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发表期刊投稿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研究

所属栏目:电子技术论文 发布日期:2015-08-26 14:12 热度:

  在看一些科幻电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机器人,不仅有战斗的机器人,还有一些家居机器人。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电影中机器人的实现也是指日可待。本文主要对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进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博士论文发表期刊投稿的论文范文。

   摘 要:本文立足于对国际经典有关机器人方面的所有电影的考察与研究,对机器人的形象作出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对相关文献及资料做出整理。

  关键词:Robot,人造人,电子装置

  一、现实与科幻的关系

  19世纪末,电影的发明与其行业的迅速发展让人类将看似短期内不可能实现的事物搬上了荧幕,把大量人类幻想的“机器人”(机器人应该用Robot这个概念,明确和人形机器区分开来,Robot应比机器人具更大的广延)形象,变成了鲜活的荧幕形象。到21世纪更多的“机器人”荧幕形象不断被人类创作出来,把科幻世界和现实世界本是平行的关系强行的汇聚到一点,伴随而来的大量有关机器人的思考与讨论。有涉及人工智能方面的、工业应用方面、家庭应用方面,以及制造“机器人”的伦理道德方面的等等。

  在电影的“机器人”形象没有诞生前,人们对“机器人”相关的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意识形态的、模糊的、抽象的认识层面上。对“机器人”话题的讨论也只是集中在少数科学家、哲学家、以及科幻小说家这一类人群当中,很难广泛的和普通大众发生关系。

  而伴随着电影行业的发明与发展,“机器人”银幕形象被创作出来,把理论世界里对机器人抽象的描绘,转变成直观的视觉形象,加之电影所带来的公众效应,在拉近了“机器人”和普通大众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使理论、现实和科幻形象这三者的关系也能获得更大范围的讨论(如图)。

  二、机器人形象的发展

  以电影形象作为切入点最大的好处是用“机器人”荧幕形象和我们现实世界所能经验到的“机器人”形象有所比较的同时,进一步描绘出“机器人”荧幕形象变化的脉络以及其相关背景。例如:机械唯物主义(泛机械论)这个概念如果从思想史的角度去了解,就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而《客帝国三・矩阵革命》里的片段来描述的这个概念,就有一个很清晰明确的视觉呈现,当普通大众容易的接受了这些视觉化的概念后对“机器人”的讨论也。能积极的参与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反思科学技术的文学作品中,最早可以追溯到1818年英国作家玛丽・雪莱所所创作的《弗兰肯斯坦》,该书讲述了科学家弗兰肯斯坦用科学技术创造了一个像人一样的怪物,在此,弗兰肯斯坦所造的怪人,不再是像盔甲和铁皮一样的机械装置,而是一个真正的有机的人,同时也具有人格化。最终,弗兰肯斯坦被他所创造的科学怪人所毁灭。同时这本书也传达出作者对科学技术的反思,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不加以控制的滥用的话必然会导致无法想象的恶果。

  如果说第一部科幻小说就是以反思科学技术为基调的话,二十世纪前后的以机器人为主题的科幻电影则是在这个主要的线索下展开的。

  此时,大量的通过文学和电影来反思科学的作品被创作出来。科幻电影在描述机器人这类事物时候,一方面在现有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给公众幻想的机器人提供想象的依据,电影所虚构的人和机器人相处的环境,虽然不具有真实性但却能够提供人机相处的思想实验。在机器人相关研究领域每次技术发展,都会被加以想象后搬上荧幕,伴随新技术的革新的是公众的对新技术发展的焦虑。例如:《终结者2》中采用CGI(电脑生成影像)技术营造液体机器人。当然,特效技术导致的科幻人形机器人的形象的变化,并非是科幻机器人形象变化的主要原因,电影特效技术只是为电影工作者在营造想象的机器人的时候能够提供广阔的技术空间,而电影工作者对机器人的前瞻性,还是要来源于现实中科技工作者对机器人技术的研究。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我国也面临讨论和制订关于机器人技术的各项标准问题,其中包括对机器人的

  定义。

  蒋新松曾建议把机器人定义为“一种拟人功能的机器电子装置”(a mechantronic device to imitate some human functions)。即认为机器人有如下特点:(1)机器人的造型像人或人的上肢,并能模仿人的动作;(2)机器人具有智力,或感觉与识别能力;(3)机器人是人造的机器或者是人造的电子装置。

  当然,随着机器人的进化和机器人智能的发展,这些定义都有修改的必要,甚至需要对机器人进行重新定义。现在,机器人的范畴不但包括“由人制造的像人一样的机器”,还应该包括“有人制造的生物”,甚至包括“人造人”。

  三、电影机器人形象分类说明

  通过对科幻电影的考察和研究,对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分析其内在的逻辑脉络,归纳出其特点规律,得到如下机器人形象类型:机械型、生物型、人工智能型、怪兽型、综合型。

  下面简单地讲各种类型进行概括。

  机械型(硬件主导型):以机械运动为运动的唯一形式,控制系统由非Ai(人工智能)或人工控制,包括类人形态和仿生形态。

  人工智能型(智能主导型):具有逻辑判断,终极目标以具有人的思维为标准,硬件上可以是像人或某种生命体,也可以是以计算机的硬件存储系统为载体,以非物质化形式存在。(例如:图灵测试、黑客帝国、创战纪)

  怪兽型:以杜撰的科幻生物原型为基础,且不对应真实世界已发现的真实生物。(例如:摩杰拉、金刚)

  综合型:混合前三项所具备的某些特征,以及现已确认的但无法涵盖在前三项范围内的。

  参考文献:

  [1] Christiane Paul.DIGITAL ART.Thames&Hudson world of art,2000.

  [2]Rachel Greene.Internet Art.Thames&Hudson world of art,1999.

  [3]John.V.Pavlik.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M].杭州:新华出版社,2002.

  [4]加来道雄(美) 著 晓颖 译,《不可思议的物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4.

  [5]计海庆 著,《技术哲学视野中的机器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9.

  博士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是目前国际发展迅速的学科之一,本刊发表与此有关的最新研究结果和进展,旨在推动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刊面向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科研人员、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及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

文章标题:博士论文发表期刊投稿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dianxin/dianzijishu/2783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