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学生一样体会知识的生长过程——课改为教学改进提供的着眼点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3-01-12 09:59 热度:

  摘要: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本文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针对当前灌输式课堂普遍沉闷、死寂的现象,进行了简单分析和思考,提供了自己的尝试,目的是呼吁教师在新课改正式铺开之前早做有益的思考和改变。

  关键词:像学生,体会,知识,生长

  多年的教学,应已轻车熟路,最近我却轻松不起来。因为,面对几乎一贯如一的课堂,我感觉到了学生和自己的诸多无奈,于是总想去改变,让教学变得更自然、更轻松。但时常所想与所为难以完全合拍,这里我仅把自己的一些感想和尝试呈现给同行,愿与君共勉。

  一、师生的困惑

  课堂为何总是那么沉闷和死寂?

  课堂如何才能焕发生机?

  为何讲得越多、练得越多,效果却不明显?

  为何教师总是尽可能倾其所有,把最完整的知识讲给学生,备课中生怕漏了哪一点,恨不能所有时间都自己讲,学而生却记不住,难以掌握?有时还归因为学生的态度问题:不认真学,所以记不住。

  一个概念,讲了内涵,讲外延,大小要点罗列齐全,再做练习,学生为何还是屡屡出错?于是只能亡羊补牢似的加强过手训练:听写、定时练习等。

  一个知识点的生成,不顾教材的安排,还把教材中分散的内容再整合到一起讲,一开始就指向高考。但学生的知识仍然不完整?

  教师多次讲过、学生练过的试题为何仍然出错?

  虽然学习是件苦差,怎样才能不苦教苦学?

  如何教学才能使师生双方都获得更多的轻松和快乐?

  以上我的感觉难免偏颇,但如此下去,如果不思改变,要想适应新课改要求,一定会很难。学生在课改面前,犹如白纸上写生,新鲜而容易,而对多年已形成固定模式的教师,改变尤为艰难。但又不得不改变。

  二、我们的思考

  苦教苦学,究其原因,有教学安排的问题:多数学校三年课程内容,两年完成,一年复习,不“夹生”怎么可能?但我发现,另一方面,教师的授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制约了辛苦教学的效果,使课堂逐步走向“坟墓”一般的“寂寞”,师生收获的除了不多的成功,更多的是尴尬、无奈与失望,尤其是新教师,丧失的是曾经满怀的热情和激越的梦想。

  试想:我们为什么总是喜欢将嚼好的“食物”直接“喂”给学生呢?为什么一定要在学生面前表演我们知识的完整、经验的老道呢?为什么不能给足时间带领学生一起,像学生一样去体会知识的生长过程呢?

  我们可以辩解为:上面的教学进度安排无法改变,时间紧,要上完新课,要复习,要考出好成绩,学生素质又差,没有办法,只有多讲多练。也可以说:我没注意,讲课就应该这样讲啊,知识不是系统的讲授,莫非还是零碎的补充?还可以说:我也想改变,也改变过,但太浪费时间,不好控制,影响内容和进度,还不如我自己讲。诚然,理由种种,但你是否反思过,这样的课堂,你轻松吗?学生轻松吗?效果好吗?

  殊不知,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只有亲历过的,印象才最深。一个教师多年积淀的经验、总结的规律、方法等如果希望在短期内全部交由学生掌握,最后结果只能是硬灌,囫囵吞枣。作为老师,充分利用课堂,带领学生,教他们学着去欣赏沿路的风景,即使走进歧路,折回来也是最好的享受。新课改倡导的探究学习,如何实现?我个人认为,充分用好教材,让学生一步一步去体会知识的生长,在不断的接触和练习中去完善、丰富知识,学生自然会记住结论,更重要的同时学到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运用材料的能力,学会如何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其间怎能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呢?

  三、我的尝试

  高考大纲化学学科观察能力中要求“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这里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节的学习为例说明如何运用教材训练学生的观察和阅读能力。

  1.引入课题:让学生看p50.章图:对于这个反应看出了什么特点?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看到了下面的文字提示,互相猜是否能减少,各执己见,这里暂不给答案,而是留下悬念。对于炼铁的化学方程式,抽问学生,有的注意到连接符号不是“=”,而是“ ”,条件是“高温”,由此引出本章重点要讨论反应进行的条件及可逆反应的规律。

  2.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教学:

  阅读p47.概念那一段,让学生学会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并从接着的简单例题中体会概念的内涵。学生写出计算过程,引出公式,问学生:是否都懂,学生答都懂了。

  马上练习检验效果:自己编写一道相关习题激励学生上黑板板书过程,此时学生有些胆怯。我告诉他们,即使错,也没关系,我的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重要的是你争取到的是机会,这次错,下次不会再错,学生逐渐踊跃起来。学生板书的过程自然有对有错,激发学生上去用红粉笔纠错。最后师生共同点评,归纳强调关键处:找到变化浓度,或变化的物质的量,计算时代上单位。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即使答案是错的,但板书、思路、公式等均可有值得表扬的地方。给他一次激励,可能会让他终身喜欢化学。

  3.设置下一个台阶:

  继续完成相关习题,抽两位举手的学生拿着书在上面做,其余学生在下面做,教师巡视完成情况,该题的完成中部分学生遇到一些困难,有的空不会填了,让不同答案的学生分别讲解自己的思路,自然真理越辩越明。教师又提出问题:本题中,速率的计算需要进行四次相同的计算过程吗?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学生陷入沉思中……

  有学生在举手了,说:四种物质表示的速率值都是相等的。

  教师又问:那任何反应中速率值都相等吗?

  学生思考中……

  教师引导:从概念定义思考。

  通过讨论,最后自然得出: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之比等于速率比,等于变化浓度或变化物质的量之比。

  问:速率计算有哪些方法?怎样应用?……

  这样的一堂课也许教学内容不够丰富,课堂容量不够大,知识不够完整,但到下课时多数学生才恍然醒来一般,自然而然,轻松自在,知识台阶搭设符合教材编排和学生思维习惯,师生感觉的更多是自然和轻松。

  如要坚持这样的授课方式,教师需要首先具备对教学的热情——愿意这样去改变,需要教育的责任心——舍得花功夫力求改变,更需要教育教学技巧——合理整合教材内容,熟练驾御课堂,控制课堂节奏。

  不难相信,如果每节课都能够这样来和学生一起感受学习知识的顺畅和波折,知识将会在学生心里生根的,轻松和快乐的种子会播撒心田。

  四、如何像学生一样体会知识的生长

  教材,包括课后的习题、每一个讨论题、每一个实验包括选做实验,其实为师生提供了最好的素材,希望我们带着学生一起去感知,去体会,为何我们总是只让学生接纳摘好的果子呢?

  只要我们做到:学生能看懂的让学生看,学生能说的内容让学生说,自己可以不讲的让学生讲,学生能上台写的内容让学生写,学生能做的实验让学生上台做,把讲台、课堂、时间尽可能地交由学生去耕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减轻自己的劳动。不当资料书的传话筒,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必要充分的思考。不放弃教师必要的讲解和引导,避免放任自流。课堂就会逐渐改变。

  只要我们做到:保持自身的热情,将激情传递给学生,为学生安上发现的触角,利用每一个机会帮助其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就能激发学生持久的求知欲,提高思维的积极性。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按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联想、讨论、探索的过程,帮助他们解惑释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演绎、推理、判断等方法,对每一章节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使所学知识规律化、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纳入知识结构的体系。加强习题练习。我们就会和学生一样自然去感受知识的生长。

  记住: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汇萃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理念解读

文章标题:像学生一样体会知识的生长过程——课改为教学改进提供的着眼点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1549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