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物理学测量中理论、经验与实在的三元互动结构————作者:冯航;高山;
摘要:测量的形而上学观点、经验主义观点与理论负载观点分别侧重于测量所蕴含的实在、经验以及理论维度。在物理学测量中,这三重维度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共同演化,形成了一个三元互动的有机结构。从经典测量到量子力学中的投影测量,再到量子力学中的保护性测量,理论、经验与实在三者之间的协调互动与动态平衡不仅深化了人们对测量性质的认知,也推动了物理学本身的发展。物理学测量的完整面貌在理论的迭代、经验的累积和本体论承诺的...
构造相对论的哲学思辨————作者:孟建伟;
摘要: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从其大胆的哲学思辨和批判重建的角度看,是一种极富有思想性的伟大的自然哲学;从其严密的数学推理和实验确证的角度看,又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伟大的自然科学,当然,更是一种在科学史上将自然哲学转变为自然科学的最成功的范例。对爱因斯坦构造相对论的哲学思辨的考察,我们从“命题金字塔”的高端,不仅可以看到科学与哲学之间内在的不可或缺的深刻关联,而且可以看到科学与哲学二者相融合所爆...
真理多元论的双重动机————作者:吕仕强;刘叶涛;
摘要:真理多元论作为当代真理理论研究的热点,因其解释性强而广受关注和推崇,但其理论动机也长期面临竞争理论的质疑。“标量问题”的提出旨在为真理多元论提供进一步辩护:即使“领域问题”得不到良好回答,只要诉诸“标量问题”的辨析,真理多元论依旧有足够的生存空间。通过考察“标量问题”的来源与目标,重新建构“新标量问题”,借助颜色实在论的新进展,重审多元论的动机,可以论证:无论是“标量问题”还是“新标量问题”,现阶...
逻辑能处理指令式规范吗?————作者:徐子煜;
摘要:直觉上指令式规范的逻辑推理是有效的。然而“约根森困境”指出,凡是逻辑处理的命题都有真值,指令式规范不具有真值,故逻辑不能处理指令式规范。对困境的回答分为规范逻辑怀疑论和规范逻辑肯定论。传统的怀疑论和肯定论都不能回应复杂的规范现象。肯定论的错误在于,指令式规范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它是一种非认知现象,是权威对特定事态的特定态度,因而无法由逻辑处理;传统怀疑论则不能说明关于指令式规范的逻辑推理为何直觉上有...
符号接地的可行性分析————作者:汪娅;
摘要:符号接地问题是当前认知科学研究难题之一。以往对于此问题是否解决仍然存在争议。问题在于约翰·塞尔的中文屋论证使人们混淆了理解与意向性的概念。理解与意向性不同,理解是基于语境掌握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做出回应的能力,是一种定量判断,而意向性是定性判断。符号接地问题是关于机器是否理解符号意义的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GAI)的“关系-推理”的模式使其能够基于语境掌握单词之间的关系并产生预测行为从而具备理解能力。...
李四光与自然辩证法————作者:石诚;
摘要:<正>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原名李仲揆,著名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蒙古族,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地质学的重要开拓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李四光早年曾去日本留学,后来到英国留学并获得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李四光16岁加入同盟会,接近古稀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李四光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0月,李四...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5年重点选题
摘要:<正>~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6年征订启事
摘要:<正>《自然辩证法研究》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科技哲学领域哲学类学术期刊,是CSSCI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本刊是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创始人于光远先生等的倡议下,于1985年创刊,现为月刊。作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刊,期刊坚持以引领自然辩证法界的学术发展为己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解决社会重大问题为使命,积极凝聚整合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两...
风格导向的集体知识:从默会-行动维度展开的探索————作者:杜俊杰;
摘要:集体知识的非还原论理论有其局限,无法充分回应默会-行动维度下集体知识的生成方式问题。在有关生成方式的讨论中,有两种取向。较集体取向而言,个体取向更有优势。从个体取向看,集体知识的默会-行动维度由配合性要素、整体性要素与对抗性要素构成。在集体的行动过程中,这三种要素涌现为集体成功行动的风格。结合预测社会心智理论这一自然化解释路径,风格导向的集体知识所具有的两重结构得到澄清,即自下而上的生成方式与自上...
动物如何了解彼此:基于动缘理论的社会认知方案————作者:胡可欣;
摘要:社会认知指社会中的能动者从其他个体处获取、处理、存储信息并采取行动的机制。传统解释策略基于计算-表征框架,将社会认知理解成个体内部的心理表征与符号推理过程。然而,这一认知模型因其过度理智化与个体主义问题,并不足以解释动物群体的社会认知实践。对此,合理的方案应当从表征性理解拓展到对集体认知与社交行为的解释上,并从目前对人类社会认知的理解中转向,找到理解非人类动物社会能力的合理方式,也即基于动缘的方案...
脑机交互中的隐私问题和自主性风险————作者:任思腾;周程;
摘要:脑机交互技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亟待关注的伦理风险。脑机交互过程中将会收集的大量脑神经数据,引发了隐私安全性问题。将计算机设备与大脑直接相连的技术图景引发了学界对于自主性风险的担忧。从脑机交互的技术原理和发展现状出发,可以具体分析评估两类风险的潜在危害程度,给出可能的解决对策,以期对相应伦理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反思,为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伦理监管的具体措施提供理论参考
算法不公正及其善治原则————作者:张晓燕;李伦;
摘要:目前关于算法治理的研究在揭示算法不公正现象时,强调算法规则的道德设计,而忽视社会结构和制度层面的广泛影响。关切社会不公正的公正理论从受害者视角出发,关注整个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存在的不公正现象,为揭示和治理社会不公正提供理论框架。鉴于算法不公正与社会不公正的高度契合,算法不公正可以划分为算法分配不均的不公正、算法排他的不公正以及算法导致的去权力化不公正。基于这一划分,提出算法不公正的善治原则:区分原...
监控资本主义的伦理风险及其应对————作者:程嘉妮;殷筱;
摘要:监控资本主义作为数字技术与资本逻辑深度耦合的新型经济形态,通过系统性攫取“行为剩余”,将人类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商品,进而引发隐私异化侵蚀人格自主性、数据分配消解社会正义、监控霸权解构民主伦理等多维伦理风险。其根源在于技术理性与资本逻辑的共谋、监控例外主义的权力结构失衡以及技术实践主体的德性缺位,为有效应对伦理风险,需构建责任伦理、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协同共生的立体化规制架构,为防范监控资本主义伦...
17世纪炼金术衰落原因探析——以莱布尼茨对炼金术态度转变为例————作者:李立;
摘要:机械自然观的应用通常被认为是敲响了炼金术的丧钟。然而事实上,由于此时化学作为一门学科尚不具备几何化的条件,机械论化学派并未为17世纪下半叶化学的发展带来实际的益处,其对自然简单性的支持使其更不可能成为炼金术衰落的直接原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虽然凭借实验无法证伪炼金术士的主张,但制金实验接连失败的社会效应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作为一种证明手段的不足,而莱布尼茨对其时相关信息的全面搜集与考察恰恰为理解炼金...
康德论生物学的科学性质及其当代启示————作者:孙涌庆;
摘要:康德关于生物学科学地位的界定在当代学界引发持续争论。从认识论层面考察,康德通过客观合目的性原则构建了包含解剖学、胚胎学和分类学的生物学体系,并借助反思判断力推理的方法论机制确保其系统性发展,从而使其符合“科学是成体系的学说”之定义。从康德的整体科学观来看,生物学作为理论科学为人类学等实用科学部门提供了必要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持,是统一理论科学与实用科学的桥梁。对康德生物学观的再审视,不仅有助于厘...
19世纪欧洲机械技艺的科学化演进——以纹板提花机为个案————作者:王宇桐;仪德刚;
摘要:机械技艺的发展历程从中世纪的哲学思考逐渐演变为18—19世纪的科学化进程。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也展示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日益紧密联系。通过史料针对纹板提花机发明、改进与传播过程进行个案研究,探讨了19世纪机械技艺的发展,展现了科学与工匠传统的交融。纹板提花机械技艺的科学化表现不仅体现于技术革新,还体现于科学人设、国家治理、知识建构、和科学传播的过程。技术与人文的融合打破传统界限,机...
机器被试将会取代人类被试吗?————作者:杨雪;孔燕;
摘要:机器被试是指虚拟人、机器人或其他人工智能代理,作为实验参与者或研究对象,在大规模实验复现、模拟研究以及高风险研究中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层级分析发现,当前机器被试由于意识的缺失、共享意图的匮乏以及意向性的缺位,尽管能够实现“类人”行为,但与人类被试存在本质差异,因此尚无法替代人类被试。针对广泛应用的数字化机器被试,提醒研究者警惕其潜在的三大风险:生成数据的伪迹性、提示敏感性问题和硅样本的预测偏误与统...
走出西方中心主义:科技史研究的空间与历时转向————作者:邢麟舟;肖中显;
摘要:20世纪末以降,西方学界的科技史学者开始反思早前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发展出以复数性、混生性、多向性为取向的空间意识和以历时性为取向的时间意识,力图改变非西方国家(如中国)在全球科技现代性中的边缘地位。“中国中心观”等历时性取向为突破空间转向的局限性提供了可能。科技史研究特别是中国科技史研究进一步走出西方中心主义的方向是:对称地兼顾研究问题中的每个相关区域,避免空间转向下分析大区域范畴时造成对...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视域下河流伦理的理论建构————作者:娄瑞雪;
摘要:河流伦理是对构建人与尊重河流健康生命应当关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这一理论基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意在突出尊重河流的自然生命、文化生命和道德权益。在价值原则层面,河流伦理关键在于坚持人与河流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系统观念统领的生态治理观与合作共赢的生态正义观。河流伦理遵循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实践,服务于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新兴技术的伦理价值及其嵌入机制————作者:汪琛;孙启贵;
摘要:当前,学界对前瞻性与过程性兼容的伦理治理路径已达成基本共识,但对技术伦理治理的驱动研究亟待加强。通过对传统技术伦理管理向伦理治理模式升级的分析,技术伦理价值已然应当成为新兴社会-技术系统的重要价值组成和驱动要素。伴随着新兴技术的涌现及其与各类社会经济领域的深度融合,技术的伦理价值存在“内生-外源”和“原则-语境”两类型塑路径,是一种动态演化的价值性存在,作用于技术与社会协同演化的全过程。以此将既往...
自然辩证法研究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