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作用初探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2 08:13 热度:

  【摘要】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专业课教师课堂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目前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存在问题的反思,提出优化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职业道德职业素质高职教育教师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教育的转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界和普通百姓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已发展到相当水平,但其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是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师工作的核心,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相比很不适应,如教师缺乏责任心和敬业、创新精神,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提高专业课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优化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效果做些有益的探讨。
  
  一、对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存在问题的反思
  所谓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是教师在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应当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它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以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高校教师必须是“道德之师”与“学问之师”的统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比其他职业道德乃至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有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教育大学生时,不仅通过言教,而且通过身教,不仅要用丰富的学识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即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去启迪大学生的心灵。
  2、高校教师必须是职业活动内的“言教”与职业活动外的“身教”的统一,高校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高校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大学生起着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3、高校教师必须是“德之自修”与“德之助修”的统一,高校教师的教育工作往往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收效。各种利益调整、碰撞的改革形势下,更需要具备高尚的的职业道德情操。
  遗憾的是目前某些专业课教师在高等教育专业教师角色中存在着一定的困惑、矛盾、甚至扭曲等问题行为状态,即个人行为、品质远远达不到角色的规范,不能确立应有的角色行为,主要表现在:
  1、私欲膨胀,职业行为丢弃。市场经济的功利性、交换性日益明显地影响到高校,在管理中大量运用经济杠杆必然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调节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高校教师角色意识的淡漠,往往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失去应有的角色色彩,功利思想上升,职业道德滑坡,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过分地追求物质利益和自我价值。同时,现行的教育目标和用人政策存在一定的偏差强调知识和学历,忽视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2、缺乏热情,工作心不在焉。长期采用传统的培养模式,知识较窄、教学内容陈旧,知识结构老化,教师涉猎领域不宽,这使教师行为远离现实,造成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了考试才听”的学习动机与效果。对于职业活动而言,热情和负责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厌倦自己职业劳动岗位的人,他的职业劳动的价值量肯定会大打折扣。
  3、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工作动力的缺乏。表现为对本职工作被动的服从,满足于无错误,过得去的应付状态,厌教心理更为严重,在语言上表现为牢骚,不满,抱怨,很少自省,创新不足。
  4、教学模式落后,虽然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但实际却是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立体化、全方位“满堂灌”,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其结果是教学质量下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以上种种表现,有损教师高尚形象,从根源上分析,是由于师德师表意识淡薄,
  对专业课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课堂教学中也缺乏有效的途径。
  
  二、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影响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通过对已从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调查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敬业精神,更多考虑的是获取多少,而不是能奉献多少;把目前所在的工作单位看成跳板,难以稳定就业岗位,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教育伦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根本上决定着他的职业综合素质,这是因为,一般说来职业道德包括三个方面: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良心、职业道德理想。这三个方面在根本上决定着一个从业者最基本的职业态度,而从业者的职业态度又决定着其职业综合素质的其他方面。实践也不止一次的证明: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就在于他能否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各种优良品质,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理想和情操。如果说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人的载体,职业道德精神则是灵魂。
  作为与未来职业相衔接的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在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前提和根本途径。师德是学校职业教育中最重要的隐性因素之一,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自然会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道德情感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教师有明确的职责界定,即教育引导他人,这种特殊的社会职责客观上已经为教师的行为选择作了一个潜在的设定:即教师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首先自己要做到。因此,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使自己成为职业道德的楷模,而且还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在专业教学中深入挖掘思想道德资源,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帮助大学生完善和提高职业素质。
  
  三、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的途径
  首先是优化课堂教学目标,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教学组织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发展和创新精神的目标上,从技能、认知、道德情感等几个方面对课程目标作方针性要求,从而优化课堂结构,在学生职业目标的规划与修正、知识体系的架构与积累、以及职业素质的积累等方面做好引导,具体分三步:一是引导学生职业目标的初步设立;二是跟踪服务和指导学生修正职业目标;三是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目标。强的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掌握必要的方式方法,从而引导大学生职业素质不断提高。
  第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由固有的“讲—听—练”的机械过程,向形成个性化的创造性教学活动转变,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力;借鉴先进企业管理经验,营造现实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在就业前就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
  第三,提高科研水平,精化教学内容。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精心筛选,裁剪那些可自然联系、能发生效能的教学材料,变对口专业的知识为适应性强的知识,教学内容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化,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形成自己创新的实践和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与特色,这就需要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向教育研究要质量,要效率。
  第四,充分挖掘学科中的道德内涵,重视情感的亲和作用与凝聚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突出道德精神,让师生共处在一种根植于职业道德精神的情怀和人生体验中,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使情感交融,造成既有知识,又有思想内涵,同时包涵审美之情的课堂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职业岗位上确立具体的生活目标,选择具体的生活道路,形成具体的人生观和职业理想。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希望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别人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他应当首先发展他本身的那些优秀的品质”,因此,专业课教师一定要重视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养成自我监督和自我反思的习惯。做到“学为人师”,更要做到“行为世范”,从而完善自身的职业道德品质,不断地探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邹顺康.论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J].思想道德教育,2008,(3)
  [2]朱小军.有机整合高职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3]邓纯余.加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7(5).
  [4]何七荣,周薇.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养成[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5-7.
  [5]石亚军.话说人文素质及其教育[J].比较法研究,2006(4):143一146.
  [6]陈国荣,杨曙光.职业素质的构成与作用分析[J].新西部,2007(24).
  [7]余正权.论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和途径[J].警官教育论坛,2005,(7)
  [8]程屹.饰语修身,以文养德[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6)

文章标题:专业课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作用初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gaodeng/21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