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请,统筹调拨有能力学校预算收入中的适当比例用于薄弱学校的建设。对于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所属行政管辖的城市要进行帮扶,无论是从教育资金的投入上,还是教师资源的统筹调动深入基层上。这样才能减小因为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化”带来的教育资源配置在城乡上的差异,才能保障义务教育的长久均衡发展。4.借鉴国内外办学经验。有学者认为,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有效促进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方式。注重打造特色,追求大众品牌优质优势;注重质量管理,建立良性机制;注重内涵建设,倡导开放教学。这三方面是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建设的可行路径。也有学者从个体、组织和区域教育系统三个方面组织创生持续优质的教育资源。个体层面,专业教师创生用于微观层次的优质教育系统;组织方面,将个体纳入到组织生态中,形成新的大型的教育资源系统。最后,进一步将学校层面纳入到区域教育系统之中。引导学校变革和学校之间的竞争,在动态均衡中产生协同效应,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宗礼.试论教育资源的效率[J].河北大学学报,1982,(4):60-70.

  [2]王善迈.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09,(3):80.

  [3]陈振华.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方式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44-48.

  [4]钟晓敏,赵海利.论我国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基于资源配置的角度[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6):89-96.

  [5]曾满超,丁延庆.中国义务教育资源利用及配置不均衡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5,(2):34-40.

  《关于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的思考》来源:《经济研究导刊》,作者:魏传立 李佳颐

文章标题:关于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的思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4522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