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开放型”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2 11:25 热度:

  关键词:课堂教学开放型探索材料训练题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提倡教育创新,积极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必须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开放型”教学恰恰符合了这一教学改革的要求,它的课堂教学主要形式就是要求学生参与多向思维,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并在参与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一、 创设“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也主要是如何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课堂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
  在课堂教学空间方面,为了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促进参与,我们在学生座位编排上,不局限于两人一桌,全体学生面向讲台的单一坐法。经常根据教学内容,可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甚至坐成半圆弧形式,便于展开小组协作交流,打破拘束呆板的学习空间。
  在课堂师生人际关系上,应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交流民主,达到较为开放的教学氛围。所以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展开讨论。如我们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先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植树节如果学校要我们七年级(1)班和七年级(2)班同学种360棵树苗,你们想一想按怎样的比例分配,两班各应多少棵?”这时许多同学先想到的是平均分,老师提出平均分就是两班所种棵数的比是几比几?学生答:“按1:1分配”。接着又有许多同学提出:按两班人数的比来分配,也有提出按2:1、5:4、3:2......来分配。一下子说出不同的比,而大部分同学都考虑自己的班多种些。在这种情况的创设之下,学生对“比”的认识又一次得到深化,同时在说“比”的过程中又反映了学生的不同思想。接着教师说:“那好吧!既然同学们有不同的分配方法,计算出我们两个班所种的棵数。”可见,这种教法教师非常巧妙地创设了开放性的引入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从自己的不同想法中自觉地进入了新知的探索。
  二、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
  “开放型”材料的提供,首先要遵循的一条原则是:能使学生投入多向思维,达到问题解决。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思维,同时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我认为首先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使学生在选择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
  如在教学“平行线的判定”一课中,我们给提供了以下材料:“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能判断两条直线什么样的位置关系?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由度大,他们不知不觉地发挥了平常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探索,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想法把典型的图形学生画在黑板上,再接着引发学生观察矫正,从中掌握平行线的判断方法。在这种开放性的自主探索平行线的判断方法中,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思考。
  (2)要使学生问题在思考过程中有一定的开放度。
  如在教学“比多(少)求和”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材里有这样一个例题:“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280棵。苹果树和梨树共有多少棵?”我们在教学此例时没有直接单一的引入例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来编出多个,以最后“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给出一个问题:“苹果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问题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补上苹果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教师对具体数据略加调整写出:“果园有苹果树1400棵,梨树110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第二步要求学生改编其中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应用题,分组讨论到底有几种改编方法,并分别列出算式解答。
  第三步教师提出:以上这四种改编方法为什么只有两种列式方法?这两种解题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什么地方?再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进一步认识题目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由此看来,以上的教法改变了传统的例题教学,采用开放性的编题引入。使学生在主动构建的过程中,认识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横向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解题规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了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获取新知的成功感。
  三、设计“开放型”的训练题
  经过研究和总结,我们把“开放型”习题分成以下六种类型。
  1.答案不唯一。
  也就是一题有多种答案,甚至有无数多个解答结果,而且大部分的题在解出不同结果的同时能总结出解题规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之后,设计了如下的深化题:“在下图平行四边形中画上一条直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面积完全相等的图形。”
  课堂教学,开放型,探索材料,训练题.jpg
  
  一般学生先想到的是画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当然,这种画法对本课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又一次得到认识。接着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学生会很快地发现只要通过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交点的直线都能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图形,而且有无数多对相等的梯形。通过此题开放性的操作、观察、思考,为后继学习梯形面积计算作好了孕伏。
  2.条件不唯一
  学生通过对题目先从不同角度补上条件,然后解答。这种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较为常见,如下题要求学生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三步计算应用题:“某农机厂今年四月份生产插秧机240台,————,四、五月份共生产多少台?”此题条件的补充方法很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补充不同条件,解答出结果。
  3.问题不唯一
  也就是使学生在补充不同问题中,得出不同解答。如:“一个运输队运送粮食,上午运走300袋,每袋50千克;下午运走1800千克,每袋是50千克。”学生可以补上如下问题:这一天共运走了多少千克?下午比上午多运多少克?下午运送的重量是上午的多少倍?下午比上午多运多少袋?
  4.解法不唯一
  教学中设计一题多解的训练,应是开放型训练的一种类型。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3。5小时刚好行使了全程的3/5,照这样速度,行完全程还要几小时?”学生在解答时,展开不同思路,得出四种解法。
  5.解题不唯一
  所谓解题不唯一,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改变以往教师给学生在数量和对象上都是划一的做法。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后,提供以下一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题进行计算。(1)----(4)题都是求阴影部分面积。底边长都是12.8厘米,高都是8厘米。
  
  课堂教学,开放型,探索材料,训练题1.jpg  

  
  
  除按题的难易层次,放开让学生选择之外,有时还可以引发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在练习的题量上有所不同。
  6.解题策略不唯一
  所谓解题策略不唯一,就是解答问题的方案有多种可以使学生更好得到思维训练。在解答这一实际问题过程中,学生采取的策略显然不唯一。这样既熟练了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开放性”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使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能更好地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文章标题:探索“开放型”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27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