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学报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

野生动物学报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

期刊周期:季刊
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复合影响因子:1.060
综合影响因子:0.814
邮发:14-42
官网:http://ysdw.nefu.edu.cn
主编: 邹红菲
平均出版时滞:300.6768

  野生动物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人为活动对野生动物体色适应的影响————作者:赖馥茜;卢思辰;翟彬宇;黄翠冰;廖宇浩;汪海涛;李旭;卜荣平;

摘要:在人类世,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和加剧,使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还对其体色适应产生了深远影响。体色作为动物适应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对野生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栖息地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和环境污染等人为活动因素导致的环境快速变化,破坏了动物基于颜色的伪装、通讯和体温调节等能力。动物改变体色增强反捕食和体温调节适应能力,但环境变化的速度超过很多动物的...

一例死亡徳氏大羚羊病例报告————作者:王运盛;王昕;朱云芸;范昕琳;国欣欣;胥哲;焦思敏;赵岩;普天春;赵素芬;

摘要:依据临床病理变化、组织病理学观察、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对北京动物园管理处1只死亡的雌性徳氏大羚羊(Tragelaphus derbianus)进行诊断。结果显示:患病动物出现心内膜大面积出血,右心室质软,肺充血,肠黏膜脱落、出血,以及瘤胃浆膜面多脓肿;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患病动物出现出血性心肌炎、急性间质性肺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脾出血、胰腺炎与出血性肠炎;肺组织中分离出蜡样芽孢杆菌(Baci...

安吉小鲵胚胎与幼体发育形态解析————作者:黄镇杨;汪贤挺;刘宝权;郎泽东;黄俊恺;周亚楠;邱娇;龚伟民;袁智勇;

摘要:胚胎和幼体生活史的基础信息对于受威胁两栖类物种的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在野外环境下对安吉小鲵(Hynobius amjiensis)的胚胎与幼体发育进行了详细观察,记录了其胚胎和幼体发育的各个阶段以及幼体间的形态变异。结果显示:安吉小鲵的胚胎发育共分为21个阶段,平均发育时长为34.4 d;幼体发育分为10个阶段,平均发育时长为125.9 d。研究发现,安吉小鲵的胚胎与幼体发育模式与其他小鲵属物种基...

浙江省两栖动物新纪录——黄岗山蝾螈————作者:焦硕;江志豪;崔张波;章铁睿;苏梓诚;王欣格;何贝贝;杨婧婧;黄松;

摘要:2024年10月,在浙江省衢州市采集到2号滇螈属(Hypselotriton)动物标本,其形态特征与黄岗山蝾螈(H. huanggangensis)一致。基于线粒体ND2基因片段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显示,2号标本与黄岗山蝾螈聚为一枝,它们之间的未校正遗传距离最近(0.6%)。确认这2号标本为黄岗山蝾螈浙江省新记录。黄岗山蝾螈首次发现于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本次新纪录扩大了对黄岗山蝾螈分布范围的认知,...

黑线姬鼠睾丸不同时期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作者:金志民;李强;鲁思含;孙悦;李璐;宋小宁;贾修歧;

摘要: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我国常见的农田害鼠,控制其种群数量是鼠害防治的重点。雄性黑线姬鼠的睾丸在繁殖季节会发生下降现象,以此提高其雄性繁殖强度,睾丸下降会显著影响其基因表达和代谢物含量,而蛋白质作为基因表达的产物和新陈代谢的基础,主导着睾丸的生理功能,但以往的研究缺乏对黑线姬鼠睾丸下降期和睾丸正常期睾丸蛋白质种类及功能的比较分析。以处于睾丸下降期(9只)和睾丸正常期(9只)...

基于红外相机的福建安溪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研究————作者:沈金全;卢敏勇;吴宝花;钱建鑫;余冠军;汪凌峰;

摘要:福建安溪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福建省安溪县西北部,是戴云山脉东南的延伸,生物资源丰富。为调查该保护区的鸟兽生物多样性本底,2018—2023年,在保护区内布设106台红外相机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共采集37 003个相机工作日,获得独立有效照片18 719张,其中兽类10 172张,鸟类8 547张。经鉴定,共记录到野生动物14目40科77种,其中兽类5目12科20种,鸟类9目28科57种。国家一...

藏酋猴————作者:于凤琴;

摘要:<正>~

投稿须知

摘要:<正>《野生动物学报》是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动物园协会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发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以兽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为主)、自然保护地以及动物园等领域在科学研究、资源监测、圈养繁殖和疾病防控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方法、数据资料、理论探讨和综述等学术论文。1投稿方式登录《野生动物学报》采编系统http://ysdw.nefu.edu.cn,注册...

淮南越冬鸳鸯对城市近郊人工湿地的生境利用和行为适应————作者:程磊;李友菊;高齐齐;陈锦云;刘刚;

摘要:为探究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而形成的人工湿地中越冬鸳鸯(Aix galericulata)生境利用模式及其行为变化规律,于2023年10月-2024年4月,在淮南鸳鸯湖城郊湿地公园采用定点观察法和瞬时扫描法对越冬鸳鸯在不同天气、越冬阶段以及雌雄个体间的生境利用和日行为模式进行研究,观察记录觅食、休息、游泳、移动、社群、维持、警戒和飞行等行为,共记录1 628条有效数据,累积时长407 h。结果显示:(...

浙江省爬行动物新纪录——光蜥————作者:黄珺;秦铖;张永普;李一凡;李树然;

摘要:2024年11月4日,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左溪村(27°38′50″ N,119°47′2″ E)采集到1号光蜥属(Ateuchosaurus)标本,经形态鉴定比对,和光蜥(A. chinensis Gray, 1845)相似。基于线粒体COI基因构建的石龙子科(Scincidae)部分物种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的光蜥属标本与广东广州和福建灵江的光蜥聚为一支;基于Kimura双参数(K2P)模型估算...

中国福建发现布角蟾属一新种(两栖纲:角蟾科)————作者:罗萧;黄俊恺;周承源;马良;吴锦平;谢铖林;朱艺耀;陈世品;

摘要:2024年9月在福建省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布角蟾属(Boulenophrys)物种3号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及基于72个物种的2个线粒体片段(16S rRNA和COⅠ)联合建树,支持采集到的布角蟾标本为新种——梅花山角蟾(Boulenophrys meihuamontis Luo and Huang sp. nov.)。正模标本:MHSLX18-2,雄性成体,2024年9月14日福建省龙岩市...

普通(币鸟)鸣声特征的时空差异分析————作者:孙雪颖;朱井丽;吴庆明;沙力瓦·拍依祖拉木;邹红菲;

摘要: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扩张给城市野生动物带来一定影响。鸟类鸣声是其适应环境的显著行为表达,城市背景下鸟类鸣声参数的时空差异规律可能反映城市扩张对鸟类的影响,为此,以黑龙江省典型留鸟普通(币鸟)(Sitta europaea)为研究对象,在2017—2019年采集其鸣声数据,以城市林业基地(东北林业大学城市林业示范基地)为城市干扰数据,以城郊实验林场(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和偏远自然保...

针毛形态分化与毛被隔热性能关系研究——以北美水貂为例————作者:穆佳童;刘微;张洪福;崔靓玉;韩松霖;杨淑慧;徐艳春;

摘要:为了揭示哺乳动物针毛分化的适应性意义,探讨针毛在哺乳动物毛被隔热性中的作用,以野生型水貂(Neovison vison)为试验样本,应用动物毛皮传热系数测试装置,测定当年采剥的雄性水貂冬皮、夏皮、去针毛冬皮样本在不同风速、温度条件下的传热系数(k),同时测量毛长度(Lg)、毛密度(Dh)以及针毛角度(θ),量化毛形态指标与传热系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

安徽省黄山区不同生境鸟类多样性季节性变化格局————作者:陈晓春;施佳怡;张鑫怡;王苏越;孙羽佳;赵子林;戴杨军;王苏盆;赵娜;

摘要:黄山—怀玉山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在季风气候和人类土地开发的共同影响下,其鸟类多样性受不同生境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可能呈现特有的格局。为了探明这个问题,于2023年3月—2024年2月,按4个季节采用样线法对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乡镇、山地和湿地3种不同生境进行鸟类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本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8目55科194种5524只,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鸟...

一例华南虎纤维组织瘤样增生的诊治————作者:龚志海;雷胜桥;杨金城;陆洪敏;李婉婷;徐艳春;张乐;

摘要:韶关某繁育基地一只14岁雄性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右前脚掌背皮肤出现破损红肿,且肿块日渐增大。专家初步诊断该肿块为良性肿瘤,并实施切除手术。通过血常规、生化指标检查、分子生物学以及病理组织学技术进行检查与诊断分析。结果显示:患虎血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3项指标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显著升高且存在立克次氏体感染。此外,病...

正强化训练对黑麂行为模式的影响————作者:周桓治;刘赫;张玥琨;刘萍;

摘要:正强化训练被广泛应用于圈养动物的饲养管理中,对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这类神经敏感物种尤其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北京、杭州、合肥三地动物园的34只黑麂进行正强化行为训练,观察并记录训练前后的行为,探讨正强化训练对圈养黑麂行为模式的影响。结果显示:训练后黑麂的运动行为显著提高,静止行为,尤其是站息行为显著减少,表明正强化训练有效增加了黑麂的运动时长和频次,对其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此...

梅花鹿粪便中线粒体DNA D-loop区异质性的研究————作者:高雨薇;李晓达;周永恒;林力均;杨金城;储佳宁;王文慧;张琦;于梦佳;徐艳春;杨淑慧;

摘要:线粒体DNA(mtDNA)的异质性(heteroplasmy)是多种不同序列的mtDNA拷贝共存于一个个体的现象,对线粒体、细胞和组织的机能产生明显的影响。粪便是野生动物研究中最为易得的材料,含有动物肠上皮脱落的细胞及其DNA,其中的mtDNA异质性可以反映个体在各种因素影响下肠上皮细胞DNA的稳定性,为揭示个体的适合度、生态对策等提供新的线索。梅花鹿(Cervus nippon)是森林生态系统的...

基于改进孪生网络的野生动物单目标跟踪方法————作者:殷子璇;赵亚琴;肖治术;肖文宏;虞秋萍;许智皓;

摘要:野生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监测对于维系生态平衡、理解物种间相互作用及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野生动物监测主要通过无人机机载相机和固定的红外相机来捕捉动物的自然行为。然而,由于野生动物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在实际跟踪过程中,常会出现目标较小、多尺度变化以及动物身体被遮挡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孪生网络的动物目标跟踪方法,将跟踪问题转化为相似性学习问题。在...

基于DenseFuse网络的无人机载红外和可见光鹿科动物图像融合————作者:李汶佼;包衡;杜化林;李洋;张卫华;杨琨;马光凯;姜广顺;

摘要:野生鹿科(Cervidae)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人机影像技术在野生动物监测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但受自然光照条件和野外环境复杂多变的影响,单一光谱成像技术很难得到高质量的野生鹿科动物图像。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DenseFuse网络的图像融合算法,通过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成像设备,将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进行融合,同时保留了红外图像的轮廓信息和可见光图像的...

人与大型食肉动物冲突的补偿措施应用成效、问题与对策————作者:罗雪;王强;张伟;周学红;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人与大型食肉动物的冲突越发频繁。补偿措施是缓解冲突的关键手段之一。本研究首先对人与大型食肉动物冲突情况进行简要概述,然后梳理国内外缓解该冲突的补偿措施,并总结各补偿措施在大型食肉动物中的应用情况、优劣势等。结果表明:政府等补偿主体的财政能力是直接经济补偿的重要保障,社区自主管理是确保补偿成功的关键要素,而引入市场机制能保障补偿长期可持续。中国目前的补偿措施已较为多样化,但存在资金欠缺...

  野生动物学报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SCI服务

常见问题及解答

Q:野生动物学报是C刊吗?
A:该刊目前还未被CSSCI数据库收录。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