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从增量扩展到存量优化:资源整合、价值提升与人文自然环境的共生转型————作者:刘春卉;汪徽;
摘要:<正>随着中国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新时代,传统以增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逐渐让位于存量优化、系统重构、绿色转型导向的发展路径。此时,资源的整合与价值提升已不局限于单一领域。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在内的整合、优化、提升的内生需求不仅拓展了资源的内涵,也为资源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存量优化的过程中挖掘和激活这些多维资源,是新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融合技术与经济理性:深圳城市更新容积政策反思与优化————作者:林强;李茜;李孟徽;王琪;
摘要:容积政策是影响城市更新收益分配的重要政策。以深圳为例,对城市更新中容积政策进行分析,指出在市场机制下,基于技术理性的容积规则可能产生激励不相容,带来城市更新中发展权益不平衡、改造利润差异大、容积率提高与城市功能结构失衡等问题,影响城市更新配置资源的效率和公平。为此,对城市更新合作改造模式进行分析,通过拆建比、拆赔比、可售房价单价、利润率等四项指标的城市更新收益分析模型,解析不同改造类型项目中各项指...
日本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作者:黄幸;任海;刘玉亭;
摘要:当前中国已进入全面更新的存量时代,城市更新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与形式。日本作为与中国相邻的发达国家,具有相近的地缘和相似的文化背景,对其城市更新进行发展历程研究可以为中国城市更新良性策略的制定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梳理和探讨日本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特征,以东京涉谷为例进行案例分析,从而比较与讨论中日城市更新发展特征的异同。研究发现:日本城市更新从明治维新开始至今共经历了五个阶段,与中国的城...
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新模式与路径————作者:谢花林;陈彬;
摘要:明晰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基本内涵,构建“政策—技术—市场—社会”理论分析框架,系统探讨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新模式与路径,以期为推动新时代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新模式主要包括数字赋能模式、组合供应模式、循环再生模式和资源生态导向开发模式,实现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优化配置、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生态安全下自然资源价值提升路径包括制度创新路径...
城市更新多元协同治理的实践路径与内在机制——基于杭州的探索性案例研究————作者:徐可西;苏婕妤;鲍海君;
摘要:创新多元协同治理模式是应对中国城市更新价值转变与破解发展困局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从治理要素的整体协同视角出发,运用案例研究和归纳分析法,以杭州为典型案例,系统解析城市更新协同治理的实践路径与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杭州城市更新形成了统筹管理体制与多元政策工具的治理环境建设、“政府、市场、居民、社会”四心协同的治理结构搭建、“知识—话语”与“实体技术”协同的治理手段应用、“...
基于空缺分析的中国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析——以陆栖哺乳动物为例————作者:李满钰;任翌成;戴文昱;徐子怡;余博洋;王结臣;
摘要:哺乳动物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自然保护地能直接、有效地减缓物种多样性的丧失。基于等面积网格测度中国不同受威胁等级的陆栖哺乳动物丰富度格局,从保护空缺区域和保护空缺物种两方面、自然保护地和自然保护斑块两尺度展开分析,引入物种种群的最小需求栖息地面积,考虑了物种间的差异性和空间需求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受威胁陆栖哺乳动物丰富度呈现从西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共识别出7个自然保护地覆盖面积有限导致的保护空缺...
营造环高校创新圈:高校及周边实施创新导向城市更新的路径与机制研究————作者:陈浩;祝畅;周臻;罗小龙;张云鹏;
摘要:围绕高校老校区及其周边地区实施一体化更新转型,构建“创—产—城”融合的创新生态圈,正成为中国部分大城市城市更新实践的前沿。基于三螺旋理论构建本土化创新空间生成演化分析模型,对南京主城区环南大硅巷和南航创新湾区两个环高校创新圈营造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1)高校、地方政府形成了协同更新环高校地区、营造创新圈的目标与行动,表明城市更新与创新发展正成为中国校地合作的新领域;(2)环高...
多目标协同管理下的脆弱区国家公园功能分区评估框架——以卡拉麦里国家公园为例————作者:李基才;田英杰;
摘要:构建基于“游憩价值—生境质量—景观脆弱性”多维评估指数的国家公园功能分区分析方法,创新性地提出生境质量指数和景观脆弱性指数的优化方法,对卡拉麦里国家公园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游憩价值、生境质量和景观脆弱性的高值区在空间上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游憩价值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面积约1200 km2;生境质量高值区分布在中部区域,面积约2168.64 km2;景观脆弱性高值区分布在东部...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法制保障————作者:蔡晓梅;苏杨;徐卫华;周绍杰;何思源;臧振华;王蕾;吕忠梅;尹铎;苏晓波;
摘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领域,因此受到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关注。为协调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人地关系和园地关系,推动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理论创新、治理优化和法制保障升级,特邀自然保护地相关领域的8位专家开展访谈。访谈主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与方法创新、法制保障和国际履约四个方面...
环长株潭地区城市更新与生态韧性的耦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作者:彭文斌;狄亚轩;邝嫦娥;苏欣怡;宁译萱;赵丹丹;
摘要:基于2010—2022年环长株潭地区8个地级市的样本数据,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城市更新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及影响机理。结果显示:(1) 2010—2022年环长株潭地区城市更新及生态韧性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区域间差异逐年减小。(2)环长株潭地区城市更新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且长沙市始终处于耦合协调度的高水平区,其周边城市的发展呈现出聚集的态势。(3...
规划实施导向下集体建设用地更新的权益调节模式——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作者:郭炎;杜汝旭;梁小薇;叶睿;
摘要:集体建设用地更新是重构土地发展权的过程,合理的权益调节是更新规划实施的前提。研究剖析市场与规划导致权益非均衡配置的逻辑机理;通过尺度、类型和标准建构权益均衡调节的分析框架;以佛山市南海区为实证案例,解析集体建设用地形成与发展中权益非均衡配置的过程和机理,重点聚焦其在集体建设用地更新中探索出的三种权益调节模式:混合开发、联动改造和“三券”。研究发现:混合开发以协商型的收益分配统筹促进项目实施,但使政...
自然保护区域农地生态补偿的空间综合决策模型及其运用研究————作者:郑宇梅;
摘要:自然保护区域是中国当前生态保护补偿重点覆盖区域。剖析了自然保护区域生态补偿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综合考虑生态补偿决策的系统性和效应的多维性,并重视对决策中不确定性的表达,构建以“GIS (地理信息系统)—BN (贝叶斯网络)”为核心的决策模型。选择湖南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毛里湖流域为案例区,设计减施化肥等四种以改善毛里湖水环境为目标的农地利用调整措施,并形成多个待选生态补偿方案;通过自编程序开发决...
城市非正规性视角下东莞“三旧”改造的尺度政治:过程、机制与治理启示————作者:黄颖敏;黄耿志;薛德升;许吉黎;
摘要:城市非正规是快速发展中城市的普遍现象,“三旧”改造则是中国城市化后半期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学界对非正规用地进行“三旧”改造关注的不足,基于城市非正规性和尺度政治理论,选取东莞市“三旧”改造的典型案例,采用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开展了其过程与机制研究。研究发现:东莞的“三旧”改造政策经历了政策申请、政策试点(含常态化)和政策修改三个阶段的尺度政治过程,伴随的是主要行动主...
国家公园生态产品文化服务价值实现的路径与机制————作者:钟林生;张香菊;
摘要:生态产品文化服务搭建起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的桥梁,是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的重要内容。为促进国家公园“两山”转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级联框架,针对生态产品文化服务特征和价值实现条件,提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文化服务价值实现的路径与机制。研究认为:价值实现路径包括明确自然资源权属、开展供需调查和监测、规划文化服务项目、核算文化服务价值、探索项目运营机制、促进...
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提升?——基于动态QCA方法的实证分析————作者:张佳宁;胡小飞;顾东明;
摘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提升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动态QCA方法,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多因素协同效应。研究发现:(1)单个因素无法构成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必要条件,但创新生产力、技术生产力、资源生产力、环境生产力、数字产业生产力和产业数字生产力的必要性逐渐增加。(2)高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有四条驱动型路径...
城市建成遗产文旅开发潜力评估与更新机制——以大连主城区为例————作者:张弘驰;彭海洋;高嘉璐;王凤琳;祝培生;
摘要:文旅融合正成为中国拉动内需新引擎,文旅开发潜力评估有助于城市建成遗产再利用与高质量更新。如何快速识别并分类具有提升潜力的建成遗产,集合多遗产资源构建文旅网络成为关键问题。以大连主城区建成遗产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研打分、地理空间、社会经济等数据,从供给潜力、需求潜力以及区域保障力三个层面构建建成遗产再生潜力评估体系,利用改进的CRITIC与TOPSIS综合评价模型对建成遗产点位进行开发潜力综合评估...
场景理论视域下红砖街区保护与更新——以泉州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作者:陈溢晨;陈墅香;
摘要:基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背景,红砖成为闽台地区鲜明的城市特色,复杂的文化脉络赋予红砖丰富的潜在价值。然而,当前红砖文化基因传承与延续面临困境。应用场景理论,以泉州最具红砖代表性的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从场景五要素入手,结合载体特征、行为感知和舒适物价值的评价流程,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大数据统计分析,探讨街区整体和微观红砖建筑两个层面的场景舒适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1)红砖街区...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演变特征、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武陵山区64个县为例————作者:朱小会;于法稳;
摘要: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精准把握县域城乡融合多维时空特征,厘清要素流动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对丰富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体系意义非凡。基于流空间理论,解析要素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机制,从人口、土地、生态环境、资本、产业、技术、管理及数据8种要素层面构建适用于县域尺度的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黄河上游现有水电站水库光伏开发的潜在效益评估————作者:陈凯;冯玥扬;周妍汐;宋雯;周强;陈睿山;
摘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将持续快速增长,而土地利用是其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漂浮式光伏作为一种重要的光伏发展模式,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相较于陆基光伏,表现出土地和水蒸发节省、光伏性能提升以及水生杂草抑制的显著优势。若漂浮式光伏与现有水电集成,还将有助于光伏发电的输送和大规模消纳。然而,这些优势通常以定性方式呈现,尚缺乏系统的定量化分析。以黄河上游鄂陵湖湖口至青铜峡河段为研究...
农业生态系统核算的国际标准及国家经验————作者:王勇;冯靖;路雅倩;
摘要:农业生态系统核算是全面了解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生态环境健康以及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支撑。目前,关于农业生态系统核算有三个国际标准:《农林渔业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AFF)、《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生态系统核算》(SEEA-EA2021)和《农业与粮食生态系统及人类福祉评估》(TEEB-AgriFood)。基于这三个国际标准,部分国家开展了农业生态系统核算。本文对三个国际标准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
自然资源学报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带头大哥666
好期刊的模范,点个赞!学报这几年成长的非常快,影响因子已经破10,得益于快速的反馈流程、公正的评判标准和多样的期刊活动。 有幸5月份投稿1篇,退修3轮,7月录用,12月见刊,速度很快,版面费7k+,中等偏上价格
2024-11-22 21:23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人生第一篇c刊,因为一个专家连续给了四次复审意见,所以周期有点长,历经十一个月,但是对文章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最后,终于接到录用通知啦。
2024-11-08 14:31 -
zhaohhhh
7.15收稿开始初审 7.25初审通过,送外审,串审,先后送了两个 7.25-8.11,第一个专家外审完成,但看不到意见 8.16-9.08,第二个专家外审完成(比系统最晚时间晚了两天。但两个专家对论文没有大意见,比较好改) 9.08-10.07,退修,9.14作者修改完毕 9.14-9.16,再次退修(这里的退修是编辑部让修改一下地图等等的固定格式。这里作者猜想,应该是外审专家意见不多,而且都是小意见,作者修改的比较好,编辑部就没有再次送给专家复审,直接进入下一步的格式修改环节了。) 9.17-9.18,再次就格式问题退修,并附“同意发表,拟刊用,并送主编终审”的结论。(此次退修还是固定格式的修改,应该是模板修改,因为很多格式的要求论文根本不涉及) 18号当天修改回去后,一度没有下文了(系统一直停留在我返修回去的操作流程),忐忑等待中,直到9.26日才进入终审。 9.26-11.5终审录用。终审真是漫长的等待,期间在网上看大家的经验分享,终审大多一到两周就完成了。心中难免忐忑着急,怕有什么变故,不过还好最后幸运录用。(现在来看,应该是和自然资源学报的投稿系统更新有关,5号启用新的投稿系统后,当天就完成了终审。) 个人感觉,自然资源学报十分看重外审专家的意见,只要专家意见好,终审基本不会再有退稿的风险,期刊编辑也很负责,效率很高。作为硕士期间的第一篇C,学术道路上的第一个成果,我要感谢我的女朋友,在投稿过程中焦急的等待过程中对我的安抚。也要感谢平台上的各位大佬,分享自己的投稿经验,祝大家多多发文,投稿顺利!!!
2024-11-06 09:22 -
zhaohhhh
6月20日投稿,23日送外审。 7月8日,专家意见一返回; 7月11日,专家意见二返回。 两位专家意见很细致,专业性很强。为修改提供了诸多帮助。 虽未被该期刊接收,但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改投SCI1区后,收到了退修信。是一次很好的投稿与学习过程。
2024-09-03 11:23 -
zhaohhhh
请问大家初审是几天?我的现在已经过了8天了,还在初审。
2024-08-06 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