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最新期刊目录
AI驱动的计算经济学范式创新————作者:刘涛雄;
摘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突破性进展,计算经济学正经历从传统数值模拟仿真向AI驱动新范式的转型。作为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计算经济学融合了数值计算、基于主体的建模以及机器学习等多学科技术方法,呈现出显著的方法论多元化特征。该学科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早期以均衡理论数值计算为特征,中期以复杂系统仿真为核心,当前则进入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新阶段。AI技术尤其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大模型显...
论溯及力视角下的追诉期限起止点————作者:黄旭巍;
摘要:追诉时效与溯及力虽然都可冠以“时间效力”之名,但二者之间不存在种属关系。作为刑罚消灭事由的追诉时效本质上属于实体法规范,《刑法》第12条的规定也不是追诉时效从轻的障碍。追诉时效的溯及力处于刑法从旧兼从轻原则三阶判断的中间环节,必须采取整体比较方法。结果延迟发生不阻断因果关系,原则上应以犯罪成立之日作为追诉期限的起点。重婚罪等继续犯的追诉期限起点比一般犯罪更晚,是犯罪成立之后的行为结束之日。追诉期限...
战后美国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构建及其当代困局:兼论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作者:黄河;
摘要:美国二战后凭借布雷顿森林体系、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以及美元的金融霸权,构建了符合美国利益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步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革命蓬勃发展与全球南方国家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程度不断深化,美国国内出现了所谓的“铁锈地带”。与此同时,众多南方国家借助吸引外资以及技术扩散的契机快速崛起并试图重塑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美欧等发达国家虽在战后早期的制度设计中占据结构性权力优势,如今却因内部产业空心化、财政赤...
“偶然所得”的规范构造与体系展开————作者:刘勇;
摘要:《个人所得税法》修订之后,偶然所得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口袋税目”。无论是税法理论还是裁判实务,对偶然所得的认定均存在相当的恣意。为适应立法的变动以及经济业态的发展,应从基础法律关系的角度来塑造偶然所得的内在规范结构,将一时性、非继续性和非营利性作为偶然所得的构成要件,并根据具体政策目标和经济业态作出动态认定。基于这样的判断,附负担的赠与、打赏、生命保险的保险金等收入应纳入偶然所得的范畴。在解释方法上...
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协调发展:范式变革的新逻辑——基于新空间经济学“4D”的分析框架————作者:叶堂林;刘佳;
摘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日益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并凭借其高创新性、强渗透性、网络外部性等特点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新动能。基于“距离-分割-密度-异质性”(4D)的分析框架,数字经济重构时空的物理约束,逐步突破物理意义上的“场所”,使空间进一步从物理层面拓延到虚拟层面;数字经济削弱市场分...
民生为大,就业为要:中国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作者:余泳泽;
摘要:在全球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背景下,构建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成为平衡产业升级与民生保障的关键路径。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就业规模上,产业升级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就业替代效应;在就业结构上,促进多层次就业是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的应有之义;在就业质量上,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注重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在就业公平上,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有助于实现社会平等。我国目前就业友好型产业结...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功能观探赜————作者:胡立法;
摘要:在现代社会,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社会,一定条件下也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挑战。社会制度因素是造成科技双刃剑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科技功能时认为,科技的应用与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是有区别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技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的功能存在悖论现象。对此,马克思形象地说,“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
数据财产权制度规范体系的构建————作者:高志宏;张延书;
摘要:信息时代的数据财产立法,已超出了传统公私法的二分法律框架,应当采用综合立法模式,构建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公共利益相协调的平衡机制。我国数据财产专门立法尚未出台,数据财产权属规则尚不明确,数据处理规则集中在公共数据领域,已经成为数据治理的制度壁垒。从规范构造角度看,应当明确赋予数据收集者以数据财产权,完善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健全以收集权为基础、以所有权为关键、以自决权为核心的数据财产权利体系。要通...
从个人体验到社会知识——以小红书的乡村旅行建议为例————作者:李钧鹏;杨太文;
摘要:近年来,美团、大众点评、小红书等生活指南软件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解答疑惑的主要来源,但这些知识的生产过程却是一个“黑箱”。本文以小红书上的乡村旅行建议为例,考察了乡村旅行博主如何将个人体验转化为社会性知识的过程。首先,内化乡村体验的过程以及将个人体验转化为叙事、视频与攻略的外化过程构成了知识生产的“后台”;其次,经过外化处理的个人体验被发布到软件上,获得共享性、社会性和客观性,构成了知识生产的“...
激活志愿服务: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价值与路径————作者:景燕春;朱健刚;
摘要: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要求社区居民的志愿性参与。虽然居民的志愿服务已经被视为参与式社区治理的重要形式,但在现实中,居民的志愿参与仍然很难有效持续。针对这一现状,本文通过对广州市D小区社会工作介入志愿服务过程的跟踪研究发现,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知识和技术,可以有效动员居民志愿服务、激发公共意识、提升契约协商与利益合作能力,从而促进多元主体协作,实现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此外,仅具备契约协商和利益合作能力...
算法应用对司法自主性的影响与规制————作者:王勇;孟子杰;
摘要:以算法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深刻影响着司法行为,其在为司法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技术与司法的冲突,造成了“程序之困”与“逻辑之困”。算法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裁判的流程和秩序,影响着司法权力关系和司法决策的形成过程,引发了计算逻辑取代司法逻辑、裁判权力逻辑和司法责任逻辑的风险。算法的技术嵌入、权力机制与自动化决策将造成司法的程序困境,计算正义、算法黑箱与法官共谋也将损害司法的自主性。对此,应通...
聚内御外: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组织化探索————作者:宋希斌;
摘要: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迅速适应抗战新形势,更好地领导和动员全民族共御外侮,在全党范围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组织化实践推动下,调查研究在党内思想建设层面实现了从社会动员工具到思想路线的超越,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学术活动向政治行为的超越,在行为模式上实现了由个体行为到组织行为的超越,成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象化表达,取得了内聚党心、民心,外御日寇之功效。抗战时期组织化的调查研究,兼具了解国情及凝聚党...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作者:孙景珊;
摘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动员全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进行抗击。陕甘宁边区作为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长期受封建思想、宗法制度和民间不良习俗的影响,不利于边区民众的抗战动员工作的顺利展开。为打破这一困局,中国共产党以唤醒、动员、组织民众参与抗战为根本目标,在边区系统而深入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推动组织化运作、创新教育的内容等途径,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民...
“政治目的”与“政治身份”:秦汉时期“民本思想”中“民”的二重属性————作者:刘祥瑞;
摘要:“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特点,虽在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形态各异,但究其本质都是强调将“民”作为一种“政治目的”。而伴随着这样的思想活动,“民”也逐渐成为一种确切的“政治身份”。但作为“政治身份”的“民”却难以在具体政治实践中通过自身保障其作为“政治目的”的规定。故以“民”的二重性为锚点,重新考察先秦两汉的社会变革,有助于理解“民本思想”背景下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之间的张力
数据要素时代的国家新角色:数据国家的生成与挑战————作者:胡业飞;
摘要:数据要素化不仅是数字经济时代所发生的重大社会变迁现象,更推动现代国家获取“数据国家”这一新角色。数据国家具有以下特征:以数据要素化的完成作为社会条件,国家在正式规范层面对数据要素地位进行确认;为更好驱动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国家履行“数据供给方”的治理职能,通过公共数据开放与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向社会直接供给高质量数据资源,借以引导私人部门加大数据供给力度,最终形成了数据国家角色。不过,数据国家在其发展过...
学衡派的“德先生”——以“民治”言说为中心的考察————作者:赵千迪;
摘要:外来词汇democracy进入中国时,曾有多种译法和解读。学衡派使用“民治”一词,注重民众治理国家的能力,其内部对此有不同的认知路径,一是从中国传统中发现“民治”精神;一是在西方历史语境中诠释“民治”,推崇贤贤主义与机会平等,即尊重人的禀赋不同,让贤者发挥领袖作用,为民众充分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两种认知路径遥相呼应,皆以提升人的内在涵养为本,这正是《学衡》及其成员的教学目标所在;前者所蕴含的中国传...
从应急到常态: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综合协调常态化的实现逻辑————作者:刘亚平;王晓曼;
摘要: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常态化,是提升“大应急”体制效能的关键。当前该部门的功能被窄化为“非常态突发事件协调”,而常态下的综合协调易被边缘化,仅在危机时被临时激活。本文基于对W区应急管理局的观察,探讨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综合协调常态化的实现逻辑。研究发现,应急综合协调的运作困境源于科层分工与任务属性的矛盾,地方应急管理部门不得不借助“搭台唱戏”的策略,探索将综合协调常态化。“从应急到常态”由组织显示化、...
县域精准治理的运行逻辑与实现机制——以W市H区社会治理中心为例————作者:梁剑;赵晖;
摘要:县域精准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基层政府的重要改革实践,现有研究虽对精准治理的运行机理偶有涉及,但总体上关注不足、研究不透。本文以W市H区社会治理中心为案例,对其运行逻辑进行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政治系统理论、权力理论、政策过程理论对县域精准治理的实现机制进行学理化提炼总结,主要包括整体性扁平化的组织机制、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机制、多元协同参与的执行机制、科学准确高效的评估机制和高技术与法治...
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基于唯物辩证法的分析————作者:宗海勇;孙琳;
摘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蕴含着科学的方法论,这就是以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作为基本原则的唯物辩证法,党的自我革命与唯物辩证法原则实现了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坚持自我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以严密的理论、科学的实践、正确的态度践行唯物辩证法原则,不断实现具象性出场、发展性到场、飞跃性在场,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飞跃
社会团体与抗战动员——以抗战时期平教会的湖南实践为中心————作者:张羽丰;
摘要:抗战初期的局势为社会团体参与抗战动员提供了契机与空间,平教会适时将组织目标从“作新民”转为“教民战”,意在通过抗战动员变革乡村,推动现代国家建设。为实现理念推广,平教会以自主实践为基础,依托组织声望、社会网络与专业知识嵌入湖南地方行政,以总体设计、人员培训、教材编纂、技巧传授等方式参与并拓展影响,使得社会团体与地方政府的动员能力均有提升,形成“双向赋权”格局。社会团体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转化为以...
学海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zhaohhhh
去年10月份投稿,之后就石沉大海,发邮件无回复,打电话无人接听,默认拒稿
2023-07-13 21:18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学海》是一个老牌C刊,通过官方邮箱投稿,审核速度较快,一个月左右,从确定录用到见刊间隔接超过三个月,需要挂基金项目,可发两个作者,学历要求博士、在读博士生,见刊等待时间要求不快的老师可以试一试。
2023-05-30 22:27 -
zhaohhhh
喜欢专题,参会投稿,编辑认真负责,修改了3遍
2023-02-14 11:21