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2 10:29 热度:

  [摘要]:受到环境技术条件变化、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进以及高校团工作主要对象呈现出新特点的影响,面对机遇与挑战,新的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运行机制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途径。高校共青团工作运行机制的创新应当以充分实现社会职能为依托,从创新领导机制、组织保障机制、管理机制、服务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入手。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工作运行机制;创新
  高校共青团是全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共青团紧紧围绕高校育人中心工作,积极发挥在青年大学生当中的思想引领作用和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作用,高校共青团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共青团面临着新机遇和挑战。面对新情况、新特点、新变化,高校共青团工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团组织有效覆盖面缩小,凝聚力弱化;运作形式单一,青年学生对共青团组织的认同度下降;高校内部人事制度和机构改革,使共青团工作缺乏连续性;素质教育的实施,给高校团组织工作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等。如何破解高校共青团的上述困境?笔者认为,必须以高校共青团组织所担负的社会职能为依托,积极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运行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新领导机制
  创新领导机制是高校共青团工作机制创新的关键所在。领导机制包括外部领导机制和内部领导机制两个方面。从外部机制讲,高校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共青团工作,切实加强对共青团的领导和帮助,真正把共青团组织看作是党政干部的蓄水池、团结青年的凝聚源、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头羊,给团组织压担子,定目标,关心团干部的成长。要进一步完善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的双重领导体制,坚持组织上以同级党组织的领导为主,业务上以上级团组织的领导为主。上级团组织要定期向团的同级党组织交流情况,主动争取同级党组织的关心和支持。同级党组织要主动关心团的各项建设和活动安排,经常听取团组织的工作汇报,定期研究部署共青团工作,并及时与上级团组织交换意见,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高校各级党组织应把是否关心、重视团的工作纳入到组织考核和党政干部考核体系中来,切实保证共青团独立的组织机构、经费投入和人员配备。
  从内部机制讲,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与各党政部门的协调,推动共青团工作与各部门更为紧密的结合,努力把团的工作纳入到党政工作的部署之中,逐步形成广泛联系的、网络状的青年工作框架。要积极构建“一体两翼”的大团建格局,以团组织为主体,以学联组织(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为两翼,注重发挥学联和学生社团的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社区和学生社团的团建模式创新。要在巩固和加强政区化团建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在学生社区和学生社团建立健全团组织,把注册团支部建设和活动团支部建设结合起来,把政区化团建和社区化、社团化团建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团组织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二、创新组织保障机制
  从管理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组织都必须要有一种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和功能,但是任何一种组织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高校共青团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团委—分团委(团总支)—团支部”的经典基层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清晰,组织体系自上而下,管理层次减少,和高校的行政管理体系非常一致,保证了团组织工作的高效性。然而在新情况下这种高度稳定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显得过于呆板,如不改革调整势必不利于工作开展,甚至于影响高校共青团的影响力。事实上一些高校也在对团的基层组织进行改革和调整尝试,如:“楼栋—宿舍”的团组织结构、“社团—兴趣小组”的团组织结构、“学生自治机构”的团组织结构等等。这些“新型”组织结构形式在组织运行、资源配置和工作开展方面与经典结构有一定区别,是在摸索中建立起来的动态的、比较灵活组织结构形式,是“团委—分团委(团总支)—团支部”的经典基层组织结构有益补充。
  团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阵地建设等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保障。创新团组织的保障机制主要体现在:
  在团干队伍建设方面,特别是要重视基层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要按照“严进优出”的原则,要求基层团干部必须参加团校培训,持证上岗,并实行上岗培训与岗上培训相结合,严把“入口关”。同时,要积极做好共青团干部的转岗工作。要通过“定岗、定责、定人”,来规范共青团组织的机构设置、职能界定和人员配备,保证基层团干部队伍的质量,为共青团工作提供了坚实的队伍基础。要努力建设一支由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干部和热心青年工作的学生所组成的优秀学生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各级团组织要广泛开展以先进性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团员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在制度建设方面,不仅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而且更要狠抓制度的落实。过去,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高校共青团工作逐步形成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制度,如团员教育评议制度、年度评优制度、推优入党制度等,但是这些制度还不够完善,还有许多“盲区”需要填补。新形势下必须要遵循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一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科学、系统、适应当前形势的规章制度。用制度说话,按制度办事,团的各项工作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在经费等物质保障方面,要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共青团工作的物质条件,加强团的阵地建设。必要的物质条件是搞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必要的经费保障,任何工作都难有起色,共青团工作也不例外。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大青年活动场馆设施、团报团刊团网等团属阵地的建设力度,积极为青年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阵地是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有效依托,离开了阵地,服务青年便无从谈起。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加大阵地建设的工作力度,不断发掘和培育服务青年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实践证明,凡是共青团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效果好的学校,都是工作经费得到了充分保证的。
  三、创新管理机制
  高校共青团承担着思想引领和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职能,归根结底就是要为培养“四有”新人服务。但是由于受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官僚化的影响,在以往的管理实践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命令服从的简单模式,这在高校共青团的工作运行机制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研究者把其弊端总结为以下五种主要表现:一是教师是绝对的管理主体,学生是绝对的管理客体。被定位于管理客体的学生对“自我管理”的自主性受到严重压抑。二是教师的管理方式是单向的、数量堆砌式的。三是师生之间等级森严,甚至带有“官本位”的社会特性。教师的权威是绝对的,是由其职位决定的,不允许受到任何挑战。四是各组织的规章制度是确定的、不可改变的。学生必须机械地遵守规则,但这种遵守只具有表面的教育与管理的作用。五是教师倾向于寻求立竿见影的管理效果。”惩罚“正因符合这一要求被屡试不爽,教育的本性被严重忽视。
  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事业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一靠信仰二靠纪律三靠友谊(感情)。这里的友谊(感情),就是要坚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在这个正确的导向下以服务青年发展为出发点,形成讲感情讲友谊的良好氛围。同时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本质就是育人,就是为培养“四有”新人而服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高校共青团应该坚持柔性管理的理念。
  所谓柔性管理机制,系相对于以往所谓刚性管理机制而言,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一种管理形式”。以往的刚性管理机制是以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直线式的决策方式、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及不容异议的命令为依托的刚性管理。高校共青团的这种特性与柔性管理机制的特点正好契合。所以,高校共青团在管理机制上应采用柔性管理机制。
  高校共青团要形成柔性管理机制,要以团组织结构为依托,以“自我实现“的人性假设为出发点,注重团干与团员互动、有意义的人文环境、模糊的评估体系等,并以此来促进广大团员主动性、创新性和情感发展。这种管理机制要求:
  一是教师(专、兼职团干)应只是作为象征性共青团组织管理者。即在管理中,教师(专、兼职团干)要成为有魅力的象征性管理者,团干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一切有价值的事情“神圣化”、“仪式化”,倡导一种组织文化礼仪,真正使重要的价值观深入人心。“没有典礼和礼仪,重要的价值观也无法发挥影响力。”教师的魅力并不在于事无巨细样样插手,而是一个不失亲和力的象征性的形象,更多的是一个间接的管理者。这样无论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能以象征性的影响力感染每一位团员学生,从而弥补了干团之间、团青之间互动在时空上的差距。
  二是要形成充分体现“主动”、“创新”与“情感”理念的共青团工作环境。
  柔性管理意义上的团工作环境包括团组织物态环境和观念形态环境。①团组织物态环境是团组织文化的物质层面,主要通过活动场所的设计和布置来构成一种体现柔性管理理念的外部物质环境。柔性管理要求物态环境布置要充分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团员学生为本的理念,也许可以张贴一位同学的即兴妙语,也许可以挂一把参加植树节劳动的铲子,也许可以是画画最不出色的一位团员最好的美术作品等,看似随性之中却处处可见教育的本性。②观念形态环境主要由体现柔性管理理念的作风、集体舆论与团组织人际关系构成。团组织作风是团组织成员行为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要创设一种充满开放性价值选择的组织作风,只有在开放的价值选择的班风中,管理才可能更民主、有效,青年学生才可能具备价值创新的能力以及开放的意识。集体舆论是团组织成员意愿的反映。要通过各种舆论阵地,使团员充分表达他对团组织事务的见解,不仅有利于共青团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这种多渠道的方式准确把握团员的思想动态,更有针对性地推行各种管理措施;而且有利于团员学生主人翁意识的提高,发展了他的主体性能力。团组织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推进共青团工作柔性管理的基本途径。团组织人际关系主要由团干关系、团员间关系以及正式和非正式的小团体关系交错构成。要倡导构建一种团结、进取、健康、和谐的团组织人际关系。只有在团结、进取、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团组织成员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道德才能真正产生,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和谐。
  三是运用相对模糊的管理评价体系。模糊性的评价是出于对人本身的模糊性的尊重,它不仅体现在重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还体现在注重自我评估与过程评估的作用。一方面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评估活动之中来,提高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也可使评价结果对学生更能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应注重对过程的动态评估,即随时发现团员身上展现出的闪光之处,随时纠正他们的偏差言行;共青团工作柔性管理是一个不断反省与阶段性总结的过程,而非仅以最终的管理结果消极地作出评价与调整。
  四、创新服务机制
  竭诚服务青年是共青团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主动了解青年的所想所需,结合青年自身的特点,积极开展宣传教育、科技创新、文体文化、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大力开发青年在科技、管理、宣传、文艺、体育、服务等各方面的优秀人力资源,为青年拓展素质提供舞台和空间,服务青年的成长成才,服务学校的工作大局。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手段,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只有深深植根于青年之中,着眼于青年的成长与发展,为青年的学习、就业、成才和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努力做好服务青年的工作,永远同青年朋友心连心,才能团结青年,凝聚青年。就目前而言,主要是做好:
  首先,要不断深化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广大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共青团组织的首要任务。高校各级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利用各种重大事件、先进典型等,通过举办论坛、讲座、研讨会、座谈会、在线交流等多种有效形式,对青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三观”、“三义”、“三德”以及形势政策、安全法制、文明诚信、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为广大青年朋友提供实实在在的教育服务。要充分利用团的组织优势,积极争取教育的主动权,不断深化宣传教育活动。在做好团队教育的同时,注意做好重点对象的重点工作。在当前,尤其是要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力度,努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全面提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
  其次,要以促进就业创业为核心,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最普遍、最迫切的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青年学生最关注、最忧心的问题。抓住了促进就业创业,就抓住了服务青年学生的关键。共青团组织能不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直接关系到团组织在青年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学校战线要高举促进就业创业的旗帜,把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服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通过整合资源,形成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合力,扎实工作,努力探索,打造新的品牌,创造精品工程。高校团组织要把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战略问题来研究,作为战略任务来推进。要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与学生的紧密联系和对学生的有效影响等优势,在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素质和竞争力方面下工夫,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素质和技能、扶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等领域有作为。开展促进就业创业工作,既要在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全程服务,又要突出入学和毕业两个重点阶段;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服务,又要突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重点群体;既要力所能及地开展各项就业创业促进工作,又要突出提高学生就业素质和竞争力这个重点环节。在集中力量做好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同时,还要继续做好以倡导自立自强精神为重点的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工作,以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为重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探索建立合理、有序、有效维权机制为重点的大学生权益维护工作。
  再次,要大力开展提升青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类类活动。一是要大力开展青年科技创新活动。江泽民同志指出,“大力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从整体上逐步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努力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是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他同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力开展青年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既是党赋予共青团的光荣任务,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高校共青团组织要通过举办“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积极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学生投身科技,大胆创新,促进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相互交流,努力建设一批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地,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逐步基地化、规范化和普及化。二是要积极举办校园文体文化活动。校园文体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广大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有利于青年学生张扬个性,拓展素质,提高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共青团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积极开展各类文学、艺术、体育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广大青年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拓展素质,从而达到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目的。三是要继续推进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广大青年进行自我服务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高校团组织要通过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雷锋活动以及其他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倡导雷锋精神,积极推进注册志愿者制度。从而进一步增进青年学生对社会的了解,锻炼提高青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要积极为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素质拓展等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和帮助,特别是要为贫困生、后进生、问题生等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提供切实的帮助,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需要指出的是,高校团组织的各种活动的举办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双向受益的原则(即学生、学校和活动承接单位都要受益)、就近就便的原则和善始善终的原则,要在打造精品活动上下功夫,把那些主题好、受欢迎、影响广、效果好、可持续的、有较高的党政支持度、社会关注度和青年参与度的工作项目做好做强做成精品,充分发挥精品项目的实效和影响力。
  5、创新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是高校共青团工作机制创新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是激励的基础,有效的激励来源于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
  评价机制包含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强大的利益驱动作用两个方面。它具有导向的作用,建立什么样的评价机制,对于工作开展带有明显的导向性功效。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在建立这个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一是要全面地分析各评价要素在整个共青团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地分配各评价要素的权重。二是要在注重评价体系完整性的同时突出评价指标的导向性作用。既要从全面提高素质着眼,防止片面性,又要从当前需要出发,突出重点。三是要强调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对于那些过于原则化、抽象、笼统、在实践中难以操作的指标,应该果断地予以删除。尽可能地将评价指标具体化,并与评价对象的行为联系起来。
  目前,有学者对共青团工作的评价机制提出新观点和看法。其中湘潭大学博士生导师、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颜佳华先生等提出将共青团组织青年满意度测评体系作为评价共青团工作的一个手段,这种研究范式,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具体运用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评价过程中,同时还吸收和运用了近年来兴起的“顾客满意度”理论的某些观点,他们把共青团的基本职能进行分解成若干工作指标,在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各项工作指标的权重系数、制定调查问卷,然后再对青年群众对团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此作为评价共青团工作水平和质量的依据。这种评价模式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高校共青团工作也可借鉴此种研究范式,形成以青年大学生满意度为基础的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机制。
  有效的激励,既是评价的落实,也是形成形成良性竞争、促进和推动高校共青团事业发展的催化剂。管理心理学认为,激励就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励机制就是运用物质和精神等手段,达到激发、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的工作机制。
  首先,要正确把握激励原则。一是要坚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原则。二是要坚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原则。三是要坚持满足人们正当需要的原则。要激发人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的需要。而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对于那些正当的、合理的需要,学校应该尽可能地给予满足。只有坚持上述原则,才能真正起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作用。
  其次,要合理使用激励方法。一是要经常制造一些有益的冲突,来引起人们适度的心理紧张,从而产生驱动力,激励人们采取行动。比如可以通过制定工作目标、公开布置任务、规定工作标准、鼓励良性竞争等方式来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二是要努力激发个体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尊重其主人翁地位。如广开言路,鼓励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学校的其他事务多提改进意见和建议;对基层团组织和团干部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主动关心团干部和广大青年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等等。只有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合理使用激励方法,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最后,要完善和落实激励制度。对于高校共青团工作来说,主要是完善落实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项目化运作和考核评优等制度。要明确各级团组织的工作任务和各工作岗位的岗位职责,按需设岗,按岗定人。每一个基层组织、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要制定明确的、合理的工作目标,并根据是否达到目标和达到目标的程度来评定集体或个人的成绩。对于团组织所开展的活动,则按照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实行专门活动,专项经费,专人负责。同时,要严格进行考核,奖勤罚懒,奖优惩劣,做到赏罚分明,从而最终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文章标题: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gaodeng/23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