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搞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2 08:16 热度:

  摘要:高等学校的教学目标实现,不仅取决于系统的教学,也取决于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就如何在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措施。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几点思考
  
  高校的教育目标离不开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古今中外众多一流大学都特别重视浓郁、丰厚、高雅的校园文化在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材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内涵及其特征
  校园文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文化”热潮中出现的新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校园文化从概念的外延到理论的内涵都在不断丰富。具体地说,校园文化是与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军队文化、农村文化等并存的,是主导文化——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子系统,它是高校师生员工的课外文化活动,是高校长期形成并为全体人员所认同的校园精神以及培育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其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点,校园精神(教风、学风、考风、校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条件。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管理方式和教育管理思想,它是以文化手段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品位化。
  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是载体的特殊性。大学生是一群高文化层次的青年。不仅年龄相仿,还有相似的心理特征与共同的食宿、学习、娱乐场所,于是形成了相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追求美好的事物,渴望知识的获取。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文化群体中,各种文化信息在校园内迅速传递。他们是校园文化的载体,离开他们,就无所谓校园文化了。
  二是发展的超前性。与社会的其它文化形态相比,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更为开放前沿的系统。大学生精力充沛,情感丰富,自我意识强,经常思索人生,评判社会现实。他们依据自己的生理、心理和思维发展规律,不断对外部文化进行分析、选择、汲取以及再创造,常常表现为一种新兴的潮流向外作用于社会,对民族文化的更新与再造起一定的向导和推动作用。
  三是主客体的统一性。大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既是创造者又是受教育者。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又是客体。这种主客体双重角色是其他文化所不具备的,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作用非常强大所决定的,大学生对社会新鲜事务的敏感程度是其他文化的载体所无法比拟的。四是脆弱性和盲动性。
  大学生有强烈的独立意识,迫切渴望表现自我又难于把握自我,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对社会问题十分敏感,又难以科学地理解和协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他们这种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性、脆弱性,造成了他们的主观愿望与自身能力处于分离或错位状态,使之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左右。还有,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现代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大学生特有心理特征的群体化形式,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显著的青春印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变革与发展,都会给大学校园文化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有时也显得幼稚和不成熟。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
  1.思想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对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它可以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青年学生在活动中积极进行自我教育,激发他们去认识世界、了解国情、学习社会、主动把握历史发展方向,进一步坚定爱国主义思想,增强社会主义信念。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地弥补学校课堂教学的不足,它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许多接受教育和锻炼自已的机会,使他们学到许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校园文化这种教育功能的发挥,不仅很好的满足了学生各种求知欲望和业余生活的需要,而且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挖掘其潜能,培养和提高其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2.趣味导向功能。
  通过各种校园活动,逐步把学生引导到学校教育目标确定的方向上来,使其在正确的目标下从事各种有益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实际上是社会文化对大学生作用的中介,来自社会、书刊、新闻媒体和校园生活中的新观念、新思潮无不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反思,由此产生的兴趣和生活情趣是多种多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迫切需要对各种文化思潮进行鉴别、取舍、消化和吸收。因此,为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少走弯路、积极健康地成长,校园文化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价值观为指导,对社会文化中的各种思潮和观念进行评价、比较、选择,做到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帮助他们树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人格理念。
  3.求知激励功能。
  形成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进一步完善高校课堂教学形式,满足大学生求知成材的多方面需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单纯的专业知识的传授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增长才干的要求。而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在学生身上产生一种强烈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激发其情感共鸣,进而使学生形成一种自觉的、内在的驱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完善自己,不断地增进知识,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展现其个人的才能。
  4.人格塑造功能。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满足青年学生求知成材、探索人生价值、开展社会交际、文化娱乐活动等各方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所创设的良好精神环境和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的物质环境,于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影响与熏陶,对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塑造力。大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自觉地塑造健康的人格,陶冶健康情操,树立崇高的理想,提高觉悟,升华人生。
  5.智力开发功能。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将完成传授知识向挖掘能力、意识灌输向素质培育的深度和质量转型。高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建设、施教方法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必将发生质的变化。校园文化不仅是第一课堂的润滑油和催化剂,而且在培养、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方面,优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延伸与扩充,并较第一课堂丰富、生动,特别是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了主角。有些技术性、学术性活动更能给学生以启迪,使之产生顿悟,燃起创造的火花。毋庸置疑,校园文化为大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提供了各种机会,创造了充分的实践条件。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保证
  1.党政领导重视。
  各高校党政领导对校园文化要给以正确的引导,并把它作为学校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日程,由共青团和学生会具体组织管理,各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有效地引导学生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陶冶高尚的情操,以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出新世纪的新一代大学生。
  2.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科学的设计。
  高校是传播人类文化和文明成果的场所。高校教育应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优势,加强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对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学生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课程文化等作整体的思考和合理的设计安排。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综合功能和育人效应,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成材意识,调整成材的目的和方式,使大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
  3.重视提高师生的文化素质,尤其是管理者的素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没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就难以实现文化建设的目标。高校师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但文化素质的全面培养却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首先要提高教师和管理者的文化素质,在聘用、考核时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此项要求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不仅要讲好课,同时也要育好人,不仅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管理者不仅要在其位,更要称其职,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者和提升者。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通过修正培养目标、调整培养模式、改善课程结构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大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优良品质、健康身心、文明修养和创新精神,以及关怀人类生存环境、关怀社会的理念与意识。
  4.建立和完善文化导向机制。
  为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健康有序地开展,学校要形成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信息的积极反馈、筛选、辨析和正确导向机制。主动吸收社会文化信息中积极有益的因素来丰富、充实校园文化,给学校注入时代的色彩和生机。防止无益特别是有毒、有害的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高尚的文化价值观,使学生自学、主动、正确地对各种文化信息和影响进行辨析、筛选、吸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从而增强文化辨析、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的能力。
  5.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相一致。
  在高校,大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要求知识,追求真理,思想活跃,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他们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引导者,他们是高校的中坚力量。教师和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在学生中享有较高威信。他们的高尚品德、广博的科学知识、深厚的文化素养、强烈的政治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和日常行为。这说明教师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校园文化活动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一致性。教师要牢牢把握积极引导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把握好政治方向、思想方向、文化方向和价值方向,确保校园文化活动沿着积极、健康的轨道发展。

文章标题:关于搞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gaodeng/22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