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学生作文中“了”(le)的使用情况分析及教学建议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1-11-01 08:38 热度:

  [摘要]“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作为教师,不仅要根据习得难易把学生分为初级、中级及高级三类,针对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亦十分重要。
  [关键词]留学生,作文,偏误,习得率,教学建议
  一、前言
  研究“了”的论著不胜枚举,但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对“了”使用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运用统计的方法对留学生作文中关于“了”的偏误率作了一定范围的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对关于“了”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
  二、语料背景情况
  我们的语料主要来自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分两次检索,第一次检索“了”字的错用情况(包括漏用和误加两种情况),得到三十七份样本,除去无效样本,实际用于分析的是三十二份;第二次检索了来自十个不同国家(美国、韩国、新加坡、德国、泰国、马达加斯加、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中国)三篇完整作文。第一次的目的是用来分析偏误主要出现在哪些结构中,第二次的目的是用来分析不同背景的学生习得“了”字的正确率。
  我们根据“了”在句子中出现的位置,将“了”归为两大类,一个是动词后的“了1”,一个是句尾的“了2”。在“了1”底下又区分三小项,即:V了1O;V“了1”O(时间),;V“了1”O(数量),在“了2”之后又分成五小项。我们也把谓语动词后有趋向补语的或是结果补语都归为V(O)“了2”。
  三、偏误分析
  通过对留学生作文中“了”的遗漏及误加情况的统计,我们得出:
  (V“了1”O)偏误11次,偏误率为68.75%,(V“了1”O数量)偏误4次,偏误率为25%,(V“了1”O时间)偏误1次,偏误率为6.25%。总偏误次数为16次。
  (VO“了2”)偏误11次,偏误率为64.70%,(SV“了2”)、(V“了1”O“了2”)、(沒V“了2”)偏误各1次,偏误率为5.88%,(不V“了2”)偏误3次,偏误率为17.64%。总偏误次数为17次。
  四、习得率分析
  说明:为了便于统计,我们将本文中使用的关于“了”的八种结构项目进行了编号:A代表(V了1O);B代表(V了1O[数量]);C代表(V了1O[时间]);D代表(VO了2);E代表(SV了2);F代表(V了1[时间]O加了2;G代表(不V了2);H代表(没V了2)。此外,在以下样本中出现的错误均无论是不是关于“了”的,只要作文中使用了“了”,我们都视为“了”被习得,为了便于阅读,样本中的错误我们均给予了改正。
  通过对留学生作文中“了”的习得情况的统计,我们得出:
  A:(样本数20,错误数 8,习得正确率60%);B:(样本数5,错误数1,习得正确率80%);C:(样本数 3,错误数1,习得正确率66.67%);D:(样本数14,错误数1,习得正确率92.85%);E:(样本数3,错误数0,习得正确率100%);F:(样本数1,错误数0,习得正确率100%);G:(样本数2,错误数2,习得正确率0%);H:(没有样本)。总计样本数48,习得正确率为72.92%。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来自十个不同国家的学生作文时运用了1与了2时体现出了不同的偏好,除了泰国、日本、新加坡的学生外,其余国家的学生基本上只使用一至两种结构类型(无论正误),多为了1与了2的典型用法,即V加了1加O和V加O加了2。其中有四个国家的学生只使用一种结构类型(美国、澳大利亚、中国、俄国)。而泰国学生却使用了高达五种结构类型。日本学生则使用了四种。新加坡学生三种。这说明不同的语言背景的确影响着学生们对汉语的理解深度与广度。
  五、总结
  一、了1与了2的正确运用对留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多数学生愿意尝试使用,而且使用情况比预期要好。
  二、习得了1与了2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可以认为了2比了1更容易被学生正确掌握。
  三、运用了1与了2的结构类型丰富性对不同国家背景的学生来说有较大差别。一般来说,亚洲学生比其它地区的学生掌握了更丰富的结构类型。
  四、在书面作文中,留学生使用了1与了2的概率基本相同。而一般认为在口语表达中,留学生会更多地使用了2。
  五、学生们使用最多,正确率最高的都是了1与了2的典型用法,即V了1O和VO了2。
  六、教学建议
  “了”的意义和用法十分复杂,从语法化的过程来看,了2在了1之后,了1在补语意义的“了”之后,但就实际教学的顺序来看,一般都是先教了2再教了1,最后才教做补语的“了”。这样的安排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第一,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急用先学,而了2经常和“太、就、快”等构成特殊的急用格式,先学先教都是必要的。第二,教学上的先后顺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使用频率,而补语意义的“了”使用频率是比较低的。
  但这样的安排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意义上本来有内在联系的“了”被分割成几个孤立的意义和用法,学生越学疑问就会越多,因为他们不会明白同一个汉字“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这些意义和用法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认为,在具体教学中,初级阶段没有必要区分“了1”和“了2”,以免使学生产生迷惑,而且无论你区不区分,学生们都能把了1与了2的典型用法,即V了1O和VO了2掌握得较好。到了中高级阶段,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了”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内在联系告诉学生,这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因材施教”,即对于那些母语中体标记非常丰富的国家的学生,可以从“了”作为“实现过程”的“体标记”去解释“了”的各种用法及规则。而对于那些母语和汉语拥有较多认知语义上的共性的国家的学生,从语义的角度解释“了”的各种用法无疑会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了”的用法。此外,在阅读写作的教学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对“了1”的讲解上面。

文章标题:对留学生作文中“了”(le)的使用情况分析及教学建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gaodeng/1053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