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实践对本科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之教育学论文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03-29 17:07 热度: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重要一课,对本科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到了诸多实际效果,社会实践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平台,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使大学本科生告别懒惰,认知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
  大学教育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道关口,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其对社会的适应和贡献。现代社会,提高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水平是大学教育的要义和目标。“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性的心理特征的发展。社会生活适应性心理特征的发展,表现在群体意识、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规范性行为等方面”。可见,无论是个体的群体意识习取,还是社会交往能力的获得,以及他的社会规范性行为的养成,个体的社会责任感都是其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课题。
  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首先是物质产生实践,是人以自认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认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来袭,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人与自然界发生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共生于物质生产实践中。实践结束是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的头脑中作为目的以冠冕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人们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可见,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与实践活动中。
  二、本科生对社会关系的良性推动来自于社会责任感
  个人起到对社会的塑造的作用,任何个人的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本科生的社会行为虽然不是推动时下社会关系良性发展的直接因素,但是其行为必将影响社会关系的发展趋势,总有一天需要承担推动社会关系发展的重任。本科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其认知社会关系的同时,培养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的特征告诉我们,个体社会责任感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对于社会责任感而言,即要通过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感受和社会责任适应的过程。由此可见,社会实践较之其他途径和方式来说,是最能将这三个过程有机统一起来的途径。我们长期困惑于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知行不一和知行脱节。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并没有真正重视和把握社会实践这一有效的途径。要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即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和转化功能。动力功能解决的是“为谁成才”的问题,导向功能解决的是“成什么样才”的问题,转化功能解决的是“如何成才”的问题。一,以网络阵地为平台。互联网打破了原来分级传达信息的方式,学生和教师获得信息几乎是同步的,甚至有的学生知道得比教师还早。此外,网络传播是交互式的,与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你说我听、你问我答”的单向方式有极大不同。因此,积极占领网上思想教育新阵地,不断增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成为加强网络教育的一大趋势。二,以强化社会实践作为推进剂。社会实践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帮助学生走近社会、走近工农、了解国情。在实践教育中,要突出劳动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是从校园到校园;他们大多数缺乏体力劳动的锻炼,缺乏艰苦生活的锤炼,缺乏逆境、挫折的考验,造成他们的“先天不足”。我们应当以社会需要、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三结合为原则,精心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达到一方面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提高道德水平,增强德育实效性。
  三、社会实践为本科生价值观的正确塑造提供渠道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本科塑造哲学价值观感的重要阵地。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管理体制,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做出贡献,提高社会责任感。
  人的价值观原本是在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活视野的局限性,一些本科生容易把非本质非主流的社会现象当作社会的本质和主流,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并以此来导自己的行为。德育工作者的职责就在于引导学生正确把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认识到暂存在问题产生的条件、原因等。
  为了加强大学生对自己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使他们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本科生在参与实践,通过“三下乡”,农村发展现状调查认知社会需求;通过支教类公益活动培养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通过了解国情,访问老红军类的实践活动提高忧患意识,都为树立本科生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便利渠道。
  四、正确的价值观是社会责任感的来源
  本科生要把个人前途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把个性的发展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把人生的定位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成才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个体赖以生存的条件,为个体的成长发展提供基础与保障,没有社会的整体强大,个体的利益,个性的发展也受到限制。通过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实现本科生所学内容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性转变,让本科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现象、社会职责的了解,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牢固树立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受教育,增强责任感。
  五、完善社会实践体制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本科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大学校园社会实践水平是高校育人环境的综合体现,它包括假期自主实践、期中集体实践、专业实习、公益活动方面,归根到底社会实践水平体现为软环境、软实力。社会责任感有其丰富的内涵。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要求人勤奋学习,敬业奉献;要求人公正诚信,团结友善,关心集体,艰苦奋斗。应当从一下几个方面完善社会实践体制:
  1.根据责任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学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感上应重视在学校生活中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
  2.要改进社会实践督导评估制度。良好的制度可以使本科生感受到学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的程度,使本科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对个人及社会的良性影响促使本科生们自觉加入到实践中,同时还是使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心道德需要的必要条件。
  3.引导本科生参加社会实践,使本科生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
  六.实践与社会的结合,责任与大学生的未来
  实践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它是本科生历史责任感培养的一个重点渠道,同时本科生又是实践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唯有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探索出新的方向和道路,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深入化,精英化,开创化”,才能走出一条满足于当代本科生发展的科学化道路。
  论文结语:实践之于开拓,教育之于栋梁。本科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本科生的责任感,是关乎中华民族兴盛的重中之中!社会实践作为培养本科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建设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人本教育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2]谢伟华.社会责任感与大学生成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6,(9).
  [3]赵兴奎,张大均.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研究现状[J].国家教育
  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4]王继军.工作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9(2)
  

文章标题:浅谈社会实践对本科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之教育学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jiaoyuxue/1158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