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10:05:25

当代电影

当代电影

CSSCI北大核心

Contemporary Cinema

期刊周期:月刊
复合影响因子:1.316
综合影响因子:0.675
主编:皇甫宜川;周涌

  当代电影最新期刊目录

多元化、创新性与票房新纪元——2024—2025年贺岁档产业观察————作者:于超;方铭;谢雨晨 ;邢雨辰;

摘要:<正>时间:2025年3月6日上午地点:北京首都电影院(西单店)自2024年11月22日至2025年2月4日,历时51天,共上映影片95部,收获124亿元左右的档期票房。其中,2025年春节档票房95.1亿元,观影人次1.87亿,档期票房和观影人次双双破影史纪录。此次贺岁档内,喜剧片、现实题材影片、动画片、文学及神话作品改编的电影,均有不同形式的呈现,其中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

2025年春节档的回望与反思————作者:范志忠;

摘要:2025年中国电影的春节档,既是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以来整体实力厚积薄发的一次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电影在新的媒介生态背景下所存在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因此,中国电影必须切实解决春节档所暴露出来的在档期、IP化类型制作、电影批评等诸多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才有可能最终推动中国电影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当代城市治理的影像寓言——评纪录电影《您的声音》————作者:何苏六;

摘要:纪录电影《您的声音》以北京“接诉即办”改革为背景,聚焦12345热线与城市治理过程。影片通过真实案例与情感叙事,构建社会镜像,呈现基层工作者与市民的双向奔赴;以人物弧光、声音层次和影像手法,交织多维叙事景观;以故事、数据、制度的多元解读,传导感知城市的四季冷暖;以影像之力激发市民参与,塑造现实中的共治热情。《您的声音》让北京的治理故事在观众心中生根,也为世界超大城市治理增添了一抹中国色彩

终结者的幽灵:美国科幻电影中机器人恐惧症的表征、渊源与争议————作者:程林;

摘要:机器人恐惧症是美国科幻电影中常见的、顾虑或害怕机器人的个体心理或社会情结。它从弗兰肯斯坦情结和世俗造物主焦虑演化而来,直接来源是关于机器人作为他者、反叛者和主宰者的想象,背后则是美国文化传统中对造人渎神、科技失控、奴仆反叛和异己他者的恐惧。机器人恐惧症有时被认为过度影响着美国社会对机器人的认知,它首先应作为文化现象被理解,但也需应对科幻与现实跨界交互中的争议

后人类主义视角下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角色————作者:靳晓宇;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后人类主义思潮兴起,对科幻电影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催生了全新的影像实践。科幻电影中的银幕空间不仅展示了科技进步,还凸显了后人类主义思潮的兴变,标志着文明正在从以人类为中心转向后人类阶段。这种转变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和警示。本文梳理了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角色的三大类别:智能工具与助手型、情感与意识觉醒型,以及人机共生的融合型。人工智能角色在叙事中不仅推动情节发展,还成为探...

论当下国产乡土电影“恋地情结”的审美建构————作者:陈吉德;魏玲;

摘要:恋地情结本质上是一种人地关系。本文通过景观、土地、家园、风俗四个方面分析了近年国产乡土电影恋地情结的审美构建方式,这对于审视乡土电影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对于透视全球化背景下人口的流动性和无根感的困惑,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电影诗意的生成及其表意机制探析——一次基于艾柯信息学理论的尝试————作者:吴思捷;余韬;

摘要:诗意一直是中外电影研究与批评中的重要概念“。电影诗意”是笼罩在电影艺术上空看似无所不包却又捉摸不定的“幽灵”。这一来自文学领域的修辞概念虽然被频繁加诸电影之前,但它的内核是否能被有效地移植到电影创作与研究领域?在不同媒介材料转换中“,诗意”如何应对电影媒介的特殊性?本文对“电影诗意”进行概念考古,探究这一概念背后的核心原理,将其与艾柯信息学理论结合,提炼一套关于诗意的概念体系,希望以此为基础,理解...

感知沉浸与情感锚点:数字角色的共情机制研究————作者:李蕊;

摘要:数字角色作为计算机图形学与算法逻辑的具象化产物,其发展历程揭示了技术与叙事协同重构观众身份认同的深层机制。本文通过分析《谁陷害了兔子罗杰》《阿凡达》《银翼杀手2049》等典型案例,系统追溯了数字角色从媒介自反性到超真实神经编码的技术嬗变,并基于认知心理学、电影符号学与人机交互理论的交叉视角,提出数字角色共情生成的模型——感知沉浸×情感锚点=共情强度,旨在揭示技术与叙事协同作用下,非人类角色如何突破...

走向冷战光影:法国“二战”后至50年代中期的红色电影研究————作者:马鹏程;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共产党成为法国政坛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电影领域,法国共产党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不同的电影生产机构,在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生产了一系列传达左翼及共产主义思想的红色电影。本文首先辨析了“二战”后法国红色电影的概念和起源,并按照时间顺序,将这一时期的法国红色电影分为1944—1946年、1947—1949年、1950—1956年三个时间段。结合这些时段的政治演进及电影生产状况,得...

投射、具身、计算:物像至拟像中的光影情绪机制————作者:丁艳华;

摘要:光学技术覆盖领域甚广,光学仪器、光学测量、光学材料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广泛用于电影摄制与放映技术中。随着光学技术的迭代演进,电影作为光学媒介的本体属性已不拘于影像表征体系,电影与人类知觉机制的关联性研究也拓展至跨学科的多维场域,涉及神经学、具身认知等。光在人类情绪认知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影光线作为视觉信息进入知觉系统会获得重新组织和编译。电影技术演进过程中,光学系统通过影像感知路径为认知...

强叙事、N次刷屏和况味化表演——近年中国电影表演艺术观察————作者:厉震林;

摘要:21世纪以来,历经奇观化表演、颜值化表演之后,电影表演又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原来的“轻表演”发展到了“重表演”,表演在矛盾冲突的高位运行,是一种充满错综力学关系的“重”意象,可以用“高频度,强表达”来概括。随着影片越来越多地被切成多个片段投放网络平台,观众可以N次刷屏,反复观看表演,又出现“后表演”概念,表演需要“细加工“”深加工”。而况味化表演,表现了真实的人生以及人性,进入深层的生活体验,涉及...

《蛟龙行动》:军事片的题材拓展、技术风格和循环语义————作者:孟君;

摘要:《蛟龙行动》是一部融合了军事和动作元素的类型大片,演绎了中国现代化海军“勇者无惧,强者无敌”的使命和担当。作为中国首部核潜艇题材电影,《蛟龙行动》拓展了中国军事电影的海军题材。核潜艇题材为影片的故事、置景、装备、战斗场景等提供了巨大且具有挑战性的想象空间,技术风格凸显的拍摄和特效高质量地呈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特色。与此同时,作为《红海行动》的IP衍生续作,两部影片在主题、故事和人物等方面形成叠加...

要做比我们活得更久的电影——方励导演访谈录————作者:方励;陆绍阳;

摘要:<正>时间:2024年12月23日地点:劳雷电影工厂陆绍阳(以下简称陆):方导好!感觉跟前段时间您在路演时疲劳的样子不一样,今天状态好多了。方励(以下简称方):我跑了三个多月了,150场,马不停蹄。我是比较喜欢路演,我做电影的初衷就是跟观众交朋友,男女老少甚至小朋友的看法我都喜欢听

影院效果与虚拟现实:论科技迭进下观影物质性的变迁————作者:刘俊;曹心媚;

摘要: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物质性在观影的环节正在或者将要发生带有相当颠覆性特质的变化。传统的电影观看受影院的实体物质性规约,剧场效果的释放、二维巨幕的视听体验、实体的观看共同体等是其显著的特质。而随着虚拟现实电影(或称虚拟现实影像、虚影等)在技术和艺术上不断发展,因其物质性的虚拟化、虚无化,使得接受者的观影感受呈现出迥异于传统影院观看的状态,甚至走向极致的自主化、极致的包裹感、极致的惊颤化、...

感知融通:武侠电影的触觉性影像建构与民族性审美表达————作者:崔卉萱;

摘要:多感官研究是当代电影理论的重要转向之一。本文以中国武侠电影为切入点,探讨以触觉为核心的影像建构方式,分析触觉性影像在触觉经验、联想和审美唤起中的生成机制。通过对镜头运动的研究,本文进一步探讨了“非视觉中心”影像创作逻辑对观众共感体验的营构,揭示触觉性影像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刚柔、顺势等理念的深层联系,展现武侠电影的民族性审美表达。本文主张以触觉思维重新审视武侠电影,推动电影影像从视听逻辑向多感官表达的...

再续时光:当AI融入电影修复时————作者:左英;王瑶;

摘要:本文在概述电影修复技术发展历程、总结AI辅助电影修复对行业贡献的基础上,梳理了电影修复伦理争议,并展望了AI技术进一步融入电影修复的前景与挑战。结论自然指向对AI时代电影修复事业的思考

《数字宣言》Ⅲ:影片修复、利用(操作)、处理及其伦理————作者:罗伯特·伯恩;卡罗琳·富尼耶;安妮·甘特;乌尔里希·鲁德尔;韦怡舟;

摘要:FIAF技术委员会(FIAF Technical Commission)近年来相继发表了与胶片数字扫描、数字典藏、数字修复及声音修复相关的具体伦理指南,[1]内容涵盖了胶片冲印技术、数字扫描技术、馆藏管理以及《数字宣言》四大核心内容。其中,《数字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第三部分“画面修复、操作、处理及其伦理”,首次明确了在数字修复具体操作中的伦理标准和实用规则,同时划定了...

米歇尔·赛尔与AI时代的“演员”物质性考探————作者:樊姝彤;

摘要: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影像生产的主体与客体边界不断拓展,传统主客二分的屏幕表演研究范式逐渐失效,演员的物质性正面临重构的挑战。米歇尔·赛尔的“准客体”概念揭示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混合与替代关系。电影作为一种“世界-客体”,通过主客间动态的寄生链条,牺牲个体主体性以强化主体间性,在行星尺度上重塑了人类的感知能力,亦削弱了世界的丰富性。在维维安·索布切克的演员四重身体理论基础上,本文提出“演员”的...

选择的困境:电影保存与修复的伦理嬗变————作者:张艾弓;韦怡舟;

摘要:电影保存与修复的历史几乎与电影艺术本身同样悠久,其发展脉络经历了从技术导向到伦理聚焦的重大转变,如今,修复伦理已成为电影修复实践中的核心议题。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FIAF)在2009年发布《伦理守则》,首次为电影修复确立了系统性的伦理框架;2021年4月,其技术委员会发布了《数字宣言》第三章,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电影修复、操作和处理的详细伦理规范。本文首先回顾电影保存历程中的关键伦理选择,分析其对行...

从作者论视角考察电影修复现象————作者:赵淼;

摘要:自1962年由美国评论家安德鲁·萨里斯将《电影手册》首倡的“作者策略”阐发为“作者理论”以来,作者论影响无边,相关争议也从未休止。在以宏大理论为主导的后理论时代,作者论渐趋边缘化,在电影修复实践和伦理建构层面,作者论依然占据着统领性地位。本文试图以作者论为切入点对电影修复现象及相关伦理问题做出辨析,为电影修复伦理的未来寻找可能路径

  当代电影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一篇写电影史方向的文章,今年8月6号投递,自动回复是一个月内没收到通知可自行处理,联系微信公众号告知不提供查稿服务,未接到通知就是不录用,个人感觉编辑审稿可能按个人兴趣的可能性更大,浏览题目不感兴趣的就可能不打开了,已准备转投

    2024-09-11 08:42
  • zhaohhhh

    将参加完论坛的稿件试着投此刊物,中标几率较大。四至五个月,修改意见合理鲜明,编辑态度认真。总体见刊顺利。在选题写作之前还是主要根据期刊的栏目进行准备。整体效率高,发表顺利。

    2023-06-30 10:27
  • zhaohhhh

    据说该杂志社经常参与或者主办一些学术专业论坛,可能在论坛上被选中的文章的投稿之路会稍微容易一点点。不收版面费与审稿费,看上去也不太歧视低学历与低职称。稿费虽然微薄,但收到稿费的时候还是很欣慰的。跟编辑老师们的沟通一般也都还比较顺畅。

    2021-08-30 21:04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打算最近修改完一篇去投一下试试,就像说的如果真的存在公平不存在歧视的话,我们可以一试。

    2021-04-13 00:16
  • Yangming_ak

    当时文章投了一地方c刊,编辑拒绝了。后来转投了此刊物,大概到发表见刊用了四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次经历反而让我觉得,越往顶刊投其实相对效率和公平程度越高

    2020-11-11 11:05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