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针毛形态分化与毛被隔热性能关系研究——以北美水貂为例————作者:穆佳童;刘微;张洪福;崔靓玉;韩松霖;杨淑慧;徐艳春;
摘要:为了揭示哺乳动物针毛分化的适应性意义,探讨针毛在哺乳动物毛被隔热性中的作用,以野生型水貂(Neovison vison)为试验样本,应用动物毛皮传热系数测试装置,测定当年采剥的雄性水貂冬皮、夏皮、去针毛冬皮样本在不同风速、温度条件下的传热系数(k),同时测量毛长度(Lg)、毛密度(Dh)以及针毛角度(θ),量化毛形态指标与传热系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
安徽省黄山区不同生境鸟类多样性季节性变化格局————作者:陈晓春;施佳怡;张鑫怡;王苏越;孙羽佳;赵子林;戴杨军;王苏盆;赵娜;
摘要:黄山—怀玉山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在季风气候和人类土地开发的共同影响下,其鸟类多样性受不同生境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可能呈现特有的格局。为了探明这个问题,于2023年3月—2024年2月,按4个季节采用样线法对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乡镇、山地和湿地3种不同生境进行鸟类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本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8目55科194种5524只,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鸟...
一例华南虎纤维组织瘤样增生的诊治————作者:龚志海;雷胜桥;杨金城;陆洪敏;李婉婷;徐艳春;张乐;
摘要:韶关某繁育基地一只14岁雄性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右前脚掌背皮肤出现破损红肿,且肿块日渐增大。专家初步诊断该肿块为良性肿瘤,并实施切除手术。通过血常规、生化指标检查、分子生物学以及病理组织学技术进行检查与诊断分析。结果显示:患虎血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3项指标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显著升高且存在立克次氏体感染。此外,病...
正强化训练对黑麂行为模式的影响————作者:周桓治;刘赫;张玥琨;刘萍;
摘要:正强化训练被广泛应用于圈养动物的饲养管理中,对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这类神经敏感物种尤其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北京、杭州、合肥三地动物园的34只黑麂进行正强化行为训练,观察并记录训练前后的行为,探讨正强化训练对圈养黑麂行为模式的影响。结果显示:训练后黑麂的运动行为显著提高,静止行为,尤其是站息行为显著减少,表明正强化训练有效增加了黑麂的运动时长和频次,对其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此...
梅花鹿粪便中线粒体DNA D-loop区异质性的研究————作者:高雨薇;李晓达;周永恒;林力均;杨金城;储佳宁;王文慧;张琦;于梦佳;徐艳春;杨淑慧;
摘要:线粒体DNA(mtDNA)的异质性(heteroplasmy)是多种不同序列的mtDNA拷贝共存于一个个体的现象,对线粒体、细胞和组织的机能产生明显的影响。粪便是野生动物研究中最为易得的材料,含有动物肠上皮脱落的细胞及其DNA,其中的mtDNA异质性可以反映个体在各种因素影响下肠上皮细胞DNA的稳定性,为揭示个体的适合度、生态对策等提供新的线索。梅花鹿(Cervus nippon)是森林生态系统的...
基于改进孪生网络的野生动物单目标跟踪方法————作者:殷子璇;赵亚琴;肖治术;肖文宏;虞秋萍;许智皓;
摘要:野生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监测对于维系生态平衡、理解物种间相互作用及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野生动物监测主要通过无人机机载相机和固定的红外相机来捕捉动物的自然行为。然而,由于野生动物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在实际跟踪过程中,常会出现目标较小、多尺度变化以及动物身体被遮挡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孪生网络的动物目标跟踪方法,将跟踪问题转化为相似性学习问题。在...
基于DenseFuse网络的无人机载红外和可见光鹿科动物图像融合————作者:李汶佼;包衡;杜化林;李洋;张卫华;杨琨;马光凯;姜广顺;
摘要:野生鹿科(Cervidae)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人机影像技术在野生动物监测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但受自然光照条件和野外环境复杂多变的影响,单一光谱成像技术很难得到高质量的野生鹿科动物图像。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DenseFuse网络的图像融合算法,通过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成像设备,将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进行融合,同时保留了红外图像的轮廓信息和可见光图像的...
人与大型食肉动物冲突的补偿措施应用成效、问题与对策————作者:罗雪;王强;张伟;周学红;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人与大型食肉动物的冲突越发频繁。补偿措施是缓解冲突的关键手段之一。本研究首先对人与大型食肉动物冲突情况进行简要概述,然后梳理国内外缓解该冲突的补偿措施,并总结各补偿措施在大型食肉动物中的应用情况、优劣势等。结果表明:政府等补偿主体的财政能力是直接经济补偿的重要保障,社区自主管理是确保补偿成功的关键要素,而引入市场机制能保障补偿长期可持续。中国目前的补偿措施已较为多样化,但存在资金欠缺...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的集群和行为频次研究————作者:黎经锦;王翔俊;齐一轩;彭洪林;郭义东;王传华;
摘要:集群行为是鸟类适应环境普遍且重要的生态习性,是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均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和近危物种,作为华中地区同域分布的物种,对它们在不同季节的集群活动情况及各类行为频次的比较研究尚缺乏报道。为此,2021年4月—2024年4月,在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照公里网格法同时结合研究...
基于雪地足迹影像的物种分类识别方法——以东北地区6种哺乳动物为例————作者:艾昊橙;戴文锐;马光凯;姜广顺;
摘要:东北地区在我国生物资源上占据重要地位,受寒冷漫长的冬季以及丰厚降雪量的影响,野外工作者在冬季通常优先选择雪地足迹来完成野生动物的识别和监测,但足迹识别物种对人员资质要求较高,且对相似雪地足迹肉眼识别仍存在难度。因此,简单、高效且准确地通过雪地足迹影像来识别野生动物成为东北地区野生动物监测的关键。为此,本研究提出了基于雪地足迹和深度学习识别野生动物种类的方法,以东北地区6种哺乳动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
湖南省七种鸟类新纪录————作者:胡珂;白晋晶;米泽洲;李成;陈波文;周文正;张佳琦;李佩贞;罗丹晨;
摘要:报道7种湖南省鸟类分布新纪录,分别为红胸姬鹟(Ficedula parva)、小滨鹬(Calidris minuta)、斑胸滨鹬(C. melanotos)、灰燕鵙(Artamus fuscus)、暗冕山鹪莺(Prinia rufescens)、灰喉柳莺(Phylloscopus maculipennis)和钳嘴鹳(Anastomus oscitans)。考虑原有分布区、记录时间和居留型,推测红胸...
珍宝岛湿地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人工巢繁殖成功率与巢址选择————作者:万名弢;许永珊;秦明东;赵筱涛;李思梦;严雪洁;许青;
摘要: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人工招引的集中地区,因该地区只有5个天然巢,存在人工巢在小范围区域密度过高的情况,与自然状态下东方白鹳巢的分布密度差异较大。为探究东方白鹳在高密度人工巢招引活动下的种群增长情况以及东方白鹳对人工巢巢址选择的影响因素,于2023年3—8月,对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的繁殖成功率和巢址选择进行研究。调查表明:2018...
一例麦哲伦企鹅淀粉样变性的诊断及病理分析————作者:徐平;齐新永;桂亚萍;赵洪进;王晓旭;沈莉萍;徐锋;张玉杰;王建;
摘要: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接诊1例麦哲伦企鹅(Spheniscus magellanicus)病例,其死亡前出现食欲不振、呕吐、精神沉郁等临床症状。尸体剖检可见心包积液,肝脏呈土黄色,腺胃出血,肠道萎缩无内容物。实验室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该患病企鹅的肾脏、肝脏、脾脏、心脏等均出现淀粉样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呈阳性,确诊为组织器官多发性淀粉样变性。目前,国内尚未有企鹅淀粉样变性的相关...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色达县赤狐适宜栖息地评价————作者:杨创明;窦亮;徐怀亮;肖启程;王旭;何兴成;刘伟;廖静;叶兵兵;周华明;李静;
摘要:赤狐(Vulpes vulpes)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色达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等恶性疾病的重要传播源,掌握该物种时空利用特征可促进其有效管护。2023年5月—2024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监测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赤狐活动,并对其栖息地影响因子、适宜栖息地和日活动节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赤狐的日活动强度分布不均匀(α > 0.042),其在05:00、20:00和24:00...
福建莆田发现刘氏白环蛇兼记福建省双全白环蛇记录厘定————作者:胡心亭;章铁睿;李茂良;王欣格;黄松;
摘要:2024年6月,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采集到1号成年雄性白环蛇属(Lycodon)标本。经形态特征比对和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重建,鉴定该白环蛇属标本为刘氏白环蛇(L.liuchengchaoi),系福建省蛇类分布新记录种。由于刘氏白环蛇曾长期被误定为双全白环蛇(L.fasciatus),所以本研究检视了福建省原记录的双全白环蛇凭证标本(CIB 8086),经形态比对,将该标本重新鉴...
浙江发现艾氏管鼻蝠和水甫管鼻蝠————作者:李奕珊;何向阳;黄泽双;朱俊宇;秦嘉豪;颜奥然;沈田田;黄栩靖;张礼标;
摘要:2024年5月,在浙江省丽水市的龙泉市兰巨乡和庆元县百山祖镇分别使用竖琴网和雾网共采集到2只雄性小型管鼻蝠标本(ZJ-2024-192、ZJ-2024-194),结合传统形态学和分子方法对上述标本进行物种鉴定。其中ZJ-2024-192号标本前臂长27.2 mm;背毛毛尖橙黄色有金属光泽;腹毛毛尖灰白,毛基黑灰色;耳短宽,耳屏端部尖细;吻部较平,颅骨前额抬升明显,其外形特征和度量数据均与艾氏管鼻蝠...
大熊猫粪便中线粒体基因库特点研究————作者:李晓达;任晓彤;高雨薇;王文慧;张琦;褚佳宁;林立钧;徐艳春;杨淑慧;
摘要:为了解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肠道脱落细胞中线粒体DNA(mtDNA)的异质性特点及其与年龄的关系,以92只不同年龄的大熊猫粪便为材料,通过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研究非编码的D-loop区、编码rRNA的16S rRNA区以及编码蛋白质的ND1和ND2区的异质性。结果显示:D-loop区存在3个异质性热点区段,突变碱基的数量远远高于其他3个编码区;D-loop区T...
兔狲在云南省的新纪录————作者:张文;马宏斌;黄光旭;张媛媛;黄志旁;
摘要:云南省由于先前没有兔狲(Otocolobus manul)的野外实体影像资料,因此无法确认其在云南省有分布。依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团队于2020年8月—2024年12月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累计安装180台红外相机进行野生动物本底资源调查。在2024年9月19日记录到一段兔狲(Otocolobus manul)的野外活动影像,该影像为云南省首例兔狲野外纪录资料,证实了兔狲在...
神农架川金丝猴血液学指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作者:祁明普;汪乾坤;赵刚;杨敬元;黄天鹏;李书航;赵宠南;陈颖钰;胡长敏;郭爱珍;
摘要: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有效保护该珍稀物种,建立川金丝猴血液指标数据库,本研究于2014年6月—2016年1月,在神农架国家公园采集了24只临床健康的川金丝猴的血液样本。利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季节、饲养方式和血清病毒抗体阳性对川金丝猴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共获取22项血常规和18项血生化指标数据...
黄胸鹀————作者:李显达;
摘要:<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