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最新期刊目录
《续玉台书史》考————作者:张英杰;
摘要:晚清女史徐道贞主持编纂的《续玉台书史》补《玉台书史》未收漏收之女性善书者三百余人,对女性书史之研究有着重要价值。本文围绕国家图书馆藏《续玉台书史》,依次讨论其版本概况、编者生平、编纂缘由,进而将其与《玉台书史》进行比较,以揭示此著在纂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化
数智时代的书法认知与书法生态构建————作者:刘衍泽;
摘要:数智化浪潮重塑了书法艺术的生态与认知范式。书法的笔法、笔势、笔意在数智化介入后发生偏移,通过解释学循环的数字化发展与媒介功能的认知升维实现重构。数智化时代的书法艺术需要书法家主导文化理解与情感融入,机器专注于技法分析与视觉探索,二者协同推动书法革新
日本高等书法教育现状————作者:河内利治;丁成东;
摘要:<正>引言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化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了速度,二者同时推进,并进一步加速。因此,国际信息竞争加剧,这个影响必然会波及日本的高等教育机构。本文所说的日本高等教育机构,是指有资格在研究生院开设博士课程并授予博士学位(博士称号)的教育机构
从方以智的哲学思想看其书法创作————作者:韩琛;
摘要:方以智认为“奇”和“庸”是相辅相成的一组哲学概念,在这一概念影响下,方以智中年时期的书法作品呈现出奇中带庸、庸中有奇的审美特质。方以智晚年书法创作的状态与他在哲学上提出“一在二中”的理论模型具有高度契合性,二者皆主张道与技的双向打通
新出土《相山祠堂题记》考论————作者:秦祥;
摘要:淮北市相山区新出土的《相山祠堂题记》,是东汉抱鼓石式祠堂构件之一,详载祠堂建造时间、因由、建造者姓名等。题记为隶书,风貌厚重质朴。本文详述其出土经过,解读铭文内容,深入探究其历史底蕴与书法艺术风貌,冀补汉代碑刻书法研究之阙
东汉高平石工与祠堂题记的书刻————作者:张佳;
摘要:祠堂题记作为汉代墓葬功能性书刻,为此时期民间工匠所作,其中,山东高平石工留下了不少篇幅完整的题记遗迹。本文从地域历史文化入手,分析东汉祠堂题记的文体特点以及高平石工书刻的艺术风格,从而探究中国书法艺术演变的文化脉络
释惠洪书学思想探析————作者:李楷凡;
摘要:惠洪是北宋末期影响较大的一位禅僧,惠洪的书学思想既保留了鲜明的禅宗色彩,又汲取了苏轼、黄庭坚等人观念中与之理路相近的内容。他以“游戏翰墨,作大佛事”为基础,围绕论书兼论平生、书以韵胜、自然而妙的观点展开,透露了宋时禅僧对于书法的态度和见解
刘涛《魏晋新书风》读后——以材料和空间重构魏晋书法史————作者:苏钰迪;
摘要:<正>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演变过程中极为特殊的时期。书体上承秦汉篆、隶书风,同时草、行、楷书在此期间臻于成熟,并且诞育出“二王”的书法革新。自此,中国书法再无新书体创生,后世书家皆在这五体框架内求变。刘涛的新作《魏晋新书风——简斋书法史论稿》(简称《魏晋新书风》)二〇二四年十二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汇集了作者三十多年来对魏晋南北朝书法史研究的成果,以出土简牍的新材料结合碑志、传世字帖、...
艺术乡建的文化逻辑与价值判断——以浙江书法村建设为例————作者:何涤非;
摘要:浙江书法村建设在艺术乡建中成效斐然,通过书法村建设伴随而至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以及由此产生的乡村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提升,使浙江书法村建设成为艺术乡建的成功案例,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和价值跃升
行书桃花源记卷(部分)
摘要:<正>~
清 八大山人 行楷书节录黄庭内景经册
摘要:<正>~
清·八大山人书法研究特辑
摘要:<正>编者按:在传统书画艺术领域,八大山人的艺术成就蜚声内外,宗室后裔、高僧大德、隐逸名士等多重身份给这位遗民书画家添具了传奇色彩。本刊曾两度策划相关专题:二〇一二年九期以书法本体研究为主策划过“八大山人书法特辑”、二〇一八年九期从“清代四僧”的视角出发策划了“清·八大山人、石涛特辑”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八大山人作品综论————作者:江蓝天;
摘要: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有丰富、多元的八大山人书画作品,特别是八大山人成熟时期的精品力作。本文追溯梳理了弗利尔美术馆八大山人作品的入藏过程及存藏现状,并对其进行了笔墨、空间与隐喻的三重解析,揭示了八大山人作品的跨文化属性与当代启示
消逝的“有声”现场:二十世纪上半叶书法讲演的情境重塑————作者:徐清;胡婧怡;
摘要:晚清民初,新学促推下兴起的“演说”风潮迅速遍及各界,期间有关书法的各类讲演亦纷纷登场,呈现出诸多新的时代特质。虽然这一“有声”的历史全景现场已然消逝,但通过钩沉和梳理书法讲演相关史料,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追想和重塑。二十世纪上半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大系统共同为书法讲演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公共场域,讲演者身兼多重身份,致力于激发和带动民众对于书法的自觉认知,同时也获得自我的思想沉淀和学术淬炼。这一...
钟以敬
摘要:<正>编者按:钟以敬(一八六六—一九一六),字让先,号矞申、矞声、月声、越生,别号烟萝、窳龛、似鸥等,室名今是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辑有《窳龛留痕》《印储》,著有《篆刻约言》。钟以敬名列西泠印社创社之初仅有的十三位同志录中,《西泠印社志稿》卷二《志人》记载,钟以敬“少嗜金石,摩挲不倦,善篆刻,精整隽秀,法浙派,当时推为巨擘”,可见其在当时印坛的影响力
西泠遗踪——踵事增华钟越生————作者:乔中石;
摘要:<正>西泠印社孤山社址,单字最大的摩崖刻石当属山顶平台华严经塔之下、闲泉石壁间的“西泠印社”四个篆字,署款:钟以敬。篆书下方横排小字为吴昌硕辛酉(一九二一)社员题名题记。钟以敬何许人也?何以于如此重要的位置题刻偌大的篆书?钟以敬(一八六六—一九一六),字越生,又字矞申等。《西泠印社志稿》卷二称其“善篆刻,精整隽秀,法浙派,当时推为巨擘”。这样一位巨擘,在今天印坛的地位却有些落寞,早期连...
继起八家留印痕——钟以敬篆刻艺术————作者:林立;
摘要:<正>钟以敬是清末民初重要的篆刻家,其篆刻在承继“浙派”基础上,融合各派所长,其篆刻风格和印学观念为推动“新浙派”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各种原因,钟以敬所留资料较少,较集中的有西泠印社藏钟氏篆刻作品一百五十九件,数量可观。笔者对这批藏品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以此为中心,初步厘清钟以敬印作受主信息,详细分析其篆刻取法、艺术风格及印学思想,探讨其对西泠印社和“新浙派”的筚路蓝缕之...
刘炳森的书法人生:传统的回声 时代的书写——写在刘炳森逝世二十周年之际————作者:刘学惟;
摘要:<正>先父刘炳森先生书写的牌匾,在北京随处可见,有时出差到外地,偶然间也能看到,倍感亲切。有几块先父书写的牌匾,我印象尤深。比如现今的“北京银行”,原先名为“北京市商业银行”,我最早见到的那家分行位于北京工人体育馆附近的春秀路南口,后来不知何时改成了“北京银行”,原本七个字被缩减为四个,尽管少了三个字,整体仍显得和谐匀称。遗憾的是,那时先父已然辞世,不然他见到这番变化,定会觉得颇有趣味...
元 郑元祐 行楷书华孝子祠记册
摘要:<正>~
郑元祐《华孝子祠记册》后顾廷龙与孙伯亮翰札————作者:王照宇;
摘要:现藏无锡博物院的元人郑元祐楷书《华孝子祠记册》是为数不多的郑氏独幅书法作品,且其后有诸多名家题跋和书札,为考证信函内容及流传过程提供了难得的原始文献。其中顾廷龙致藏家华绎之的两通信函,具体生动谈及了该册页的流传过程,并涉猎华氏家族事迹。孙伯亮的一通手翰,应为该册页进行买卖的收据,见证了书册经由华秦氏之手,入藏荡口华氏的过程
中国书法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Yangming_ak
历经坎坷也算是录了,2021年末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吧。祝福各位
2021-12-21 18:21 -
带头大哥666
速度真的很慢 大概投稿大半年了了 最近才收到编辑部电话告知过通过 据说水有点深 但是因为他是书法类的c刊 投稿的人应该不少
2021-08-12 14:07 -
带头大哥666
书法类唯一的C源刊,水极深。每期一个专题,组稿居多,再约一点大牛的稿子,再加两篇关系稿,其他的想也不用想了。 认识人、关系到位的话,硕士独作立马安排。不认识人、没硬关系的,硕导你也够呛。就是这么现实,没办法也得硬着头皮投啊,谁让人家是唯一的C源呢。
2021-07-21 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