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演讲在讲中“演”起来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07-15 15:30 热度:

  摘要:演讲是以有声语言为载体,以“形体”等无声语言为辅助手段,向特定人群传输情感、思想,并引起听众共、手势三方面得以成功助“讲”。让我们努力探讨演讲中“演”的运用,为繁荣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演讲艺术而作出贡献。

  关键词:演讲无声语言魅力

  听众对演讲的总体评价是通过听觉和视觉两条渠道来完成的,即使演讲者在‘讲’上下了很大功夫,语言千锤百炼,滥熟于胸;但如果忽视了听众的视觉形象,忘记了‘演’这种“无声语言”的存在,其演讲也是不成功的,要取得演讲的成功,必须让演讲在讲中“演”起来。

  请看山东某县一中小将王杏在“请到我的家乡来”的演讲片段:

  当她介绍家乡的特产柑橘时:“你们此时此刻想吃这么大、(用双手比画)这么红(用手指着讲台上方鲜红的演讲比赛横幅),像蜂蜜一样甜的柑橘吗?(脸上露出甜蜜的微笑)”那就请到我的家乡来。当她介绍家乡的山时:“城外有座钟鼓楼,半截插在天里头(眼睛随着手的指向仰望天空);家乡有座云峰山,站在山顶能摸天(手掌向上摸)。”当她介绍完家乡的美景,结尾时“朋友们,欢迎你们到我的家乡来,我非常愿意当你们的向导,到时候我会说:‘各位朋友,请跟我来(伸出右手),请跟我来(高扬左手),请跟我来’(边招手边退)……”

  由于她边讲边用手势助说话,顿时把听众的视觉、听觉、味觉融为一体,使得听众都能聚精会神地听她讲,又由于她将精彩的有声语言与人无我有的无声语言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演讲在讲中“演”起来,“活”起来,所以赢得了听众的掌声,并摘取了第一名的桂冠。

  那么,如何让演讲在讲中“演”起来呢?”

  一、姿态自然、得体

  人最美的姿态莫过于自然、得体,它是人的思想感情、内在气质的真实反映,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演讲中如若能充分把握和发挥则会使演讲者魅力倍增。那么,演讲者怎样的形体才算自然呢?具体来说可以从演讲者上台前、后与下台前三个阶段来完成。1)上台前:迅速起立,脚步稳健。让听众从演讲者的走姿进而推断演讲者的身体、精神状态——身体健康、热爱生活。2)上台后:恭敬行礼,抬头挺胸。以沉着、冷静的“亮相”作为“无声语言”有效的传达情感信息,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召力和启迪,给听众的视觉产生“阳光可人”美感效果,并由此而产生对演讲人的敬慕感和亲切感。3)下台前:鞠躬致谢,从容归座。看学生的演讲,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演讲者每当即将结束演讲时会显得紧张、慌乱,以至于有时会忘记致谢而“仓惶逃遁”。诚然,演讲结束前的致谢相对于整个演讲过程来说是已接近尾声,但是,这时的演讲者直面的是听众,其一举一动都不会“逃离”听众的视觉,所以演讲者一定要以冷静、自信的姿态坚持到致谢后的从容归座。

  另外,演讲时一定要去掉不良的习惯性形体动作:不能摇头晃脑,挤眼睛,摸脸蛋,吐舌头,更不能左右晃动,甚至于屡次的反复走动等。这样,不但会影响情感传达并败坏听众的兴趣,降低演讲的效果,而且有时还会让听众产生厌恶情绪。

  二、表情丰富、自如

  演讲者的脸部是感情的晴雨表,听众可以从它上面读懂演讲者的情感世界,所以演讲者要取得演讲的成功,表情必须丰富、自如。

  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在说到罗斯福演讲时,说他满脸都是动人的感情:惊讶时张口结舌,仇恨时咬牙切齿,蔑视时视角斜下,愉快时眉毛平展,表情非常丰富,所以他的演讲更有力,更勇敢,也更活跃。以笑达意、以眼传神是脸部表情的核心。笑意能传达各种心理信息,眼神能表达种种复杂感情。关键时会心地微微一笑,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不仅是情感的体现,而且是自信的标志,礼貌的象征,涵养的外化,它会紧紧抓住听众的心,容易使演讲深深地印入听众的脑海----“喜悦产生喜悦”。泰戈尔说:“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的神色变化,倾诉着一个人的微妙心曲,帮助人们传达许多具体、复杂甚至难以言传的思想感情,演讲更不能例外。记得高尔基在回忆列宁的演讲时是这样描述的:“在他那蒙古型的脸上,一双锐利的眼睛在闪闪发光,表现出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对谎言的反对以及对生活的忠实,他那双眯缝着的眼睛在燃烧着,使着眼色,讽刺地微笑着,闪烁着愤怒。这双眼睛的光泽使他的演讲更加热烈、更加清新,有时仿佛是他精神上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从他的眼睛里而喷射出来。”作为一个初学演讲者,我们也许达不到列宁这样的水平,但恰如其分地、巧妙地运用自己的眼神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演讲时有节奏或周期性地把视线从左扫到右,再从右扫到左,或前后移动进行环视,以便不断地观察和发现所有听众的动态,进而调节演讲内容或节奏;在环视过程中若发现哪里不安静了,投去制止性目光;哪里有疑惑了,投以启发性目光;哪里“偏离轨道”了,投以引导性目光等,以“目光语”吸引、“征服”听众。但要值得注意的是:环视不是眼睛溜转个不停,点视也是有限度的,而且一般只是短暂的停留,不能失度。另外,演讲者眼睛的活动不但要和脸部的表情协调一致,而且还要同有声语言、态势语言密切配合,这样协调一致才自如,才容易为听众所理解,也才能有效地把表情,特别是眼睛的神色变化烘托出来,为“讲”锦上添花。

  三、手势适时、适度

  演讲中,自然而安稳的手势可以帮助演讲者平静的说明问题;急剧而有力的手势可以帮助演讲者升华感情;稳妥而含蓄的手势可以帮助演讲者表明心迹。演讲的手势可以说是“词汇”丰富,千变万化,如果运用适时、适度,不但可以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还可以使演讲“活”起来。美国总统林肯每当演讲到欢乐的地方,常把两只手臂高高举起成50度夹角,手掌向上,就好像已经抓住了他渴望的喜悦;说到愤怒时,便紧握双拳,在空中用力挥动,仿佛要将仇敌痛打一顿。这样就能直观地配合话语去感召听众,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再如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为党政军干部作演讲,为了使演讲条理清晰,给人的印象深刻,他就把内容归纳为一、二、三,并且边讲边用右手扳着左手指,一个一个地数,其手势语的展示使他的演讲含义直截了当,结构有条不紊。初学演讲者,如果说到“你”、“我”、“他”,或者“这边”、“那边”,“上头”、“下头”等时,也不妨用手指一下,一定会给听众以实感,给自己以信心。

  演讲时恰当运用手势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效,但也要注意:1)要适量。手势不能太多,否则,会使听众眼花缭乱。2)要适当。美国总统查德•尼克松在一次招待会上,他举起双手招呼记者们站起来,而嘴上却说:“大家请坐!”在另一次演讲中,他手指听众,嘴上却说:“我”,然后又指着自己说:“你们”,这种配合不当的手势成了他的轶闻。3)要适度。做到恰到好处,绝不能过于夸张,更不能喧宾夺主,压过“有声语言”,使‘听众’成了‘观众’,把听演讲变成看戏剧。4)要适时。即手势要与演讲内容在时间上一致,才能对演讲的内容起到‘强化’作用,否则,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影响演讲的整体效果。

  总之,演讲是以有声语言为载体,以形体等无声语言为辅助手段,向特定人群传输情感与思想,并引起听众共鸣与支持的双向交流活动。演讲者如果能根据演讲内容的推进,听众表情的变化,在瞬间用姿态、表情、手势等“无声语言”来表现演讲者本人的内心世界,把演讲中的“视觉艺术”调动起来,使之成为传情达意的手段,并与演讲的有声语言有效地结合起来,服务于演讲的主题,就会使演讲在讲中“演”起来、“活”起来,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我们努力探讨演讲中“演”的艺术,为繁荣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演讲艺术而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演讲艺术全书》中国物价出版社赵菊春主编

 

  2、《演讲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史迪芬•E•卢卡斯著,俞振伟译

文章标题:让演讲在讲中“演”起来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2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